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福建
7月14日
《中國社會工作報》深度觀察整版刊登文章
聚焦福州如何推動新興領域黨建工作
全文如下
編者按:隨著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大量涌現,新就業群體規模的持續擴大,新興領域黨建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福建省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實施新時代“堡壘工程”為總抓手,以改革的思維、系統的觀念、融合的方法推進組織體系完善、產業動能激發、新就業群體服務凝聚,推動新興領域黨的建設持續走深走實,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斷增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匯聚強大動能。
新時代“堡壘工程”是福建省福州市委在新時代背景下,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而實施的一項系統性工程。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以此為抓手,突破傳統組織覆蓋思維定式,構建起“系統謀劃、機制創新、場景賦能”的黨建實踐新范式。不僅實現黨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的領導,更將黨建效能轉化為產業升級、基層治理與民生服務的強勁動能。
福建省金綸高纖股份有限公司黨員技術骨干檢查車間儀器情況。
深化改革健全體制
提升組織體系建設新效能
抓好新興領域黨的建設,組織體系建設是基礎性工作。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把組織體系建設作為新時代“堡壘工程”的重要任務,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通過健全機制推動新興領域黨的建設創新破題,有效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堅持把理順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機制,作為新興領域組織體系建設的一號工程,緊扣“管行業也要管黨建”,推動市委“兩新”工委實體化運轉。
2024年11月,福州市調整充實市委“兩新”工委委員單位,增補市委金融辦、市國資委等與新經濟組織關聯度高的職能部門為委員單位,并明確各委員單位抓黨建的職責,同步建立7項配套制度,構建起“兩新”工委抓組織建設的實體化體系。
注重統籌聯合,也注重向下貫通。福州市于2025年1月在全市44個街道、129個鄉鎮全面實現由黨(工)委副書記分管社會工作,確保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直達基層。
把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企業納管和組織覆蓋有機協同,推動黨組織在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有效覆蓋。
在園區及商務樓宇領域,推進“兩個覆蓋”從物業管理方抓起,形成“物業黨建聯建”機制;針對平臺企業,通過建立平臺黨組織,實現線上有效覆蓋;針對離散型小微企業,依托網格化管理機制,構建“網格黨組織+聯合支部”的管理網絡。形成“區域組建法、平臺組建法、網格組建法”三位一體的黨建覆蓋新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三有”(有固定經營場所、有10名以上員工、有生產經營活動)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覆蓋率達94.1%,重點行業及龍頭企業黨組織建設實現提質增效。
今年7月,福州市、縣(區)兩級黨委社會工作部門開啟新一輪走訪企業行動,這是今年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實施聯系民營企業“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工作。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直接掛鉤100家規模大、影響力廣的龍頭企業,縣級層面聯系1300家重點民營企業,鄉鎮(街道)黨(工)委兜底覆蓋屬地所有“三有”民營企業。
這一舉措切實強化了社會工作部門與民營企業黨組織的聯系。深入企業開展黨建工作、了解企業需求、為企業辦實事,成為社會工作部門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的關鍵內容。
福建大東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員合力研討技術方案。
黨建引領系統賦能
撬動發展動能升級
福州市實施新時代“堡壘工程”,將黨組織引領作用作為新興領域黨建標尺,強化制度供給與平臺賦能,推動黨的建設深度融入職工關懷、企業運營、產業升級全鏈條,切實發揮引領產業發展實效。
在福建星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黨員先鋒的作用不限于愛崗敬業,更體現在勇于開拓進取。
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有財認為,“企業要發展壯大,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的內生動力。”在他的帶動下,黨員職工以技術攻堅為使命,致力于破解“卡脖子”難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公司黨委將黨建工作融入技術攻堅的主戰場,黨員骨干帶頭“揭榜掛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促使公司光儲充檢超級充電站網絡拓展至全國多地。
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引導新經濟組織深入開展“二亮一比”(亮身份、亮承諾、比作為)活動,將引導黨員技術人才針對“卡脖子”環節揭榜攻關作為重要著力點。全市共設立黨員先鋒崗1萬余個、黨員責任區8000余個,涌現出福建省勞動模范林春生、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宋啟明等一批黨員先進典型。
在福建春倫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傅天龍每年“七一”為黨員講授專題黨課已成為制度化安排。該企業將黨建深度融入生產經營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實踐路徑:80%的高層管理人員為黨員,核心業務部門骨干團隊也都是黨員,構建起“黨員主力軍+黨建加油站”的雙輪驅動模式。這一模式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實現組織融合。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成立后,將“黨建入章”作為新時代“堡壘工程”的抓手,推動3400余名黨組織書記進入企業管理層任職,使黨組織與管理層形成“共學共商”的常態化決策機制。
