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河南
饒惠潭(1915~1953年3月21日),湖北大冶殷祖鎮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六軍團(湘鄂贛軍區特務營)連長、營政委。
饒惠潭參加了湘鄂贛蘇區反“圍剿”和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第四團、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團副團長,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支隊副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四十八團團長,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第十一師副師長,上海警備區第九十九師師長,參加過蘇中七戰七捷、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屢建戰功。解放后,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公安十六師師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三軍副軍長、參謀長。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于1953年3月21日在戰斗前線光榮犧牲。時年38歲。
蔡正國
蔡正國(1909年10月~1953年4月12日),男,漢族,江西永新人。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4月參加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0月,隨第四十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同年12月,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五十軍代軍長,主持全軍工作。他指揮部隊英勇作戰,取得了全殲英國皇家坦克營和痛殲英軍第二十七旅的輝煌戰績,為我軍以步兵攻擊敵人坦克開創了先例,提供了經驗。1953年4月12日,在龜城郡青龍里遭敵空襲犧牲,時年44歲。
為表彰蔡正國的國際主義精神和杰出功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頒發給他獨立自由二級勛章和國旗二級勛章各一枚。蔡正國的遺骸遷葬于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陳時夫
陳時夫(1913年~1953年8月11日),本名程時福,湖北省陽新縣燕廈區湖畔村(今屬通山縣燕廈鄉)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中國共產黨。曾任少共福建省委組織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1師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長。到陜北后,任共青團陜北省委組織部部長、書記,中共環縣、慶陽縣委書記,陜甘寧省委組織部部長。1938后歷任皖浙贛地區任中共特委組織部部長,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江南指揮部新編第6團政治委員、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政治部主任,第1師2旅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員,中共蘇中第2地委書記兼蘇中軍區第2分區政治委員、第1地委書記兼第1分區政治委員,蘇中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蘇中區委員會副書記,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1縱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20軍政治委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司法部副部長,最高人民法院華東分院副院長、黨組書記。
1953年8月11日在上海病逝,時年40歲。
彭顯倫
彭顯倫(1895年11月~1958年5月1日),廣東省南雄縣人,1925年參加農民協會,任協會委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中共南雄縣六區區委書記,紅4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軍需處科長,軍醫處政治委員,紅3軍第9師供給處主任,紅4軍第1師2團供應處主任,紅1軍團供給部出納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任八路軍第115師供給部政治委員,山東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濱海軍區后勤部政治委員,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兼供給部政治委員,華東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山東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山東軍區后勤部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8年5月1日,在青島逝世,享年63歲。
孫奇
孫奇(1920~1958年5月),江蘇昆山人。1939年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圍抗日組織“益友會”,1940年初,赴蘇北泰州參加新四軍挺進縱隊服務團,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連政治指導員,組織干事、組織股副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旅組織科副科長兼31旅教導大隊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團政委、第二軍醫大學任干部部副部長。
1958年5月因舊傷復發,醫治無效在長海醫院去世,時年38歲。民政部授予烈士稱號。
向秀麗
向秀麗(1933~1959年1月15日) 女,漢族,廣東省清遠市人。1954年9月參加青年團。1958年10月31日,被批準為中國共產黨的預備黨員。生前系廣州何濟公制藥廠工會委員、班長。
1958年12月13日,所在地車間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屬鈉,她側身臥地,截住燃燒著的酒精,避免了一場嚴重爆炸事故。自己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
2019年9月25日,向秀麗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葉道友(1914年~1961年12月21日),河南省新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25軍第73師223團排長、副連長、副營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1大隊大隊長、223團團長,新四軍南進支隊先遣梯隊副支隊長、新四軍南進支隊第2團營長,新四軍第3師第9旅第26團3營營長,新四軍第4師第9旅第25團副團長,新四軍淮北軍區獨立團團長,新四軍淮北軍區第3軍分區獨立一團團長。華中軍區第9縱隊第77團團長,淮北軍區獨立旅副旅長,第三野戰軍第34軍第101師師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海軍第4艦隊副司令員,江陰要塞司令員,海軍淞滬基地副司令員,海軍淞滬水警區司令員,海軍舟山基地副司令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61年12月21日,在上海逝世,時年48歲。
雷鋒
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因高尚品行和模范事跡而聞名,并以雷鋒精神影響了后世一代代中國人。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偉大領袖毛主席于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因此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喬信明
喬信明(1909年3月23日~1963年9月4日),湖北省大冶人。新四軍老戰士、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學校排長,政治營隊長,瑞金紅軍學校政治營指導員,閩浙贛軍區第五分校政治隊隊長,紅十軍第八十二團團長,紅七軍第八十七團政治委員,北上抗日先遣隊第八十八師參謀長。新四軍軍部教導營隊長,教導團大隊長,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參謀長,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參謀長,挺進縱隊第一團團長,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一團團長,蘇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蘇中軍區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總留守處處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房產管理處處長,華東軍區空軍后勤部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空軍后勤部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63年9月4日,因病在南京逝世,時年54歲。
焦裕祿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村人。1946年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47年7月,焦裕祿被調到渤海地區集訓,后隨軍南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洛陽礦山機器廠臨時公路總指揮。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尉氏縣縣委書記處書記等職務。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1964年5月,焦裕祿因肝癌不幸病逝,年僅42歲。
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后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66年,他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
2009年9月10日,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祿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王杰
王杰(1942~1965.7.14) 男,漢族,山東省金鄉縣人。1961年入伍,生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73081部隊工兵營1連5班班長。
王杰曾連續三年被評為五好戰士,榮立兩次三等功,多次受獎,被上級授予“模范共青團員”稱號。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一次訓練中為掩護民兵而英勇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根據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現,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2009年9月14日,王杰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孔峭帆
孔峭凡(1899年11月~1966年8月7日) ,湖南平江人。 1926 年任鄉農協委員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 年參加南區游擊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區游擊大隊長兼肅反委員會主任,軍區紅二醫院副官主任,軍區政治部沒收委員會主任, 省蘇維埃政府財政科長。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支隊軍需處長,師供給部長,政委,江南軍區供給部政委兼蘇南行署財經處副處長,蘇浙軍區供給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后勤直屬供給部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后勤部財務部副部長,華東軍區營房管理部部長兼政委,安徽省軍區后勤部長。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66年8月7日,在合肥逝世,享年68歲。
王進喜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祖籍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焦家村)。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鉆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鉆井指揮部副指揮。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
1970年4月,王進喜被確診為胃癌晚期。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因胃癌醫治無效不幸病逝,終年47歲。
2009年9月10日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吳詠湘
吳詠湘(1914~1970年3月)湖南省湘陰縣人(現為汨羅市)。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十六軍軍部諜報員,湘鄂贛軍區獨立營連長,第四十七團參謀長,獨立營營長,東北分區參謀長。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營長,一團參謀長,第一支隊司令部作戰參謀,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四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師十六旅四十六團團長,團政治委員。雪楓大學教育長,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三十二旅副旅長、旅長,第三野戰軍21軍參謀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21軍副軍長、軍長,中國人民志愿軍21軍軍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70年3月在上海病逝,時年56歲。
匡斌
匡斌(1913年9月30日~1971年5月),湖南湘鄉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1軍團1師2團1營1連排長,紅1軍團5團3連連長,115師343旅685團2營7連連長、115師教導大隊任中隊長,115師第7支隊支隊長。115師獨立旅2團團長,115師教4旅參謀長,晉冀魯豫7縱20旅旅長,豫皖蘇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18軍副參謀長,二野軍政大學5分校副校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第10步兵學校校長,第7步兵學校校長,第3步兵學校校長,未到任即赴朝鮮見習,任志愿軍39軍副參謀長,
1952年,參加了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性反擊,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勛章。回國后,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畢業后歷任67軍副軍長,濟南軍區公安軍司令員,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1年5月,在福州去世,時年58歲。
廖政國
