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河北
2024年中國未來產業產值規模約11.7萬億元,2025年、2026年未來產業產值規模預計為13.4萬億元、15.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5%
★
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以包容審慎原則處理好創新與監管的關系,通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經費使用權等方式,鼓勵科研人員創新
我國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使 用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 星互聯網低軌 07 組衛星發射升空, 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 獲得圓滿成功(2025 年 8 月 4 日攝) 蒲曉旭攝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未來產業已成為塑造全球競爭新格局的關鍵變量之一。我國將發展未來產業作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支點。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未來產業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產業發展方向。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測算,2024年中國未來產業產值規模約11.7萬億元,2025年、2026年未來產業產值規模預計為13.4萬億元、15.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5%。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具有顯著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受訪專家認為,通過技術創新、建立投入增長機制、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等方面的系統謀劃與制度創新,加速將未來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支柱產業。
多點突破?千億級賽道初現
當前,我國重大前沿技術持續涌現,催生出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呈現關鍵技術多點突破、產業攻關整體提速、規模轉化穩步推進的態勢。
部分產業產值增速較快,正在形成新支柱產業。
在未來制造方面,原子級制造領跑新賽道。在原子團簇、二維材料、分子組裝和色心等基礎研究突破帶動下,原子級制造成為科技大國競逐焦點。
南京大學原子制造研究院院長、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所長宋鳳麒指出,該技術處于起步階段,攻堅周期長,但能解決戰略裝備和尖端制造中的“卡點”,在潛艇深水導航陀螺儀、大功率激光反射鏡、先進制程芯片等核心元件和工藝上潛力巨大。
2024年國內原子層沉積/刻蝕裝備企業銷售額達到80億元,相關材料、元件銷售額達到20億元,“產業規模五年內有望突破千億。”宋鳳麒說。
在未來能源領域,氫能邁向萬億市場。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忠軍說,“雙碳”目標下氫能源潛力巨大,當前技術攻關集中在制氫、儲運的經濟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未來空間領域,商業航天蓄勢騰飛。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估算,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產值將突破2.7萬億元,2026年將達到3.3萬億元。
未來信息領域,多個細分領域產業鏈日趨完善。衛星互聯網、腦機接口、下一代移動通信、量子信息等蓬勃發展。我國規劃衛星總數近1.6萬顆,初步形成了包括衛星平臺、星載通信、火箭制造和發射、終端、芯片和測試儀表在內的完整產業鏈。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數據顯示,衛星互聯網已進入商業化拐點,預計2025年我國市場規模將達到450億元。量子信息領域超前布局,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產業位居世界前列。
未來健康領域,前沿技術孕育“核爆點”。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合成生物學等領域,多地部署專項催生顛覆性突破,未來5—10年將進入規模增長期。中國生物制藥首席執行長謝承潤介紹,在創新藥方面,我國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完善產學研醫協同研發體系,加快重大創新產品產業化進程。2024年,我國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
未來材料方面,自主可控體系加速構建。先進有色金屬、無機材料、化工材料持續向高端化、綠色化邁進,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
在區域布局上,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分析指出,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依托創新資源集聚和開放優勢,在通用AI、原子級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等領域形成策源高地。長江經濟帶沿線探索“因地制宜+協同創新”模式,在商業航天、合成生物、綠色能源等領域“多點開花”。
四大顯著特征
相較于傳統產業,未來產業呈現四個顯著特征,深刻影響其發展路徑:
顯著戰略性。未來產業關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安全與國家競爭力。
2021年,我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章節中,首次提出未來產業概念。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認為,我國從“十二五”時期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十四五”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既表現出產業發展的延續性,又展現了發展層級的躍升,彰顯了國家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
顯著引領性。未來產業通過前沿技術突破帶動關聯產業升級,具有技術引領與高速迭代的特征。例如量子信息推動密碼學發展,量子計算以更低能耗實現更高算力,推動生物信息學從“算力堆砌”向高效計算躍遷。又如,AI正在改變科研范式,通過深度學習預測蛋白質結構,整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領域知識,在超導材料預測、臺風路徑模擬等領域取得突破,由此不斷催生出新產業和商業模式。
顯著顛覆性。未來產業發展呈現“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特點。王曉明介紹,未來產業的技術突破往往會帶來供給側的“創造性破壞”,一旦關鍵技術路線通過驗證并實現規模化應用,將對上下游產業提出新的需求,催生新的產業體系,甚至重塑未來經濟社會結構。