實踐表明,黨建效能的轉化呈現顯著乘數效應:福建永福電力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永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技術創新動能,推動企業在新能源等戰略領域實現突破性發展。這種“黨建+經營”的深度融合模式,正成為福州企業應對市場變革的競爭力要素,形成“組織強基、發展提質”的良性循環。
在福州市長樂區,“組織興鏈”行動正全面開展。作為福州新區核心區,長樂區聚焦紡織、冶金等實力雄厚的傳統產業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按照“產業關聯、供需匹配、便于組織”的原則,組建13個產業鏈黨委,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創新優勢、發展優勢。
注重以產業鏈黨委聚合力、優服務,長樂區配套出臺若干措施。通過建立“區委組織部宏觀指導、社會工作部歸口指導,職能部門協同推動”的產業鏈黨建聯動機制,形成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閉環體系。創新推出“整鏈授信”金融服務模式,整合社會資本與政策資源,為成熟產業鏈量身定制標準化融資方案,有效破解鏈上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目前,該模式已在福州市域全面推廣,各縣(市)區委社會工作部在市委社會工作部指導下,因地制宜組建33個縣級產業鏈黨委,形成“一鏈條一特色一品牌”發展格局,實現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鏈協同發展動能。
?“全國最美十大貨車司機”、盛輝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黨員孫志田(右)在停車場教授徒弟車輛檢修技術。
服務精準情感聯結
營造關心關愛氛圍
福州市將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納入新時代“堡壘工程”,以關心關愛為落腳點,聚焦社會服務提效、社會氛圍營造、社會治理協同,推動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提質增效,黨組織凝聚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在福州市城區的新就業群體暖“新”驛站里,快遞員、網約配送員正使用微波爐加熱午飯,享受涼爽的空調風午休。“能歇腳、能充電、能熱飯,還有心理熱線和‘先鋒騎手’獎勵,這就是我們在福州的‘家’。”網約配送員池崇注的感慨道出了廣大新就業群體的心聲。
福州市以“有福之州 新心向榕”黨建品牌為紐帶,構建起覆蓋新就業群體的立體化服務網絡。市、縣(區)聯動打造提升620個暖“新”驛站,通過“15分鐘紅色服務圈”實現服務半徑全覆蓋,精準回應新就業群體的民生訴求。
依托驛站陣地,開展的還有“組織找黨員、黨員亮身份”活動,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自組建以來,堅持把暖“新”驛站打造成為流動黨員的報到點,通過開展“回家”“融入”“暖心”三大行動,累計引導600余名流動黨員主動亮明身份。驛站不僅成為流動黨員的“紅色港灣”,更通過建立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幫助新就業群體中的黨員提升歸屬感,形成“找得到組織、享得到關懷、融得進城市”的良性循環。
在市、縣(區)兩級社會工作部統籌協調下,福州市各領域社會力量與資源紛紛向新就業群體伸出關愛之手。
今年7月3日,福州市鼓樓區委社會工作部聯合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城北支行,將全區17個建行網點轉化為新就業群體的“服務港灣”。不僅滿足新就業群體的基本服務需求,還開展金融知識宣傳、反詐科普等活動,助力他們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關心關愛行動并非局限于銀行領域。在小區、樓宇、園區等場景,對新就業群體的關心與支持正凝聚成廣泛共識。今年5月,臺江區委社會工作部出臺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建設工作導則,明確規范友好小區、樓宇、商圈、醫院、社區、驛站、商家、物業等“八大場景”的建設標準,聚焦解決新就業群體面臨的實際困難,全力營造全社會關愛新就業群體的良好氛圍。
今年2月初,在福州市郵政快遞行業黨委和鼓樓區五鳳街道的指導下,福州市敏錦偉業快遞有限公司黨支部發揮快遞員走街串巷的職業特點,為網點33輛快遞電動三輪車配備簡易式消防滅火器。這一舉措既讓快遞員成為“流動消防員”和社區安全治理的“移動探頭”,又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提升新就業群體的社會形象。
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以可感可及的服務凝聚新就業群體,引導他們有序參與基層治理。在市委社會工作部的牽頭下,越來越多新就業群體入黨積極分子與黨員攜手加入“紅騎”等先鋒隊。他們通過“隨手拍”,發現路面破損、消防隱患共計300余處。
近年來,福州市新就業群體中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王成、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廖發根、全國最美貨車司機劉啟興等先進典型。“愛城愛民、熱情熱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車輪的滾動中傳遞。
從“兩個覆蓋”讓組織根系深扎,到“百千萬工程”推動組織體系聯動;從關鍵崗位上黨員先鋒攻堅破難,到議事決策里黨組織發揮領導作用;從暖“新”驛站營造溫暖場景,到“一崗雙責”開啟治理新篇,福州市新興領域黨的建設正通過體系化推進、場景化落地、人性化服務,不斷增強黨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讓黨旗在新興領域高高飄揚。
福州閩江沿岸 CBD 城市天際線風光。
編輯手記
福建省福州市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的實踐,展現了新時代基層黨建的創新活力。其核心在于突破傳統思維,以系統化、場景化、人性化的路徑實現黨建與發展的深度融合。
機制創新破題。通過調整“兩新”工委架構、明確職責分工、下沉基層力量,構建起“管行業也要管黨建”的實體化體系,破解新興領域黨建“誰來管、怎么管”的難題。覆蓋模式的靈活創新則確保了黨建觸角的廣泛延伸。
黨建引領發展。將黨的領導融入企業發展各環節,推動“黨建入章”與“雙向進入”,產業鏈黨委的實體化運作,為企業發展領航定向、賦能助力,通過資源整合,破解中小企業發展瓶頸。
服務凝聚人心。以暖“新”驛站和友好場景為載體,將對新就業群體的服務轉化為他們的情感認同,助力新就業群體融入城市,切實感受到溫暖。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報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