廖政國(1913年~1972年4月16日),男,漢族,河南省息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黃安獨立團副連長、連長,紅四方面軍警衛營副營長,補充團營長、副團長、代團長,新四軍第3支隊6團營長,江南抗日義勇軍2支隊支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1團參謀長,挺進縱隊第4團團長。新四軍第1師1旅參謀長,教導旅旅長,蘇浙軍區第4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師長,第三野戰軍20軍參謀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20軍副軍長。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副軍長。1953年回國后,任20軍軍長。1960年于高等軍事學院畢業后,任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舟嵊要塞區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4月16日在南京逝世,時年59歲。
梁從學
梁從學(1903年5月21日~1973年4月7日),安徽省六安縣人。1929年9月參加農民協會,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后任六安縣紅軍獨立團1營2連排長、黨支部書記,紅25軍74師222團連政治指導員,紅4軍第12師34團1營3連副連長,紅28軍244團1營3連副連長、連長,后任紅82師246團1營營長、2營營長。同年10月起任新28軍第82師2營營長、第82師師長,紅25軍第74師師長,鄂東北獨立團副團長,紅28軍(1935年2月組建)第244團團長,皖西5路游擊師師長,紅28軍245團團長,黃岡游擊隊隊長,新四軍第4支隊游擊縱隊縱隊長、淮南抗日游擊縱隊縱隊長、第14團團長,江北指揮部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司令員,新四軍第2師第4旅旅長,2師副師長兼第4旅旅長,津浦路東軍分區司令員,淮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江淮軍區副司令員,皖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華東軍區支前司令部交通部部長,皖北軍區前線剿匪指揮部司令員、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東線指揮部司令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皖北軍區司令員,江蘇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皖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3年4月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0歲。
陳伯鈞
陳伯鈞(1910年11月26日~1974年2月6日),四川省達縣(今達川)河市壩村人。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團部副官、新兵訓練處主任、排長、教導隊副隊長、連長、縱隊參謀長、軍參謀長、師長、軍長、軍團參謀長、紅軍大學主任教員、軍團長、旅長、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抗大第2分校校長、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軍副參謀長、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合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上級干部大隊大隊長、兵團副司令員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與組建軍事學院,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副教育長、教育長、副院長、代院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74年2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歲。
李干輝
李干輝(1905-1974年3月3日) ,廣東 惠州人。1923年在香港參加工人運動,加入海員工會。1925年6月參加省港工人大罷工。同年10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歷任香港海員總工會中共總支書記,中國紅軍第七軍三縱隊三營黨代表,紅三軍團三師政委。紅一方面軍工人師(即中央警衛師)政委,紅二十三師政委,紅三軍團十三團政委,紅三十二軍政委。紅二方面軍三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二方面軍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抗大第四分校政治部主任,崇(明)啟(東)海(門)常備旅副政委,第一師三旅九團政委、七團政委,三旅政治部副主任,蘇中軍區第二 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分區五十二團政委,第三軍分區副政委,蘇中軍區獨立旅政委,華中野戰軍第六師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兼蘇中軍區政治部主任。蘇北兵團第十二縱隊政委,第三野戰軍三十軍政委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區蘇南軍區副政委,中共中央華東局監察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市人委監察局局長、市委副秘書長兼市檔案局局長、市監委副書記。1962年9月被增選為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
1974年3月3日,在上海病逝,享年69歲。
雷紹康
雷紹康(1913年2月~1974年9月8日),湖北大悟縣人。1929年參加徐海東領導的游擊隊,同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連長,師特務隊隊長,師作戰科科長、團長,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旅長、師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湖北省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事學院合同戰術教授會副主任、主任,科學研究部部長,訓練部部長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4年9月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61歲。
張強生
張強生(1916年~1977年1月12日),江西省安福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湘贛軍區獨立二團司號長,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二團參謀長、營長,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四團參謀長,第二旅五團團長,蘇南茅山地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支隊副支隊長,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三十一旅參謀長,蘇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縱隊三十三旅副旅長,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九軍八十七師師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空軍第十一師師長,華東軍區空軍軍政干部學校校長,防空高炮師師長,空軍第四軍副軍長。1960年入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任濟南軍區空軍副參謀長。
開國少將,1955年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77年1月1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61歲。
梁輯卿
梁輯卿(1912年~1977年2月7日),男,山東萊陽人。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九中開展黨的工作。同年冬,九中黨支部建立,任書記,萊陽東南鄉區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任萊陽“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縣隊大隊長,膠東“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部組織部長,中共昌(邑)濰(縣)中心縣委書記兼昌濰武裝指揮部政委,膠東區南海特委書記,東海特委書記兼東海指揮部(6月后改稱東海軍分區) 政委。解放戰爭時期,膠東軍區新編第七師政委,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三十九師政委,濟南警備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第三十九師政治委員,華東軍區直屬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工程兵部隊政委,二十七軍政委,調任江蘇省軍區副政委、政委,調任安徽省軍區政委,后兼任安徽省委委員、常務委員、書記。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1977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劉先勝
劉先勝(1901年6月~1977年10月12日),湖南省湘潭縣人。16歲到安源煤礦做工,參加1922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當選為工人代表,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連長,中國工農紅軍湘贛獨立第一師三團連長、營長、副官主任,紅九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治委員,軍團衛生部政治委員,紅六軍團第十八師五十二團政治委員,新四軍教導總隊中共總支書記兼政治3隊政治指導員,第1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政治部主任、第1團政治委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1師第3旅旅長兼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第18旅旅長兼蘇中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師參謀長,蘇浙軍區參謀長,華中軍區參謀長、華中野戰軍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蘇北軍區副司令員、蘇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蘇南軍區司令員,江蘇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7年10月1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6歲。
廖容標
廖容標(1912年10月3日~1979年5月2日),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人。1929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班長、連長、營長、團長、支隊司令員、副旅長、旅長、師長、軍區副司令員、軍區司令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公安司令部兼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1952年10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歷任標任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9年5月2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7歲。
周則盛
周則盛(1913年~1981年),湖南省茶陵縣何塢村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贛紅軍獨立第一師政治部宣傳隊大隊長,紅六軍團十七師五十團連政治指導員,五十一團副政委,紅六軍團供給部出納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供給部政委,晉西北軍區供給部政委,晉綏軍區后勤部政治處主任、辦事處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供給部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后勤部政委,海軍后勤部副政委兼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東海艦隊后勤部政委。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81年在上海逝世,享年68歲。
楊國夫
楊國夫(1905年~1982年2月4日),原名楊國富,男,安徽霍邱人。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游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紅4軍第12師35團連長,第10師30團連長、營長,紅30軍第90師269團副團長、270團團長,陜甘支隊第2縱隊第11大隊大隊長,紅1軍團第4師11團副團長、團長,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3支隊副司令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山東縱隊第3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第7師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第43軍副軍長,江西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副校長、校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黃海漁業生產指揮部總指揮、山東省海上安全指揮部指揮,濟南軍區顧問,軍區顧問組組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
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何克希
何克希(1906年~1982年12月17日),又名和成孝,四川峨眉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赴上海從事情報工作,成為中央特科成員。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副司令員,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指揮部副指揮,中共東路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東路保安司令員,江南行政委員會主任兼地方保安司令員,新四軍第六師副參謀長。1942年7月新四軍浙東抗日自衛軍成立,任司令員,參與領導開辟發展浙東抗日根據地。1944年1月部隊擴編成立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任司令員。1945年1月任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江南敵后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副司令員。1948年10月任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政治委員。1949年6月任第三野戰軍兼華東軍區特種兵縱隊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區特種兵司令部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裝甲兵系主任,國務院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助理兼辦公廳主任,浙江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2年12月1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76歲。
劉浩天
