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今日,“國產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表現驚艷,盤中一度漲超10%,最高觸及1464.98元/股,股價曾超越貴州茅臺,歷史性登頂A股新“股王”。截至收盤,寒武紀股價上漲3.25%,報收1372.1元/股,當日成交金額達250億元,總市值5740.18億元。
01
7月11日以來漲幅超170%
半年報披露前的一個多月里,寒武紀股價就已漲幅強勢。
自7月11日啟動本輪行情以來,寒武紀股價累計漲幅已超170%。8月20日,該股站上千元大關,隨后震蕩上行;25日最高沖至1391元/股,最終收報1384.93元/股,與A股股價第一的茅臺僅相差100元左右。在經歷8月26日的回調后,寒武紀在27日一度大漲10%,以1461元/股的價格成功超越茅臺,登頂A股股價第一。
如果將時間拉長,從2023年1月的54.15元谷底算起,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寒武紀股價漲幅已超20倍。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
《意見》特別強調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同時提出,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堅創新與使能軟件生態培育,加快超大規模智算集群技術突破和工程落地。
分析人士指出,持續釋放的政策紅利為人工智能芯片行業提供了堅實支撐,進一步增強了產業信心。
除了政策支撐,業績端的亮眼表現同樣為板塊提供支撐,近期股價不斷刷新高點的半導體巨頭寒武紀,于昨晚披露上半年財報。
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81億元,同比增長4347.82%;實現歸母凈利潤10.38億元,去年同期為-5.33億元,同比扭虧;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9.11億元,去年同期為-6.31億元。
來源:寒武紀2025年半年度報告
截至2025年8月22日,寒武紀的滾動市盈率(PE-TTM)達到了4010倍,遠超半導體行業的平均水平。
這是寒武紀2020年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也是寒武紀交出的歷史最佳“成績單”。
8月24日,高盛將寒武紀的12個月目標價從1223元大幅上調50%至1835元/股,維持“買入”評級。如果達到目標價,寒武紀市值將接近7700億元。
高盛表示,進一步上調寒武紀的目標價的主要原因為中國云計算資本支出提高、芯片平臺多樣化、寒武紀研發投入增大。高盛將寒武紀2025年至2027年凈利潤預測分別上調59%、28%和29%,以反映更高的AI芯片出貨量。
盡管前景光明,但高盛也提示了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晶圓供應限制,云端芯片開發不及預期,以及行業競爭可能加劇,這些因素均對寒武紀的盈利能力構成潛在風險。
02
創始人身家超1600億元
隨著寒武紀股價一路狂飆,新一輪資本盛宴開始“狂歡”。
據Wind數據,除創始人陳天石外,多家公募機構、游資“大佬”章建平等身影也出現在寒武紀的十大股東之列。
寒武紀十大流通股東 數據來源:Wind
截至2025年6月30日,寒武紀第一大股東為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紀28.63%股份,如以當前股價計算,其持股市值超1600億元,穩坐江西首富。
第二大股東為中科算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5.73%。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全資設立,除寒武紀外還參股投資了中科曙光、龍芯中科、中科天璣等多家科技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知名游資章建平位列寒武紀第七大股東。公開資料顯示,章建平2024年年末新進成為寒武紀前十大股東,持股數533.88萬股,期末市值約為35億元;今年第一季度進一步加倉至608.63萬股,成為第七大股東,期末市值約為38億元。二季度,章建平持有寒武紀股份仍為608.63萬股,持股比例保持為1.46%。
以當前股價計算,章建平的持股市值超過83億元。按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寒武紀股價均價分別測算買入成本,章建平的買入成本約為30.46億元,至今最高浮盈超50億元。
此外,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大股東均為科創ETF基金,主要跟蹤上證科創板50成份指數、上證50指數、國證半導體芯片指數等。
03
中科大天才兄弟聯手創業
公司多年深陷巨額虧損,股價曾一度跌掉80%
這是一對從江西走出的學霸兄弟。陳云霽,1983年出生于南昌,14歲入讀中科大少年班,19歲轉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碩博連讀,并參與了“龍芯”團隊,成為當中最年輕的一員。24歲時,他博士畢業,后晉升為研究員。
而比陳云霽小兩歲的陳天石,幾乎復制哥哥的成長路徑。公開資料顯示,陳天石出生于1985年,大學所讀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計算機博士學位,隨后又轉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擔任研究員。
