投資熱度連續三年全國第一、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該領域規上工業企業開票銷售額超4700億元、增長9.4%,整車產量39.1萬輛、增長42.3%——常州,
(略)“狂飆”。
關鍵的“引擎”在于加速集聚的新能源產業人才。
近年來,
(略)建立新能源產業人才地圖、核心人才庫和緊缺人才目錄,借力大數據,統計分析人才引進、分布現狀,精準匹配人才、企業雙向供需,并將人才政策、人才服務、人才資源向新能源領域傾斜,促進新能源產業人才加速集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引進新能源領域各類人才約20萬人。
政策引領,筑起產業人才“高峰”
9月5日,在第十三批“龍城英才計劃”企業——中科摩通(常州)
(略)的新能源裝備車間看到,一條動力電池自動裝配產線正在打包,準備發往羅馬尼亞;在汽車工業車間,為零跑汽車設計制造的電驅動控制器產線,剛剛裝車發貨。副總裁朱偉介紹,今年來,企業已累計簽下5.5億元訂單。借助自主研發的AI柔性自動化行業大模型,設計調試進程愈加高效,企業發展也隨之加速。
同樣是“中科”
(略),創始人胡勇勝在鈉電行業深耕多年,并于去年成功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在他的帶領下,近年來,企業達成了一個個里程碑——完成了鈉離子電池在A00級新能源汽車上的首次應用;基于200Ah級電芯100MWh
(略),通過了國家能源局“首臺套裝備”認定;日前,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商用車專用鈉離子動力電池包已通過國家強制性檢驗,又將為電動重卡提供更高性價比、更高可靠性的能源方案。
“我們聚集了中國鋰電行業最優秀的一部分人才,并在AI和仿真技術的助力下,攻克了好幾項行業長期存在的技術瓶頸。”“龍城英才計劃”領軍型創業人才——
(略)創始人、董事長陳璇介紹,在由多名博士領軍的研發團隊的努力下,今年5月,企業在全球率先量產發布無極耳圓柱21700-5.0Ah電池INR21700-RS50,正式開啟了兼顧高比能、高功率全能型鋰電新時代。
一個個人才項目迅速壯大,一項項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得益于
(略)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力度給予人才的支持。
2023年起,圍繞新能源產業發展目標,
(略)升級“龍城英才計劃”,單獨設立新能源產業人才專項,明確對來常新能源產業頂尖人才(團隊)給予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支持,對新能源領域領軍型創業人才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的撥投聯動資金支持等。
同時,
(略)成就人才發展。
(略)定制化人才政策,
(略)、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
(略)的人才保障力度;
(略)投資支持的創新項目,給予最高200萬元的協同式撥投聯動資金支持。
為更好
(略)場借力,
(略)建立了江蘇首家新能源產業專項基金——江蘇常州新能源產業專項母基金,總規模50億元,以全生命周期金融扶持體系,助推人才裂變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家新能源領域人才企業成
(略),2024年認定新能源領域江蘇省獨角獸企業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2家。
廣開“才”路,靈活“疏浚”引育渠道
來自南京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教授高如星,已經進入了她在綠碳能源科技(常州)
(略)的第二個聘期。去年7月起,她通過
(略)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計劃”,從高校來到企業,從事全自動多通道固定床在線反應評價裝備研發工作,真正讓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略)總經理:
(略)
(略)于2024年
(略)推廣應用這一“柔性引才”機制,按照“產才融合、按需匹配”的原則,
(略)高科技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間開展“雙崗互聘”。大
(略)人才通過“雙崗互聘”來到常州,新能源領域外部智力資源持續匯聚,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度不斷加深。
今年6月,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姜立標教授與金壇
(略)艙全棧AI自動化測試集成項目”落戶
(略);與此同時,該校環境與能源學院程爽教授牽頭開展的“安全綠色水性鎳鋅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也有意向在金壇投資落地。
這兩項合作的進展得益于
(略)創新建立的“技術轉移官”制度。今年4月起,
(略)首批向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32家高校院所選派優秀年輕干部駐點擔任“技術轉移官”,到“一線”招引高層次人才、高質量項目來到常州,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
近年來,
(略)不斷創新舉措,拓寬引才渠道。如,在北京、上海
(略)設立人才“匯客廳”,打造吸引高端人才的前沿陣地;連續兩年承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全國賽等頂級賽事,在上海、西安、杭州、大連
(略)舉辦“龍城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邀請賽并設立新能源產業專場,通過賽事吸引優質項目和領軍人才落戶常州。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引進新能源領域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超700個。
此外,
(略)還加快培育本土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創新實施“揭榜掛帥”產學研合作機制,通過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全球創新資源協同破題,高效率破解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2024年達成揭榜合作25項,撬動社會資本近1億元,其中新能源領域8項,占比達32%。
著眼未來,夯實青年人才“基座”
“三年內要把制氫成本壓下來!”翌晶能源的創始人、總經理:
(略)
(略),32歲的高級仿真工程師盧飛飛正在研發充電和儲能產品的溫度場實時預測技術。“這項技術將解決當前溫度管理中的滯后性問題,將風險處置的時間提前,大大提高充電和儲能的安全性。”
盧飛飛2023年自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后進入萬幫數字能源工作。今年6月,他入選了2025年度
(略)“龍城英才計劃”——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該工程為他配備了一位來自東南大學的教授導師,同時撥付2萬元的科研經費支持研發,并將用2年的時間為其提供職業規劃、成果轉化等綜合服務。
青年人才是發展的堅實“基座”。
2020年起,
(略)在全
(略)市中率先實施“托舉工程”。近年來,該工程緊密圍繞“1028”產業體系,在市內外廣泛遴選卓有建樹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按照專業方向對口、產學研交叉、雙方自愿的原則,為青年科技人才配備托舉導師,指導幫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長。6年來,該工程已累計資助培養青年科技人才170名。累計125人被成功推薦為省級“托舉人才”,1人被成功推薦為國家級“托舉人才”。據不完全統計,這些“托舉人才”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183項,出版著作、發表論文、獲得專利608部(篇/項),獲得各類榮譽獎項146項。
2021年起,
(略)常態化開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創新創業贏未來”活動,把“引才工作站”設到高校,把“名校優才”專場招聘活動開到高校,特別是開展“新能源產業企業招錄博士名校行”專項活動,線上線下舉辦新能源專場招聘會100余場,為
(略)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
引得來,還得留得住。
(略)大力實施“青春留常”行動,圍繞新能源產業人才安居需求,在理想汽車、比亞迪、江蘇時代、中創新航等重點企業周邊加快布局建設人才公寓,通過“非申即享”“直達兌付”為青年人才提供生活安居“雙資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
上文為隱藏信息僅對會員開放,請您登錄會員賬號后查看, 如果您還不是會員,請點擊免費注冊會員
【咨詢客服】 |
沈經理 |
 |
【聯系電話】 |
15055702333 |
【客服微信】 |
15055702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