劉浩天(1912年11月5日~1984年1月9日),男,漢族,原名劉奕生,曾用名劉昆,江西寧都人。1927年底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少共先鋒隊組織,192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本鄉團支部書記兼少共先鋒隊隊長、少共區委組織部長、少共寧都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31年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軍政治委員,總高級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59年2月至1960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兼院政治部主任、黨委常委(1959年3月起)。1960年3月至1962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黨委常委、第二書記(1960年5月起)。1962年7月起歷任海軍東海艦隊政治委員、艦隊黨委第二書記。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4年1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2歲。
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湖南會同人。畢業于湖南省立第二師范,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歷任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組織部長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浙軍區司令員,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辭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總指揮,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1949年8月2日,8月2日,華東海軍由粟裕指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是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4年2月5日,粟裕北京逝世,享年77歲。
賀子珍
賀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原名桂圓,又名自珍,江西省永新縣黃竹嶺人,江西永新鄉紳賀煥文長女,毛澤東第二任妻子。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投身游擊戰爭,是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任共青團永新縣委書記、中共吉安縣委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1928年(19歲)在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前委機關做機要和宣傳工作,毛澤東上井岡山后,被袁文才派到毛澤東身邊工作,同年與毛澤東結婚,任中共湘贛邊特委機關秘書、毛澤東的秘書,紅四軍機要科科長,中央蘇區政府機要科科長。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37年(28歲)年冬去蘇聯治病。1947年回國,任東北任東北財經委員會黨支部書記,沈陽財政廳任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浙江省婦聯主席,10月調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工作。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4年4月19日,在上海逝世,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阮漢清
阮漢清(1913年~1984年6月9日),男,湖北通山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八軍鄂東南指揮部第三醫院所長,湘鄂贛軍區衛生部衛生科科長、衛生部部長,新四軍第一支隊醫務主任,第四支隊軍醫處處長,新四軍第二師四旅衛生部部長,師后方醫院院長,淮南軍區衛生部第一副部長,華中軍區衛生部第六后方醫院院長,第三野戰軍十縱隊衛生部部長,第八兵團衛生部部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政大學衛生部部長,軍委衛生部計劃檢查處處長,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齊齊哈爾醫學院院長,第二軍醫大學政治委員。
開國將軍,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84年6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1歲。
劉飛
劉飛(1905年12月~1984年10月24日),原名劉松清,曾用名劉清,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八里區羅家田村人。1930年1月率赤衛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4軍任排長、連長、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獨立師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3支隊政治部組織科長、3支隊第6團政治處主任,江南抗日義勇軍政治部主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救國軍第5支隊司令員,新四軍第6師18旅5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第54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旅長兼蘇中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蘇中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師長,第1縱隊副司令員,第20軍軍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皖南軍區司令員、安徽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4年10月2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8歲。
戴克明
戴克明(1915年6月20日~1986年1月21日),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黃岡縣區委書記,黃安縣特務大隊大隊長,中共河南省光山縣縣委書記。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電臺警衛隊隊長,支隊供給處會計科科長,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中共伊川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八團政治委員,鄂豫軍區演川軍分區第四團政治委員,河南軍區演川軍分區副司令員,洛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江西軍區寧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1951年在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任第五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信陽步兵學校校長,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6年1月21日,在武漢逝世,享年71歲。
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畢業于普渡大學,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制開拓者和奠基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其因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9年9月10日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 。
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他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程業棠
程業棠(1912年~1986年9月3日),男,漢族,安徽六安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副班長,副排長,警衛連連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總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在部隊被沖散后,獨立奮戰,率部分指戰員從銅山嶺冒死突出重圍。蘇中軍區如皋警衛團團長、特務團團長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師副師長、師長,第二十軍第五十九師師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解放軍第十三步兵學校校長、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兼任全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安徽省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副組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軍區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9月3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4歲。
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現重慶市開州區)。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唐亮
唐亮(1910年6月13日~1986年11月20日),湖南省瀏陽縣人。1927年參加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赤衛隊。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三軍團第八軍第二師任黨委秘書,兼任師直重機槍連黨支部書記,紅二師第六團第一連政治委員,紅二師第七團黨總支書記,紅二師直屬政治處主任,紅二師六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四師政治部任組織科科長,紅四師十團政治委員,紅二師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八路軍115師師三四三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三四四旅政治部副主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一一五師教導第四旅政治委員,兼湖西軍分區政治委員和中共湖西地委書記,山東濱海軍區政治委員兼中共濱海區黨委書記,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華東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兼中共華野前委和三野前委委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長,副政治委員、2月,唐亮任華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黨委第二書記,南京軍區首任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政治委員,政治學院院長、政治委員等職務。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 ,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1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賀敏學
賀敏學(1904年~1988年4月26日),江西永新人。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員,任永新縣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贛西農民自衛軍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工農革命軍第二團黨委書記,永新縣赤衛大隊大隊長,中共永新縣委書記。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作戰,在贛南堅持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擔任皖南教導大隊大隊長、黨委書記、華東軍政學校校長、新四軍軍部科長、蘇浙軍區司令部參謀長、蘇浙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參謀長、第四縱隊十三師師長、第三野戰軍九兵團二十七軍副軍長兼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司令兼政委、黨委書記,上海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員,中共陜西省委委員,西安市委常委,西北建筑工程總局局長、黨委書記,福建省副省長。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賀敏學是毛主席在1954年稱為“三個第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三個第一即武裝暴動第一,上井岡山第一,橫渡長江第一。
1988年4月26日在福建逝世,享年84歲。
王香雄
王香雄(1918年~1988年12月1日),福建省上杭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后方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福建軍區獨立第十團醫生。參加了閩西地區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四團司令部偵察參謀,支隊司令部作戰參謀,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獨立第二團營長,團政治處副主任,團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五十二團參謀長,第四十六團參謀長,縱隊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第三野戰軍二十四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第七十一師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空軍第4混成旅參謀長,空4師參謀長,參加了抗美援朝,在戰爭中升任空4師副師長。回國后,任空26師師長,空6軍參謀長、副軍長,空9軍副軍長、軍長,濟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88年1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歲。
陳美藻
陳美藻(1914年2月~1989年1月9日),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8年加入少先隊,次年參加赤衛隊,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一師特務連班長,三十軍八十九師二六七團排長,三十軍政治部團委會委員,三十軍八十八師政治部黨委會書記,三十軍政治部黨委書記,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黨委委員,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三營政治委員,山東軍區特務團政委,華東野戰軍八縱隊二十二師政委,十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八軍政治委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渤海軍區政委,山東軍區干部管理部部長,濟南軍區政治部干部部長,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兼軍區軍事法院院長。1960年進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并任班主任。畢業后任濟南軍區副政委、顧問,1978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和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89年1月9日,在濟南逝世,享年75歲。