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職于中科院計算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及碩士生導師、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2010年底,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一次內部匯報中,陳云霽、陳天石兄弟就提出了研發AI芯片的構想——開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設計的交叉研究。
2016年3月,陳天石創立了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注冊資本僅90萬元,陳天石出資63萬元,成為第一大股東。創始人及不少核心團隊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公司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能提供云邊端一體、軟硬件協同、訓練推理融合、具備統一生態的系列化智能芯片產品和平臺化基礎系統軟件。
創業2年后,2018年4月,陳天石才正式從中科院辦理離崗創業手續。
2020年7月,寒武紀成立僅4年就登陸科創板,成為“國產AI芯片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億大關。成立僅4年時間,寒武紀就成為一家千億市值公司,開局堪稱驚艷。
但上市后,寒武紀卻迎來一段漫長低谷期。
虧損問題一直持續困擾著寒武紀。2020年至2023年,寒武紀歸母凈虧損分別達到6.59億元、11.11億元、15.79億元、10.43億元。針對虧損,寒武紀曾在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受供應鏈影響,營業收入有所下降;同時,公司為確保智能芯片產品及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的高質量迭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持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
由此一來,寒武紀的股價也開始了長達近兩年的下行。2022年4月,寒武紀迎來至暗時刻——股價已跌至46.59元/股,與前期297.77元/股高點相比,跌幅高達84.35%。
命運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
這一年,寒武紀思元590芯片問世,那是一款采用7nm工藝的國產芯片,在推理場景能效比能比肩國際巨頭,幾乎支持所有國內主流大模型。在地緣政治背景下,寒武紀的“英偉達平替”價值開始被市場重新發現。
隨之而來的,寒武紀股價突然開啟狂飆之路——2024年一年時間股價上漲387%,市值漲幅超過2000億元,拿下“2024年股王”的稱號。
展望后市,湘財證券指出,AI大模型的破圈及AI智能眼鏡、AI手機等設備市占率的提升,帶動端側AI算力的需求上行,驅動高性能以太網交換機、先進存儲產品、GPU及邊緣計算/端側算力芯片等多種半導體硬件的市場需求穩步增長。傳統消費電子領域,智能手機、PC及IOT板塊弱復蘇態勢延續,疊加國產化替代仍為大勢所趨,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半導體企業有望持續受益。
天風證券認為,半導體、國產算力及自主可控等領域仍將是未來的長期趨勢。在中美圍繞AI算力芯片的貿易政策持續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預計國內大模型開發企業與互聯網平臺將逐步提高國產芯片的采購與使用規模。相應的國產芯片供應商及其配套產業鏈企業有望迎來發展機遇。
綜合來看2025年,全球半導體延續樂觀增長走勢,AI驅動下游增長。二季度各環節公司業績預告亮眼,展望三季度半導體旺季期,建議關注存儲/功率/代工/ASIC/SoC業績彈性。
東海證券分析認為,在國產AI芯片政策支持下,智能芯片市場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華為海思、寒武紀等本土芯片供應商的市場份額預計在2025年提升至40%。
招商證券建議,從中長期角度,以周期為軸,供需為錨。關注新科技周期下,全社會智能化的進展(大模型的持續迭代、算力基礎設施與AI生態的完善、AI商業模式的落地以及AI對消費電子、機器人等賦能),國產替代周期下相關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國產大模型、國產AI應用與算力、國產集成電路產業鏈)等。
本次評選由鳳凰衛視、鳳凰網發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指導支持,美國德魯克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深度聚焦A股與港股核心力量,挖掘價值典范,打造品牌標桿。入選企業將有機會作為成功商業案例,通過鳳凰衛視、鳳凰網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及相關合作渠道向全球推介。掃描海報上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參評。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