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山西
鍋爐上水是啟動前的關鍵操作,直接影響設備安全、啟動效率及后續運行穩定性,需從水質、溫度、壓力、系統排氣、設備狀態等多維度嚴格控制。以下是5個重點注意事項,涵蓋技術規范、設備保護及安全監控等核心維度:
一、嚴格控制上水水質與水溫,避免設備腐蝕或熱應力損傷
鍋爐上水的水質需符合《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GB/T 12145)要求,核心指標包括:硬度≤2μmol/L(防止結垢)、pH值9.0-10.5(抑制腐蝕)、含氧量≤15μg/L(避免氧腐蝕),且需經過除鹽、除氧處理(如采用除氧器加熱除氧或化學除氧)。
水溫控制需結合鍋爐狀態(冷態/熱態)及結構特性:
- 冷態啟動時,上水水溫需低于汽包壁溫50℃以上(防止汽包上下壁溫差超限,一般汽包壁溫以環境溫度為基準,水溫控制在40-70℃);
- 熱態啟動(停爐后重新上水)時,水溫需接近汽包壁溫(溫差≤20℃),避免低溫水與高溫受熱面接觸產生劇烈熱沖擊,導致水冷壁、汽包焊縫開裂。
- 直流爐因無汽包,需重點控制給水與水冷壁進口聯箱壁溫差≤30℃,防止聯箱熱變形。
二、精準控制上水速度與壓力,平衡受熱面膨脹應力
上水速度需根據鍋爐結構(尤其是汽包、水冷壁材質及壁厚)分級調控,避免因水流沖擊或溫度梯度過大產生永久變形:
- 冷態上水:汽包爐一般控制總時間為1-2小時(小容量鍋爐可縮短至40分鐘,大容量鍋爐需延長至2小時),初期(水位至可見水位前)速度宜慢(約0.5-1m/h),避免汽包底部先受熱、上部未進水導致上下壁溫差超50℃;水位超過可見水位后,可適當加快(1-1.5m/h),但需始終監控汽包壁溫溫差(通過壁溫熱電偶實時記錄,超限時立即減速)。
- 壓力控制需匹配水源能力:采用給水泵上水時,出口壓力需略高于鍋爐靜壓(一般控制在0.5-1.0MPa),避免超壓導致閥門、管道法蘭泄漏;禁止用高壓水源(如主蒸汽倒灌)強行上水,防止水冷壁、省煤器因瞬間承壓過大爆管。
三、精確控制上水水位,預留膨脹空間并避免虛假水位
上水終點水位需結合鍋爐啟動階段的水位變化特性設定:
- 冷態上水一般至汽包正常水位線下100-150mm(即水位計“-100mm”至“-150mm”刻度),原因是:上水后水溫逐漸升高(尤其點火后),水體積膨脹會使水位上升50-100mm,預留空間可避免水位超上限導致蒸汽帶水(影響過熱器安全)。
- 需區分“虛假水位”:上水過程中若系統內有殘留空氣,水位計可能因氣塞顯示偏高(空氣占據部分空間),需通過開啟汽包空氣閥排氣(見水溢出后關閉),確保水位計指示真實;同時,上水結束后需關閉省煤器再循環閥(若此前開啟),防止省煤器內水倒流影響水位穩定。
四、徹底排除系統空氣,防止氣塞阻礙水循環
鍋爐汽水系統(尤其是死角區域)若殘留空氣,會形成氣塞,導致上水不均、局部超壓或啟動后水循環停滯(局部過熱爆管),需按“由高到低、先疏后密”原則排氣:
- 關鍵排氣點:汽包頂部空氣閥(上水時開啟,見連續水流后關閉,確保汽包充滿水)、過熱器出口集箱放空閥(防止過熱器存氣導致啟動后蒸汽流通不暢)、水冷壁下聯箱疏水閥(每組下聯箱逐個開啟,排水5-10秒排除底部積氣)、省煤器進口集箱放空閥(避免省煤器內氣塞影響進水)。
- 排氣操作需“緩慢開啟、逐個排除”:禁止同時開啟多個排氣閥導致系統壓力驟降,且需觀察排氣口水流狀態(從“氣水混合”變為“連續水流”時關閉),確保無殘留空氣。
五、全程監控設備狀態,及時處置異常
上水過程需實時跟蹤“壓力、水位、溫度、膨脹、泄漏”五大核心指標,避免隱性風險:
- 壓力與水位:通過汽包壓力表、水位計(就地+遠傳)對比,確認指示一致(偏差≤30mm),若水位驟升/驟降、壓力突變,需立即停水上查(可能為閥門內漏、管道破裂或氣塞)。
- 壁溫與膨脹:用紅外測溫儀監測汽包上下壁、水冷壁聯箱溫差(≤50℃),通過膨脹指示器記錄汽包、過熱器、水冷壁膨脹量(需與設計值匹配,偏差超10%時停止上水,檢查是否存在卡澀)。
- 泄漏與異響:沿管道走向(給水管道、水冷壁下聯箱、汽包人孔門等)檢查有無滲水、滴水,監聽系統內有無“汽錘”聲(氣塞沖擊)或“嘶嘶”聲(泄漏),發現異常立即停泵、泄壓處理。
綜上,鍋爐上水需以“緩速、控溫、排氣、穩位、監態”為核心原則,平衡設備安全與操作效率,為后續點火啟動奠定穩定基礎。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