朱紹清
朱紹清(1913年1月-1989年2月3日),原名繼勛,東山鄉包家倉村栗樹屋場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華容赤色警衛隊宣傳員、司號員、司務長,紅六軍七師特務營班長,四師十二團分隊長、排長、連長、營長,紅四師十團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四支隊營長、副團長、軍政干部學校大隊長,含和地區前委書記、路東臨時前委委員,新四軍八團副團長、江北游擊縱隊參謀長,新四軍旅參謀長、副旅長、旅長、旅黨委副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二縱隊四旅旅長、四師師長、師黨委副書記,華東野戰軍二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二十八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二十八軍軍長、三十一軍軍長,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黨委常委、福州軍區代司令員。1977年當選為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委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89年2月3日在福州病逝,享年76歲。
王必成
王必成(1912年2月29日~1989年3月13日),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村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4方面軍第1軍第1師2大隊大隊部勤務員、傳令兵,紅4方面軍第10師3團交通隊通訊班長、隊長,3團3營8連副連長、連長,3團3營9連指導員,3營營長,第30軍88師263團1營政治委員,89師265團副團長,267團政治委員,89師副師長,新四軍第1支隊參謀長、團長,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第六師第十六旅旅長,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六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24軍軍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浙江軍區司令員。1951年1月至1952年7月,在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畢業后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55年回國歷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武漢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正大軍區職)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3年,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共第十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7歲。
曾如清
曾如清(1915年8月~1989年4月27日),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巡視員,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長,中共于都縣譚頭區委書記兼游擊大隊政治委員。新四軍政治部民運部組織科科長,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一團政治處主任,蘇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泰州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和省委書記,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一團政治委員,蘇中軍區教導第一旅政治部主任,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一師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二十軍五十八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27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志愿軍27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江蘇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9年4月2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4歲。
楊洪才(1912~1989年),原名歐陽普鑫,曾用名譚廣。湖南省瀏陽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1師3團連長,汀瑞游擊隊中隊長、大隊長。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閩贛邊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2支隊3團2營營長、第2支隊特務營營長,新四軍第六師16旅獨立2團參謀長、團長,蘇南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新四軍蘇浙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膠東軍區西海軍分區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9師副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市嵩山區區長,上海市人民防空指揮部副參謀長,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安徽省煤炭廳副廳長,上海市民政局顧問。
1989年在上海逝世,享年77歲。
戴克林
戴克林(1914年5月-1990年1月18日),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少先隊大隊長,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二十七師八團宣傳隊隊長,第二十七師衛生隊隊長,第 八十團連政治指導員、連長,第八十一團副營長。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連長,第三支隊司令部偵察參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一師一旅四科科長,江都獨立團參謀長,第一旅二團團長。 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二旅五團團長, 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二師六團團長,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二十軍五十九師副師長、師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安徽省軍區參謀長、工程縱隊司令員,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0年1月1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76歲。
余明
余明(1914年~1990年),原名余嗣明,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四沖人(原河南省固始縣金家寨保人)。1929年5月,在家鄉參加了立夏節起義。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特務隊隊員,光山縣便衣隊政治指導員,鄂東北三路游擊師手槍隊政治指導員,鄂東北獨立團手槍隊政治指導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連政治指導員,團總支書記,第七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二師四旅十二團政治委員,第六旅十六團政治委員,第七師十九旅五十五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十九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二十一師副政治委員、第十三縱隊三十九師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三十一軍九十三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31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副政治委員。1952年12月,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1979 年,當選為安徽省第四屆政協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0年,在合肥去世,享年76歲。
鐘期光
鐘期光(1909年1月2日~1991年5月22日),曾用名鐘昱,湖南省平江縣人。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區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平江縣委組織部長、紅五軍秘書長、湘鄂贛省委秘書長、紅十六師政治部主任、新四軍一師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鐘期光參與組建軍事學院,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長、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軍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1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游好揚
游好揚(1916年~1991年7月30日),江西省贛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一兵團師長。是軍事學院第一期高級速成系學員。1952年7月畢業于軍事學院。畢業后任志愿軍1軍2師師長,入朝作戰,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役準備和夏季進攻戰役,獲朝鮮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回國后,歷任23軍副軍長、軍長,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1年7月30日,在沈陽逝世,享年75歲。
鄭友生
鄭友生(1912年~1991年),湖北省孝感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任紅4軍第10師特務連分隊長、中隊長,紅28團副營長,第11師30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政治部直屬政治處主任、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旅衛生部政治委員、新四軍第3師8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蘇北軍區漣水縣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12 縱隊特務團團長、34旅24團團長、第90師副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30軍90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海軍巡防軍政治委員,廈門水警區政治委員,舟山基地副政治委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91年在上海逝世,享年79歲。
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原籍浙江湖州,出生于浙江紹興,畢業于清華大學,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一生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曾在清華大學任教,獲得過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1999年被國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陳士法
陳士法(1911年12月~1992年8月15日),江西會昌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軍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部警衛連戰士、排長,八路軍115師隨營學校區隊長,特務營營長,魯南軍區三軍分區參謀長,山東野戰軍八師二三團團長,華東野戰軍三縱八師的參謀長、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副軍長、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舟嵊要塞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勛章。
1992年8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1歲。
傅紹甫
傅紹甫(1908年~1993年1月20日),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七十三師排長、副連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第三十軍八十九師二六七團營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大隊三隊政治指導員,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營長,挺進團營長,團參謀長,新四軍第七師五十八團團長,沿江支隊副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七師二十一旅副旅長,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二十一師參謀長、副師長,第十三縱隊三十九師師長,第三野戰軍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31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師范學校副校長,江蘇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3年1月2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5歲。
張雍耿
張雍耿(1917年1月~1994年1月7日),福建省寧化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戰士、宣傳員、衛生材料廠干事、干部療養所副特派員、第五后方醫院副特派員、紅24師71團副特派員,閩西紅軍第七支隊(即杭武永支隊)第四大隊大隊長、大隊政委,第七支隊特派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三、四、五次反“圍剿”戰斗。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閩西蘇區堅持閩西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三團政治處調查股股長,新四軍教導總隊政治處調查科科長,第三支隊軍法處主任。“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六師政治部保衛部部長,中共蘇南區委社會部副部長,蘇南行署公安局局長,蘇浙軍區浙西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一團政委。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一團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軍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指揮所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沈陽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濟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4年1月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
