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3日-7月9日是全國核應急宣傳周。在新型戰爭考驗下,我們不禁思考:人防工程能否發揮預期防護作用?面對核襲擊該如何應對?
鉆地彈襲擊核設施
的影響與警示
2025年6月,美軍使用B-2隱形轟炸機投放了六枚GBU-57巨型鉆地彈對建于地下90米深巖石層中的伊朗福爾道核設施進行襲擊。
據悉,GBU-57型鉆地彈屬于重型鉆地炸彈,長20英尺,約合6米多;重30000磅,約合13.6噸;是世界上僅次于核武器的“最大威力炸彈”,可以摧毀深埋在地下的目標,因此又被稱作“地堡炸彈”。
(圖片來源:環球雜志)
此襲擊不僅影響伊朗核項目,更讓我們意識到,在復雜國際形勢下,人防工程建設要持續加強。
人防工程
是守護生命的地下長城
受國際法保護
戰爭空襲打擊重點目標,多是軍事目標,也包括一些政治、經濟目標,比如俄烏沖突中的庫爾斯克核電站、扎波羅熱核電站受到無人機、導彈等襲擊,
(略)頻繁遭到轟炸。但在國際法中,是明令禁止襲擊保護平民的人防工程的。
防護能力強
炸彈沖擊波對房屋、人員造成的傷害最大。空襲中當人員進入人防工程,比如防核五、核六級人防工程,不僅能抵御一定的沖擊波、光輻射、核輻射,還包括防御常規武器爆炸碎片侵襲。
一個核五級人防工程可以防100磅的炸彈,可以防御1000磅的炸彈在工程外墻外側10米爆炸,如果是三級以上人防工程,可以防1000磅的普通航彈直接命中。南聯盟戰爭中因為有大量人防工程保護,在西方各種攻擊下,仍保存了80%的軍力和裝備,平民傷亡降至2000余人。
防護面廣,作用明顯
高技術武器精度高、鉆地深、破壞力大,但末端易受干擾,裝藥量小,成本高昂,費效比高,再富有的國家也不可能用來攻擊大量的人防工程。再加上電子干擾、攔截等應對方法和手段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會削弱炸彈武器的殺傷力。
因此,人防工程在防御現代戰爭空襲時仍然能夠發揮重大作用,要堅持把人防工程建設好,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核襲擊的危害與應對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或裂變-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取決于爆炸時所釋放出的能量,通常用“TNT當量”表示,簡稱“當量”。通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三硝基甲苯炸藥(TNT)的質量表示核爆炸釋放的能量。例如,一顆原子彈爆炸時所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萬噸TNT炸藥爆炸時放出的能量,那么,該原子彈的威力就為2萬噸當量。
核武器爆炸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殺傷破壞作用及效果,又稱毀傷效應。造成殺傷破壞的主要因素有: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沖和放射性沾染。
核武器雖能造成嚴重的殺傷破壞后果,但認識其特點和規律后,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減輕各種殺傷破壞因素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殺傷破壞程度。
核襲擊前的防護行動
關閉電源,關閉燃氣,關閉門窗并放下窗簾,攜帶好個人防護和生活必需品,聽從指揮,迅速有序地進入人防工程。
核襲擊時的防護行動
一般來說,核爆炸的瞬間是人員防護的重點時機,應減少暴露表面,爭取重型屏障,重點保護頭部,減少碎片殺傷。
在開闊地面的人員,應迅速背向爆心臥倒。臥倒的方法是:避開(背向)爆炸方向,面部向下,護住耳朵,閉上雙眼,用手肘支撐著地面,胸部和腹部不要緊貼地面,防止身體被震傷。
室內人員發現核閃光后,應靠墻根、屋角蹲下或在床下、桌下臥倒。蹲在桌下、墻角時,要兩手十指交叉,手心向內,把手放于后腦,頭部夾于兩臂之間,身體盡量蜷縮,暫停呼吸。
核襲擊后的防護行動
及時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領口、袖口、褲口,或用雨衣、塑料布、床罩等身邊容易得到的物品把暴露的皮膚遮蓋起來;或直接躲進可掩蔽的人防工程內,盡量避免在室外活動;在室內的人員,應立即關好門窗,貼上封條,堵住孔口,密封食品和飲用水,
(略)房間。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
上文為隱藏信息僅對會員開放,請您登錄會員賬號后查看, 如果您還不是會員,請點擊免費注冊會員
【咨詢客服】 |
沈燕 |
 |
【聯系電話】 |
13335654237 |
【客服微信】 |
198106409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