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江蘇
01
澳大利亞MQ-28A無人戰機完成與有人戰機協同測試
(編譯自陸軍認知網站2025年6月28日消息)2025年4月,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在廷德爾基地舉行的“卡爾斯巴德演習”中,成功完成MQ-28A“幽靈蝙蝠”無人戰斗機與有人戰機的協同作戰測試。這是該機型首次在伍默拉靶場之外的近似實戰環境中部署,其由C-17A運輸機運抵后7天內即完成首飛,展現出快速部署能力與成熟度。
作為澳美聯合開發的“協同作戰飛機”(CCA),MQ-28A是澳大利亞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款本土設計的戰斗機,長11.7米、翼展7.3米,航程超3700公里,可執行偵察、電子戰、情報收集、打擊支援等任務。其技術亮點包括:
(1)模塊化設計:支持根據任務快速更換載荷艙內的傳感器、電子戰設備或精確彈藥;
(2)隱身能力:優化機身雷達截面,增強高威脅環境生存性;
(3)自主系統:搭載AI驅動的任務引擎,可獨立分析威脅并決策,配合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仿真測試;
(4)協同架構:通過安全數據鏈與F-35A、F/A-18F等有人機及無人平臺協同作戰。
“卡爾斯巴德演習”驗證了MQ-28A在陌生環境中的適應性、系統互操作性及后勤支持能力,為后續優化提供關鍵數據。對澳軍而言,該機型作為“力量倍增器”,可降低有人機作戰風險,擴展戰場覆蓋范圍;以更低成本實現空中力量規模化,避免大規模采購有人機的高昂開支;強化與美軍等盟友的協同作戰體系,契合“有人-無人組隊”戰術理念。
該項目自2019年啟動以來,依托數字工程技術快速推進,2021年完成首飛,目前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自主空戰項目之一,標志著澳軍進入“協同作戰”新時代。
02
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追蹤俄羅斯艦船
(編譯自陸軍認知網站2025年6月29日消息)2025年6月,英國皇家海軍在英吉利海峽及北海啟動為期四天的專項行動,出動45型驅逐艦“鄧肯號”與河級巡邏艦“梅西河號”,跟蹤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守護級”護衛艦“敏捷號”(RFN Boikiy)東穿英吉利海峽。此次行動系英國針對俄海軍在英領海附近活動激增的回應,凸顯北約海上警戒態勢。
據悉,“敏捷號”(Project?20380)配備“天王星”反艦導彈、“棱堡”防空系統、魚雷和100毫米艦炮并可搭載卡-27直升機,具備多任務作戰能力。其近期頻繁現身英吉利海峽,除展示軍事存在外,更于6月16日為受西方制裁的俄油輪“塞爾瓦號”和“塞拉號”提供武裝護航,直接挑戰西方制裁限制,被視為俄海上戰略升級的標志。
作為回應,6月20日,“鄧肯號”在烏尚特島附近攔截“敏捷號”,21日“梅西河號”于懷特島接棒護航,使“鄧肯號”返回訓練。英國武裝部隊議會副國務大臣盧克·波拉德強調,皇家海軍將持續監控俄艦并保護海底電纜等關鍵設施。45型驅逐艦憑借“海蝰蛇”導彈系統與先進雷達,承擔艦隊防空與多任務作戰核心角色;“梅西河號”則以續航優勢執行近海巡邏與護航任務。
2025年以來,俄海軍活動頻率顯著增加:5月“基洛級”潛艇“克拉斯諾達爾號”從東地中海結束行動返回、浮出水面穿越英吉利海峽,2月更有登陸艦編隊從敘利亞運輸軍事物資。英方則通過“鐵公爵號”“泰恩號”等艦機強化監視,防范海底偵察與基礎設施破壞等混合威脅。此類對峙反映俄在北約邊緣地帶的力量展示,以及英國作為北約核心成員捍衛海上安全的立場。
03
日本首次使用無人水面艦艇開展掃雷訓練
(編譯自海軍新聞網站2025年6月28日消息)6月15日,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最上級護衛艦在太平洋硫磺島近海,開展首次使用無人水面艦艇(USV)的掃雷訓練。