何以祥
何以祥(1911年9月9日~1994年10月20日),四川省西充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何以祥歷任紅2軍團4師10團戰士、紅3軍8師23團班長、排長、連長、紅2軍團4師10團營長、團參謀長、團長、紅2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參加了蘇區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西辦事處附設學兵大隊大隊長,115師晉西獨立支隊2團團長,支隊參謀長、115師教導2旅參謀長、魯南軍區副司令員、山東縱隊2旅旅長兼濱海軍分區司令員、濱海軍區參謀處處長、山東分局黨校學員兼大隊長、山東軍區參謀處副處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8師副師長、師長,山東野戰軍第8師師長,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3兵團第3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參謀長,第34軍軍部兼華東軍區南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濟南軍區(山東軍區)參謀長。1955年9月,進入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畢業后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上海警備區司令員,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南京軍區黨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4年10月2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3歲。
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山東省聊城市人。1961年光榮參軍,在部隊連年被評為“五好戰士”。196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他從部隊復員后,先當工人,后被提拔為國家干部,歷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薩市副市長,阿里地委書記等職。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1994年9月,孔繁森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改革先鋒稱號。
2019年9月25日,被評為“最美奮斗者”個人。
劉文學
劉文學(1909—1994年11月30日),湖南省醴陵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3軍團第1師警衛連副政治指導員,紅31師特務連連長、連長兼政治指導員,閩北邵武獨立團營政治委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共光澤、資溪、邵武中心縣委軍事部部長、縣委書記,閩浙贛第3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斗爭。紅軍主力長征后,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3支隊5團政治處主任,挺進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4團政治委員,第1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政治部主任,第6師18旅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23軍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防空部隊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兼上海防空司令部副政治委員,浙江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上海警備區第三政治委員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4年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
陳士渠
陳士渠(1909~1995),湖北荊門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參加秋收起義后上井岡山,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與組建軍事學院,歷任軍事學院教育長,工程兵司令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95年8月2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
丁秋生
丁秋生(1915年11月9日-1995年1月4日),男,湖南湘鄉人,1930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0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第7兵團兼浙江軍區政治部主任,浙江軍區副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南京軍區干部部部長。1957年入高等軍事學院第一期二班學員并任班主任。畢業后歷任南京軍區干部管理部部長、南京軍區黨委常委,北海艦隊第一任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南京高級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闕中一
闕中一(1914年~1995年8月8日),福建省永定縣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十二軍一0一團戰士,紅十二軍司令部通訊班班長,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通訊連班長、特務班長,執行警衛毛澤東的安全工作。后歷任中央通訊隊分隊長,中央國家保衛局特務隊代理隊長,軍委警衛連指導員,中央外交人民委員會聯絡總站協理員兼黨總支書記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擔任周恩來侍從參謀(對外稱副官)。后歷任閩東北抗日義勇軍三支隊參謀長,新四軍三支隊五團三營政委、團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二支隊三團二營政委、新三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軍部特務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七師獨立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白湖獨立團副政委、政委,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協理員,新四軍第十九旅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野戰軍七縱隊十九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山東膠東軍區五師政委,第三野戰軍三十二軍九十五師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皖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海軍政治干部學校副校長、校長,海軍舟山基地政治委員,海軍舟嵊要塞區政治委員。當選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5年8月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1歲。
顏伏
顏伏(1911年~1995年8月16日),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人。1932年8月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歷任北平市反帝大同盟青年部部長、北平市反帝大同盟區委書記、河北省委組織部干部組長、中共北方局組織科股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作戰參謀,三支隊司令部作戰參謀,新四軍軍部通信科科長,6師作戰科長、18旅54團、52團參謀長、蘇浙軍區作戰科科長、16旅48團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16師參謀長,18師參謀長、副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三野特科學校任副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7師師長。1951年,奉命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炮7師師長。榮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勛章。回國后先后任山東軍區和濟南軍區炮兵司令員。1960年畢業于炮兵學院地炮系。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開國少將,1955年9月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5年8月16日,在濟南逝世,享年84歲。
林乃清
林乃清(1915~1995年10月31日),安徽金寨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30軍通信隊排長、紅89師265團總支書記、軍政治部組織部黨務科科長、紅四方面軍騎兵師第1團連指導員、團政委。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第4支隊8團竹溝留守處特務大隊政委、新四軍第4師2團營長、4師11旅31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32旅96團團長,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29軍87師副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10兵團第29軍87師師長兼福建軍區第7(永安)軍分區司令員,1952年畢業于軍事學院。歷任解放軍第二政治干部學校副校長、工程兵工程部副部長、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省軍區顧問。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5年10月3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
熊應堂
熊應堂(1911年9月~1996年2月10日),男,湖北黃安人(今湖北紅安)。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戰士,班長,特務隊分隊長,副排長、排長、指導員,川陜根據地通江縣軍事指揮長,營長、團長,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一營營長、團長,新四軍軍部特務團團長,第七師獨立團團長、白湖獨立團團長兼政委、沿江支隊參謀長兼獨立團團長、新四軍第七師十九旅參謀長,七師十九旅副旅長、旅長,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十九師師長,第三野戰軍八兵團二十五軍參謀長、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五軍軍長。1951年1月赴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軍軍長,20軍軍長,浙江省軍區司令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6年2月1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
張闖初
張闖初(1911年12月~1996年4月21日),湖南省平江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六軍第七師師部排長,縣獨立營連長,湘鄂贛軍區動員武裝部一科科長,縣軍事部部長兼獨立營營長,湘鄂贛軍區司令部作戰科參謀,軍區獨立營營長,湘鄂贛軍區作戰參謀,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教導隊隊長,教導大隊大隊長,特務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三旅副政治委員,華中野戰軍第六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八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福建省軍區政委、省軍區黨委書記,江西省軍區政委兼紀委書記,福州軍區政治部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6年4月21日,在南昌逝世,享年85歲。
王德
王德(1912年10月18日~1996年6月30日),天津薊縣人。1931年冬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畢業于國民黨政府洛陽軍校。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反帝大同盟河北省立第十師范學校支部書記,反帝大同盟北平西城區支部委員,在東北軍第五十一軍一一八旅六五三團從事黨的兵運工作。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軍訓部軍教科隊長兼教員、第一分校教育處處長。山東軍區司令部教育參謀、作戰科科長。山東野戰軍司令部參謀主任,華東野戰軍參謀處副處長,第三野戰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兼辦公廳主任、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山東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理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
開國少將,1955年9月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旗功勛榮譽章。
1996年6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
吳華奪
吳華奪(1917年~1997年5月23日),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跟隨父親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共青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光山縣紅色補充軍勤務員,紅四方面軍軍部少先隊隊員,鄂東北游擊總指揮部特務大隊隊長,紅二十五軍軍部通訊員、班長、排長,手槍團分隊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團部指導員、參謀、營長、副團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師參謀長、縱隊副參謀長兼師長、華東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兼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原軍事學院行政管理部部長、隊列部部長、高級系主任、學院教育長,陜西省軍區副司令員兼陜西省國防工辦第一副主任、主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7年5月23日,在蘭州逝世,享年80歲。
余光茂