顯著不確定性。首先,技術路線不確定。前沿技術往往處于探索階段,技術路徑可能存在迭代或替代風險,例如AI、量子科技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尚未形成穩定的應用模式。其次,商業化路徑不確定。應用場景和大規模產業化的時間難以預測,例如智能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產品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市場接受度存在波動。第三,政策環境不確定。涉及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政策需要突破傳統框架,例如資本投入機制、國際合作規則等存在制度性挑戰。
賽迪智庫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蒲松濤說:“這些特性要求構建靈活的資本投入機制和創新的體制機制,以應對未來產業的動態演化。”
無人區攻堅四大挑戰
未來產業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其發展面臨筑牢技術底座、增強系統謀劃、保障長期投入、完善監管等挑戰。
——持續開展前沿技術攻關補齊基礎研究短板。
近年來我國強化基礎研究布局,特別是在量子科學、粒子物理等方面快速發展,基礎研究薄弱局面已基本扭轉。但在生物制造、基因技術、具身智能等新賽道上,我們還面臨一些“卡脖子”難題,“以未來材料為例,目前亟待培育顛覆性技術,尋找重大突破方向。”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負責人王旭東認為。
——創新協同方式,加強產業鏈協同。
產業鏈協同方面,從實驗室到量產的轉化過程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以人形機器人為例,需越過從“實驗室精度”到“工業級魯棒性”的鴻溝。
“目前具身智能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AI為具身智能提供了新動能,但深度神經網絡仍被視為黑盒模型,實驗室訓練的模型在結構化環境中表現優異,但在開放場景中出現失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大模型負責人鞠笑竹介紹,有待以終端應用需求為導向,整合科研機構、設備廠商、生產企業、下游用戶等主體,形成技術研發—設備適配—量產驗證—市場反饋的閉環,加速實驗室成果到產業化應用。
——創新資本支持機制。
當前,為培育未來產業提供金融“活水”,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地積極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北京、廣東、湖北、四川等地成立各類產業引導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并購基金等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投入。
面對未來產業的巨量資金需求,早期資本及長期投入力度仍待加大。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腦機接口產業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腦機接口單一產品的投入需要數億元人民幣,投資回收期至少3年,且存在失敗風險。
“未來產業需要從零開始全鏈條推進孵化轉化、工藝熟化、產品研發、用戶培育、市場開拓,每個環節都需要長期資金支持。”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擁軍說,未來產業比其他產業更需要耐心資本的支持。
——強化風險管理。提高標準和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安全治理能力。
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有關部門發布了《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架構》等,計劃研究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新型儲能等標準。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尹志欣建議,精準把控監管力度,盡快出臺腦機接口安全規范,統一腦信息編解碼等關鍵技術規范。
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工作人員正在校對原子極限微制造實驗設施的原子團簇質譜(2025 年 8 月攝) 受訪者供圖
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
培育壯大未來產業,需要以戰略眼光和全局視野進行系統謀劃,構建技術、資本、人才、制度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
——發揮體制和人才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重要領域的基礎研究,筑牢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底座。
未來產業發展有賴于多種技術和學科交叉融合。“以具身智能為例,包含機械設計與先進制造、電子電氣工程、AI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交叉,需要協同創新。”鞠笑竹說。
“我國在一些領域已經進入無人區,需要通過培養領軍人才等不斷激發產業創新能力。”王旭東建議,對優秀科學家的非共識研究應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允許其在一定周期內自主調整研究方向,釋放其原始創新活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以包容審慎原則處理好創新與監管的關系,通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經費使用權等方式,鼓勵科研人員創新。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引導更多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戰略資本支持創新,強化未來產業發展的要素保障。
胡擁軍認為,應把基礎研究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未來產業的投入結構看,應避免前輕后重。
宋鳳麒建議,對處于基礎研究階段的原子級制造工作,需實施國家主導的非功利性長效投入,重點支持單原子操控機理、量子效應制造理論等前沿探索,容忍高風險與零產出;通過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引入具備15年以上長周期、超高風險容忍、具備戰略視野的耐心資本。
——做好前瞻規劃,統籌布局未來產業發展路線,優化產業支撐體系。
王曉明認為,各地應深入分析本地研發基礎、科教資源、人才儲備和產業技術成熟度等條件,把握技術變革趨勢與要素重構機遇,加強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
蒲松濤建議,鼓勵支持國內企業、高校院所參與未來產業國際標準制定,推廣中國優勢技術標準,提高中國在未來產業關鍵領域中的規則制定能力和知識產權保護能力。
抱樸書院服務項目
圖書報刊公益閱覽
報告講座研討論壇
校地合作產教融合
學業職業規劃指導
研學擇校考察參觀
圖書報刊編輯出版
國際留學海外游學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易縣金臺東路170號·抱樸書院
電話:0312—8213260? ?
? ? ? ? ?13383262109
? ? ? ? ?13383267766
郵箱:13383262109@139.com
(抱樸書院公眾號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