最上級護衛艦兼具沿海防御與淺水區掃雷功能,因采用鋼質船體易受磁雷影響,因此配備多種無人系統保障安全作業。水雷探測依靠船體搭載的OQQ-11反水雷聲納系統和OZZ-5無人潛航器,后者配備法國泰雷茲研發的高頻合成孔徑聲納(HFSAS)和日本NEC研發的低頻合成孔徑聲納(LFSAS),能探測海底埋設水雷等難以識別的目標,且日法兩國防務部門已于2021年啟動雙邊研究與原型開發項目,旨在研發下一代水雷探測技術。該項目不僅力圖提升OZZ-5的探測精度,還計劃實現無人潛航器對聲納數據的艦載實時分析,從而省去艦上數據處理環節。在水雷排除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使用日本海洋聯合會(JMU)生產的無人水面艦艇,該艦艇從艦尾投放回收,其尾部裝備一次性掃雷(EMD)炸藥,可遠程引爆已識別的水雷。
在未來規劃上,日本出于應對臺海潛在沖突考量,大力強化反水雷能力。逐步退役老舊菅島級掃雷艦,將掃雷任務轉至最上級護衛艦,淺水區掃雷由最上級護衛艦、平島級和江之島級掃雷艦協同執行,深水區則由淡路級遠洋掃雷艦負責。同時,海上自衛隊反水雷部隊組織架構迎來變革,掃雷艦將集中于新“水上艦隊”下屬的“水陸兩棲戰水雷戰隊”,以提升統一作戰能力。
04
首次“四方海上船舶觀察任務”啟動
(編譯自印度經濟時報2025年6月30日消息)2025年6月,印度、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海岸警衛隊啟動首次四方海上船舶觀察任務(Quad-at-Sea?Ship?Observer?Mission),旨在強化印太地區海上安全與互操作性,該決定源于2024年9月四國威爾明頓峰會共識。
根據印度國防部聲明,此次任務以“交叉登艦觀察”形式開展,四國各派遣2名官員(含女性)登上美國海岸警衛隊“斯特拉頓”號巡邏艦,隨艦前往關島。任務聚焦提升聯合戰備、行動協調及區域態勢感知能力,支持構建自由開放、基于規則的印太秩序。
該任務是四國落實《威爾明頓宣言》的關鍵舉措,標志著印度海岸警衛隊、日本海上保安廳、美國海岸警衛隊及澳大利亞邊境部隊行動協作的深化。2024年峰會中,四方領導人還在基礎設施、新興技術、人道主義救援等領域推出多項合作倡議,而海上任務被視為推進區域海上安全的核心成果。
對印度而言,參與任務既呼應其“地區安全與增長”(SAGAR)戰略愿景,也與2019年提出的“印太海洋倡議”(IPOI)形成互補。IPOI作為開放性全球倡議,旨在推動志同道合國家協作管理印太海洋事務。印度國防部指出,此次海上任務為應對區域海上挑戰、增強四方信任與集體韌性奠定了基礎。
05
德國首次成功開展機載電磁戰能力實戰演示
(編譯自國防博客網站2025年7月1日消息)據悉,德國多家國防企業聯盟成功完成該國首次機載電磁戰能力實戰演示,模擬干擾敵方防空系統,實現平民從危機區域的安全撤離。
此次演示活動在德國曼興舉行,空客、bKEC、亨索爾特、IBM、歐洲導彈集團、普拉思、羅德與施瓦茨以及舍恩霍費爾等多家企業協同參與。演示中,皮拉圖斯PC-12飛機作為防區外干擾平臺,配備電磁監視和干擾設備,在安全距離外成功探測、識別并干擾SA-8防空系統,使其喪失作戰能力;一架歐洲導彈集團的SHARCS無人技術演示機(高適應性遠程載具系統)則充當抵近干擾機,干擾敵方通信,遲滯其協同響應。同時,模擬的空客A400M軍用運輸機在威脅消除后順利進入區域完成平民撤離。所有任務數據借助支持人工智能分析的安全云系統進行處理與交換。
該演示驗證了電磁戰在支援保護友軍任務中的價值,其非動能、無彈藥的作戰方式,可避免物理破壞,適用于政治敏感或平民密集環境。此次演習是對德國國防項目“luWES”(機載電磁頻譜效應)的支持,該項目致力于打造“德國制造,服務德國”的國家電磁戰能力。
未來,luWES將開發模塊化的機載電磁防護 “系統之系統”,涵蓋防區外、護航和抵近干擾等多層技術。下一階段,德國將持續推進luWES子系統開發與整合,德國空軍也會與企業緊密合作,力爭在未來幾年讓其具備實戰能力。
06
俄羅斯向朝鮮轉讓“鎧甲”防空系統及無人機技術