余光茂(1915年10月~1998年1月7日),江西崇義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五團代排長,連政治指導員, 陜北紅二十八軍第一團連政治指導員,軍委警衛團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政治處宣教股股長,營政治教導員,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團營政治教導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三團 政治委員,蘇中軍區第二 軍分區獨立團團長,第一師一旅二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一師參謀長,第四縱隊十一師副師長,第十二師副師長,第三野戰軍三十軍八十九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長,軍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軍長,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擔任過安徽省委常委,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8年1月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3歲。
王平
王平(1907.10.12-1998.2.8),湖北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原三溪口鎮永福里橫溪沅鄉)大湖地村人。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察哈爾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廳廳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干部部部長。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1955年3月,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然后奉命回國,組建動員部。1957年2月,第二次入朝,任志愿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政治委員。1958年11月任軍事學院政治委員。1975年4月,恢復工作,先后擔任軍委炮兵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總后勤部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常委等職務。
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他還是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8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曾旭清
曾旭清(1909年~1998年10月12日),男,四川省宣漢縣下八鄉曾家壩人。1932年,參加農會,1933年,參加了紅軍游擊隊,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支隊民運科科長,冀魯邊教導6旅17團政委、2分區政委,渤海縱隊第7師師長兼政委,33軍98師政委,師長兼政委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淞滬警備區參謀長,1952年,入朝作戰,任志愿軍23軍代副政委,回國后任華東軍區工程兵部主任、工程兵特種工程指揮部副司令員。1963年,畢業于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后任工程兵副參謀長,中國后勤部隊第2支隊指揮部主任,工程兵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8年10月1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0歲。
杜平
杜平(1908年12月6日~1999年3月4日),江西萬載人。1929年冬參加中共秘密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3軍第3縱隊政治部科長,軍政治訓練大隊大隊長、軍醫處政治委員、無線電隊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無線電隊政治委員,紅軍黃河游擊師政治部主任,紅30軍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八路軍第129師留守處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3團政治委員,警備第1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秘書長,大連市委組織部部長兼建國學院副院長,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秘書長,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秘書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政治部主任。1950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主任,西海岸指揮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志愿軍代表團黨委副書記、書記。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勛章、一級國旗勛章。1954年回國后,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曾兼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九、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9年3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彭德清
彭德清(1910年11月14日~1999年),福建人。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共青團惠安縣委書記,共青團泉州特支書記,中共晉南特支書記和共青團晉南縣委書記,中共同安縣委書記,開始在閩南打游擊。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擔任閩南抗日義勇軍獨立大隊長、新四軍教導總隊二大隊教導員、三縱五團政治委員、一師三旅七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副司令兼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蘇中軍區一師三旅旅長、華東野戰軍四縱十二師師長、渡江先遣縱隊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二軍和第二十三軍副軍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27軍軍長。1950年11月,率27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獲兩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回國后歷任華東海軍副司令員、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福建基地司令員兼政委、交通部副部長、部長,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等職務。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和十二大主席團成員、十三大代表,十四大和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張少虹
張少虹(1920年1月17日~2000年10月27日),山東萊州人,1937年參加“民眾抗日前進隊”,1938年加入游擊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膠東(掖縣)抗日游擊第3支隊2大隊指導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21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山東縱隊第5支隊62團政治處組織干事,第5支隊14團政治處組織股長、政治處主任,5支隊15團政委,5支隊14團政委,膠東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膠東軍區警備第4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6師政治部主任,9縱隊26師政委,第三野戰軍27軍80師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航校政委、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空軍政治學校校長、軍政委、沈陽軍區空軍副政委,政治學院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
開國空軍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章。
200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林勝國
林勝國(1914年~2000年11月11日),湖南省平江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鄂贛軍區保衛局偵察科干事,警衛營特派員,保衛局偵察科科長,紅六軍團第十六師特派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連政治指導員,一支隊組織科副科長兼保衛科科長,丹陽獨立支隊副支隊長,新四軍第一師二旅五團政治處主任,第六師十六旅獨立第二團政治委員,浙東縱隊第二旅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二旅八團政治委員,魯南軍區第二十一團團長,華東野戰軍后方衛生部 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后勤部軍械部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炮兵政治部副主任,南京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副政治委,炮兵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00年11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汪真
汪真(1919年2月15日~2001年5月15日),江蘇儀征人。1940年8月參加革命,194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新四軍一師、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中國人民大學解放軍華東軍事政治大學任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總高級步兵學校中隊指導員、大隊教導員、政委,軍事學院政治教員,六系臨時黨委會委員,紅山隊黨支部書記,江西省軍區宜春軍分區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委等職務。曾被評為模范學員一次,模范教育工作者一次,教員成績優良三等獎一次,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1955年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章。
2001年5月15日,在江西省宜春市逝世,享年83歲。
張藩
張藩(1909年2月2日~2002年3月2日),湖南省瀏陽縣張家坊區月形村人。1926年參加了鄉農民協會。192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鄂贛省少年先鋒隊隊長、鄂東南道委少共書記、中共鄂東南道委代理書記、湘鄂贛省反帝大同盟主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6軍團第16師48團政治委員。紅軍主力長征后,在湘鄂贛邊堅持 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湖北陽新中心縣委書記,新四軍第1支隊1團副營長、團副參謀長,新四軍先遣支隊1大隊副大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參謀長,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參謀長,新四軍第1師1旅副旅長兼參謀長,蘇中公學副校長,第1師兼蘇中軍區參謀長,蘇中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副司令員,華野軍工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政治委員,華野第11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29軍政治委員,南京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空軍副司令員。1951年1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留任該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和戰役法教授會主任,副教育長兼科研部部長、副院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曾被送到湖北襄樊衛東機械廠參加勞動。1972年11月,恢復工作,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顧問。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02年3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劉忠
劉忠(1906~2002年8月7日),福建省上杭縣人。1927年參加才溪區農民協會。1929年初參加閩西才溪農民暴動,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與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歷任軍事學院院務部部長、物質保障部部長、副教育長、副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02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李長如
李長如(1918年10月5日~2002年10月9日),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勤務員,紅28軍軍部警衛員、通信員,紅27軍第1團政治處宣傳員、宣傳隊長,中共鄂豫皖、鄂東北道委會交通員,新四軍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黨總支部書記,東北軍區嫩江省軍區146團政治委員,嫩江省軍區第3支隊副政治委員,遼吉省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7縱隊第20師59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第四野戰軍第44軍131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治委員,第44軍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海軍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政治委員,東海艦隊政治部主任,國家海洋局政治委員,北海艦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顧問。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02年10月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4歲。
田云樵(1909年7月~2003年10月),山東省濰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委機關擔任掩護省委書記的工作,還任山東省委與上海黨中央聯系的政治交通員。山東省委遭敵人破壞時,緊急撤離到上海。經過培訓,重新由上海黨組織派往中共北方局,在北平建立秘密聯絡站。1937年在延安抗大3期學習,后分配到八路軍115師685團。隨部隊轉戰到山東。皖南事變后隨部隊轉入新四軍3師,后在鹽阜地區敵工部工作。1946年1月到上海從事情報和策反工作,先后擔任中共上海局幫會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員會委員。解放后進上海市公安局社會處,繼續從事隱蔽戰線工作。1950年為上海市公安局首任交通處處長。1983年在上海市機電一局黨委顧問崗位上離休。