(編譯自United24媒體網站2025年7月2日消息)7月1日,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HUR)局長基里爾?布達諾夫透露,俄羅斯已在平壤部署“鎧甲-S1”防空系統,并向朝鮮提供生產“沙希德”型攻擊無人機的設備與技術。俄羅斯并非直接提供成品無人機,而是助力朝鮮構建生產能力,且俄羅斯專家正培訓朝鮮人員操作“鎧甲-S1”,目前這些系統已進入戰斗值班狀態,朝鮮人員也即將實現獨立操作。
布達諾夫還指出,約1.2萬名朝鮮公民計劃以志愿者身份與俄羅斯武裝部隊簽訂合同,并被部署至烏克蘭,此舉措疑似意在掩蓋平壤軍事援助的官方性質。
布達諾夫強調,俄羅斯向朝鮮輸出先進防空系統與無人機技術,鑒于朝鮮與韓國的緊張關系,勢必加劇朝鮮半島地區的緊張局勢,帶來更大的安全風險。
此前,俄羅斯與朝鮮已達成合作協議,俄羅斯同意向朝鮮分享先進的太空和衛星技術,作為交換獲取朝鮮的武器和裝備。這一合作提升了朝鮮的偵察和通信能力,同時深化了雙方防務合作,引發了地區合作伙伴的廣泛擔憂。
07
2026財年美國國防部預算破萬億加碼遏制中國
(綜合編譯自美國國防部網站2025年7月1日消息)7月1日,美國公布2026財年美國國防部預算申請,總額達10119億美元,較2025財年增長11.9%。預算核心圍繞《2025臨時國防戰略指導方針》,將“遏制中國”列為三大優先項之一,與“保衛國家”“強化盟友合作”并重。
在對華戰略上,預算延續并加碼“太平洋威懾計劃(PDI)”,申請100億美元撥款,較2025財年的99億美元繼續增長。該計劃自2020年納入《國防授權法案》后持續擴容,旨在通過增兵、軍演、基建等強化美軍在亞太的軍事優勢。同時,預算擬向臺灣提供24億美元支持,還計劃加強關鍵供應鏈安全、推動盟友增加國防投入,構建對華圍堵體系。
軍事能力建設方面,預算重點提升針對性戰力:申請104億美元用于遠程武器,含39億美元高超音速武器;采購47架F-35戰機(131億美元)、首架第六代F-47戰機(35億美元),并投入195億美元建造航母與核潛艇,強化海空威懾。
人員編制方面,2026財年人員編制總申請員額為2,067,700人,較上一年增加24,700人,其中現役海軍增員最多,為12,300人,現役陸軍其次,為11,700人,現役空軍及太空軍員額增幅較小,海軍陸戰隊現役無增員申請。
此外,預算增加太空軍30%經費,聚焦天基傳感器與攔截器;投入151億美元用于網絡戰,強化網絡安全與作戰工具研發,形成多域對華制衡態勢。整體預算凸顯“以實力促和平”理念,通過軍事擴張與聯盟強化,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進行針對性布局。
08
日本正在試驗艦“飛鳥”號上安裝調試電磁軌道炮
(編譯自戰區網站2025年7月1日消息)根據X網站6月30日發布的照片顯示,近期,日本自衛隊試驗艦“飛鳥”號(JSAsuka)搭載電磁軌道炮原型曝光,其尾部飛行甲板上的軌道炮防護罩已移除,正進行調試作業。該艦排水量6200噸,是專用武器測試平臺,此次照片顯示的軌道炮配置與日本防衛省采辦、技術與后勤局多年來陸、海測試的原型高度吻合,或為其改進型號。
據披露,該軌道炮曾在測試中以5兆焦能量實現4988英里/小時(6.5馬赫)的發射速度,測試目標包括2000米/秒初速及120發炮管壽命。目前可見其配套設備包括集裝箱式發電機、電容器等,以滿足軌道炮對電力和冷卻的高需求。
據媒體報道,日本計劃于6月開展海上測試,測試窗口將從6月9日持續到7月25日。同一信源還稱,有人觀察到這艘試驗船于6月9日離開橫須賀,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進行了任何實彈測試。若測試成功將加速其實戰化進程。日方明確將軌道炮定位為防空、反艦、對地多任務武器,尤其針對高超音速威脅,且相比傳統導彈具有成本低、彈藥基數大的優勢,計劃未來整合至13DDX驅逐艦及瑪雅級驅逐艦。
與美國海軍因技術障礙于2020年代初擱置軌道炮項目不同,日本持續推進研發,并尋求與美、法、德等國合作。此外,中國、土耳其等國也在該領域積極布局。此次“飛鳥”號測試結果或將成為日本軌道炮技術突破的關鍵節點。
(平臺編輯:黃瀟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