2003年10月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于化虎
于化虎(1914~2004)原名晉生, 男,漢族,山東省海陽市人。1941年在家鄉參加民兵組織,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海陽縣村民兵分隊長、隊長,海陽縣子弟兵團“化虎營”營長兼行村區武裝部副部長。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制造石雷、子母雷等地雷,創造絆雷、梅花雷等布雷方法,培訓了一千多名爆炸手,先后炸死敵人一百七十一名,并創一雷殺傷七個敵人的紀錄。
1950年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被授予“全國民兵戰斗英雄”稱號。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周志堅
周志堅(1917年1月12日~2005年6月9日),原名周裕發,男,湖北禮山(今大悟)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副團長、團政治委員、團長、師長,縱隊參謀長、團長兼政治委員、支隊司令員、旅長,縱隊副司令員、師長、縱隊司令員、31軍軍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要塞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1957年畢業于軍事學院戰役系。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2005年6月9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王一平
王一平(1914年12月~2007年2月28日),男,漢族,原名王炳真、王一萍,山東榮成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山東省立第七(文登)鄉村師范學校黨支部書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支隊中隊指導員、3團黨總支部書記、4團政治處主任,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1支隊(旅)政治部主任,山東縱隊第4支隊政治委員,泰山軍分區政治委員,沂蒙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中共魯中二地委書記,山東軍區第4師政治委員,魯中軍區前方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49年至195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6軍政治委員、第22軍政治委員,第8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中共上海市委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市委秘書長、市委外事小組組長(1964年8月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兼市委秘書長、市委外事小組組長。1966年至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下放干校和工廠勞動。1971年后歷任上海市革委會地區組核心組成員,上海市革委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第五屆政協主席。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繼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007年2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曾克林
曾克林(1913年~2007年3月12日),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七師二十一團連副政治指導員,第四師二十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二十八軍第三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平西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冀東軍分區參謀長,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三縱司令員,七縱副司令員。
1945年9月15日,曾克林乘坐蘇聯駐長春最高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派出的專機飛抵延安。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在楊家嶺召開會議,并聽取了曾克林的匯報,當晚又通過電報將情況報告給正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周恩來。據此,中央最終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最終促使我黨我軍及時快速地開辟了東北的大好局面,成為撬動我黨我軍整個解放戰爭期間戰略布局的一根重要杠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副司令,海軍后勤部副部長,海軍航空兵司令員,海軍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夏征農
夏征農(1904.01.31~2008.10.04)江西豐城市人。曾求學于金陵大學(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現南京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1929年在復旦大學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歷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副部長兼民運部長,蘇中軍區軍政委員會秘書長、一師調查研究室主任,蘇中第四專員公署秘書主任(黨組書記),蘇中公學教育長、政治部主任、校長,華中建設大學副校長,山東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濟南特別市委宣傳部部長、常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聯、文聯主席,復旦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大學首席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辭海》,《大辭海》主編。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2008年10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5歲。
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與錢偉長、錢三強并稱為“三錢”。
1934年,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進修。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先后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2009年10月31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8歲。
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6年,榮獲“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
2007年,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陶漢章
陶漢章(1917~2010年),江西省進賢縣人。1933年在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司令部當參謀,追隨吉鴻昌反蔣抗日。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與組建軍事學院,歷任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軍事科學研究部副部長、部長,訓練總監部科學條令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戰術研究部副部長,廣州軍區參謀長,軍政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1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張宜步
張宜步(1913年~2011年3月23日),福建永定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五軍團39團二營書記員兼通信班長,紅八軍團衛生部書記、軍團參謀處書記,紅31軍第91師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八路軍129師第386旅第771團政治處技術書記、青年縱隊供給處政治委員,新編第四旅供給處政治委員,冀南軍區后勤部軍工科政治委員,冀南軍區供給處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后勤部政治處副主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供給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軍后勤部副政治委員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川南行政公署工商廳廳長、勞動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后勤部部長,華東軍區海軍后勤部副部長、部長,海軍舟山基地副司令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得一級紅星功勛章。
2011年3月2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戴潤生
戴潤生(1916年~2011年4月19日),江西吉水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央蘇區紅軍學校政治營青年干事,公略步兵學校連政治指導員,第一方面軍干部團(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第1軍團保衛局政治指導員、隨營學校政治教員,第4師10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副主任,獨立旅1團政治委員,教導4旅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2旅政治委員,中原軍區第1縱隊2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6軍、17軍副政治委員。1950年12月,入軍事學院高級干部速成系學習。1952年3月起,任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部長。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部長。1958年后歷任第16軍政治委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員,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院長,海軍東海艦隊政治委員、顧問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1年4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謝振華
謝振華(1916年9月-2011年8月3日),男,江西崇義人。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紅三軍團新兵營教導員,紅五師第十四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政治保衛局執行科科長、陜甘支隊政治保衛局第二科科長、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第二科科長。紅軍大學干部科第二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總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第二十四團團長,后兼任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副政治委員、副司令員、司令員,三十軍軍長,華東軍政大學第二總隊政治委員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與組建軍事學院。1951年1月任軍事學院第一任基本系主任兼黨委書記。1952年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畢業后歷任志愿軍21軍軍長,21軍軍長,69軍軍長,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省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政委兼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中共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
2011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羅維道
羅維道(1914年9月~2011年10月18日),男,江西泰和人。1929年2月參加紅軍,4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歷任戰士、班長,萬泰獨立營排長,獨立團連政治指導員,湘贛紅軍學校學員,湘東南大隊大隊長,湘贛軍區游擊第二大隊隊長兼政治委員,中共茶攸蓮縣委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副主任,蘇南四分區政治委員,新四軍第十六旅政治委員、旅長,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政治部副主任,華野六縱先遣支隊支隊長,第六師十六旅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師長,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二十七軍八十一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東空軍預科總隊總隊長兼政治委員,上海空軍司令部政治委員,軍事學院第一期政治系學員,畢業后歷任福建防空一軍政委,空一軍政委、福州軍區空軍副政委等職務。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11年10月1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7歲。
黑伯理
黑伯理(1918年~2015年2月13日),男,回族,山東臨清縣城內(臨清市區)人。1937年“七·七”事變后,鄉農學校停辦,黑伯理入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政訓班學習。結業后,被派往濟寧、曹縣,從事抗日活動。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清博高支部委員,八路軍一二九師駐魯西北(臨清)聯絡處主任。同時,兼任中共魯西北特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八路軍一一五師武裝工作團政委,八路軍青海游擊隊政委,中共魯西區委秘書長,冀魯豫二地委宣傳部部長,平陰、冠縣抗日民主政府秘書,武訓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臨清市政府市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大名市委常委、市長,華北人民政府人事處處長,中央政法委員會人事處第一副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政法干校黨組成員、校黨委書記、校長辦公室主任,法律出版社黨委書記、副社長、總編輯,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委員、區人民委員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國家民委委員、黨組成員,民族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兼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政治部副主任,國家民委秘書長、黨組成員、黨委書記,中共寧夏自治區區委常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紀檢委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是中共中央十二屆候補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委員。
2015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張震
張震(1914年10月5日~2015年9月3日),男,原名張見生,湖南省平江縣人。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紅三軍團第5軍第1師第1團4連政治指導員,第4師第10團通信主任、營長,紅一軍團第4師通信主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參謀、總務科科長,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留守處參謀長、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司令員,華野副參謀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4軍代軍長兼政治委員,1954年12月入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9月任軍事學院副院長,1962年9月任軍事學院院長。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2015年9月3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方震
方震(1911年~2017年12月10日),江西省弋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和西路軍。歷任紅十軍第八十二團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七軍團兵站政治委員,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師部參謀,西路軍總指揮部第一局參謀。八路軍兵站分站站長,前方總指揮部兵站部巡視主任兼太古兵站辦事處主任,華北運輸分部部長,晉綏軍區總兵站副站長,華北軍區運輸部分部部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軍委總后勤部運輸部檢查室主任,總后勤部檢查局副局長,重慶辦事處副主任,第一物資部上海辦事處主任,華東物資供應局政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顧問,副政治委員。
開國少將,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17年12月10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
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河北寧河(今天津市寧河區)人。畢業于北京大學,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諸多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重要貢獻。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019年,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國勛章”。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徐輝
徐輝(1968年4月~2020年2月7日),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生前系南京市中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指揮部副組長和工作小組組長。
她從事婦產科工作近30年,用精湛醫術耐心細致診治每一位患者,在醫院管理崗位上敢于擔當、銳意創新,為醫院發展盡心竭力。在疫情防治工作中,她牽頭制定了應急預案和中醫診療方案,對門急診預診分診和發熱門診的流程進行部署安排,組建發熱門診、預檢分診的醫療隊伍,設置隔離病房和醫護人員休息區,籌集防控物資,協調保障服務。她在抗疫一線爭分奪秒、連續奮戰18天后,2020年2月7日不幸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逝世。
2020年2月11日,南京市委決定,追授徐輝“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2月,全國婦聯決定,追授徐輝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0年2月,江蘇省總工會追授徐輝“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2020年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追授徐輝“江蘇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2月,江蘇省人社廳為徐輝追授記大功獎勵。
2020年3月2日,南京市委宣傳部追授徐輝“南京榜樣”榮譽稱號。
2020年3月,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追授徐輝“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3月7日,中宣部宣教局、全國婦聯宣傳部、國家衛健委直屬機關黨委、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局通過人民網、中國婦女網聯合發布“一線醫務人員抗疫巾幗英雄譜”,徐輝位列其中。
2020年4月,被追授“江蘇省勞動模范”稱號。
2020年9月8日,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2020年9月8日,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夏思思
夏思思(1990年6月~2020年2月23日),女,湖北武漢人,畢業于江漢大學,生前系湖北省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她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020年2月23日經救治無效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去世,
生前系湖北省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生。2月23日,因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救治無效殉職,年僅29歲。
2020年2月24日,武漢市婦聯決定追授夏思思為武漢市三八紅旗手。
2020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追授夏思思“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3月4日,湖北省人社廳、省婦聯決定,追授夏思思湖北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0年3月7日,中宣部宣教局、全國婦聯宣傳部、國家衛健委直屬機關黨委、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局通過人民網、中國婦女網聯合發布“一線醫務人員抗疫巾幗英雄譜”,夏思思位列其中。
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烈士褒揚條例》和《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關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犧牲人員烈士褒揚工作的通知》精神,評定夏思思為烈士。
2020年4月,被全國婦聯追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0年4月,被追授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劉智明
劉智明(1969年~2020年2月18日),湖北十堰人。畢業于武漢大學,主任醫師,博士,神經外科專家,生前系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他擅長顱腦外傷、顱內腫瘤、腦血管病及椎管內病的診斷和治療,特別擅長神經外科疾病手術治療。2020年2月18日,劉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2020年2月22日,武漢市委追授劉智明“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2月,湖北省委決定追授劉智明“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追授劉智明“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烈士褒揚條例》和《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關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犧牲人員烈士褒揚工作的通知》精神,評定劉智明為烈士。
2020年9月8日,被黨中央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9月8日,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王爍
王爍(1984年1月~2020年3月13日),遼寧新民人。200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系國家流調排查和巡回督導隊員、廣東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員、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主管醫師。 2020年3月13日,王爍在走訪查看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時被一輛急速行駛的面包車從后側撞倒,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
2020年3月18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青年聯合會決定,追授王爍“廣東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3月,中共廣東省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追授王爍“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4月,被追授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9月8日,被黨中央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9月8日,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梁小霞
梁小霞(1992年1月~2020年5月26日),女,漢族,出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百合鎮,生前為廣西援湖北抗疫醫療隊員、南寧市第六人民醫院護士。
2020年2月28日,梁小霞同志在武漢協和醫院隔離病區工作時突然暈倒,經全力搶救無效于5月26日不幸犧牲,年僅28歲。
2020年4月,被授予“廣西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5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追授梁小霞廣西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0年5月29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決定追授梁小霞“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5月29日,全國婦聯作出決定,追授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不幸去世的梁小霞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婦聯追授梁小霞同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0年6月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同意追授梁小霞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追認梁小霞為中共黨員。
2020年9月8日,追授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2020年10月,被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表彰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抗疫特別人物。
2020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追授梁小霞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
2021年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梁小霞犧牲符合《烈士褒揚條例》第八條第一款第(二)項情形,同意評定其為烈士。
2021年5月,被追授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1年5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公示為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廣西候選人。
2021年6月30日,南寧市第六人民醫院舉行梁小霞烈士紀念館揭牌儀式。
2021年7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公示:梁小霞被評為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陳瑛
陳瑛(1918年8月~2022年5月4日),江蘇南通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5月與新四軍一師二旅旅長王必成將軍結婚。歷任興化縣六區區委書記、新四軍一師二旅司令部政治指導員兼機關黨支部書記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浙江省直屬機關兒童保育院院長、上海腫瘤醫院院長、江蘇省衛生廳人事處處長、廳黨組成員、昆明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湖北省衛生局副局長、顧問、正廳級干部(享受副省級醫療待遇)。
2022年5月4日17時31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4歲。
今天是7月1日
這是我們黨成立的日子
更是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日子
從鴉片戰爭到武昌起義
從艱苦卓絕的長征、抗日戰爭
再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
他們并非出身偉大
卻毅然挺身而出
拋頭顱灑熱血
舍小家顧大家
用鮮血染紅如畫戰旗
用血肉筑起精神高地
用行動擔當起爭取民族獨立
人民自由幸福的重任
在黑夜里
他們艱苦探索
因為心中信念堅定
他們才無所無懼
只因為相信
他們才能滿懷希望看到未來
尊崇英雄,才有英雄!
不忘過去,才有未來!
壯志常隨云浪起,雄軀爭與山河裂
我們傳承革命精神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們接受精神洗禮
舊事崖山殷鑒在,諸公努力救神州
我們抒發愛國情懷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
我們賡續紅色血脈
緬懷先烈
酌水知源
不忘他們的犧牲奉獻
致敬英烈
不改初衷
傳承他們的理想信念
烈焰焚身火鳳凰
士死如歸救國亡
永存浩氣青史藏
垂名千古萬流芳
不滅忠魂舞穹蒼
朽木生花又春光
作者:汪滔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