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地址: 上海
中國民族建筑學術論文特輯2025
論文征集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民委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要求,提升民族建筑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創(chuàng)新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于2025年4月3日啟動了《中國民族建筑學術論文特輯2025》征稿工作。本次論文征稿活動受到廣大會員和相關單位的積極響應。經過評議篩選的優(yōu)秀論文,將被收入《論文特輯2025》出版,并在中國知網網絡出版,在“2025第二十四屆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學術年會”上發(fā)布。部分優(yōu)秀論文還將被推薦給《建筑遺產》《南方建筑》《華中建筑》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遴選刊載。所有入選論文均將在《中國民族建筑》雜志上發(fā)表,并通過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平臺、人民日報客戶端、百度、搜狐、今日頭條等主流網絡新媒體傳播。
一、主題范圍
1.建筑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
2.各民族建筑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路徑與文化機制研究;
3.民族特色村鎮(zhèn)及傳統(tǒng)建筑(含古城古鎮(zhèn)、傳統(tǒng)村落、宗教建筑等)保護利用研究;
4.現代建筑、古建筑、園林建筑和民族建筑理論研究;
5.歷史建筑(含文物建筑)保護修繕關鍵技術研究;
6.民族建筑的美學、形制布局、建筑的哲理與營建智慧研究;
7.建筑文化、歷史文化與人居環(huán)境研究;
8.民族建筑藝術、風格、文化(遺產)特色與歷史價值探究;
9.城鎮(zhèn)規(guī)劃、特色小(城)鎮(zhèn)和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建設以及建筑設計案例;
10.傳統(tǒng)營造技藝和修繕技法以及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研究;
11.民族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
12.“一帶一路”建筑文化互鑒網絡構建。
二、格式和要求
(一)論文格式
1.標題,3號黑體字,加粗居中;
2.作者姓名,4號楷體字,加粗居中,作者姓名加腳注,腳注內容包括:工作單位或就讀院校,職稱(職務)(學生可寫碩士、博士研究生),郵編,E-mail地址;
3.摘要,小4號楷體字,200個漢字以內,固定值18磅行距;關鍵詞,小4號楷體字,關鍵詞不超過5個,以反映論文的本質、特征為出發(fā)點,各關鍵詞間以“;”間隔;
4.正文,5號宋體字,固定值21磅行距,正文內所有標題加粗左頂格,各級序號格式為:一、二、三 ,1、2、3 ,(1)、(2)、(3),如還有再小一級標題可以用①、②、③;文內標題力求簡潔、明確,層次一般不超過4級;
5.論文頁幅為:上下左右間距均為2.5cm,A4頁面,論文篇幅控制在6頁A4紙以內(含圖片及圖注),字數4000-5000左右,電子文件格式為*.doc,圖片必須插在文檔中,且在文字內容對應位置標注圖號,圖片下方圖注格式為:圖1+圖名、圖2+圖名等,圖片為jpg格式,線圖提交eps格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所有圖片需要將原圖單獨存儲于一個文件夾,并與word文檔一起打包提交;
6.注釋為腳注,參考文獻置于文章最后;
7.如論文涉及的是有關基金項目的研究內容,請在標題處加腳注寫明:基金或資助機構的名稱,項目編號;
8.外文文獻在前,中文文獻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獻按出版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外文書名以斜體書寫,實詞首字母大寫;外文論文篇名以正體書寫,僅篇名首字母大寫。
(二)內容要求
1.論文內容觀點鮮明,結構合理,實事求是。文筆準確、流暢、簡練,插圖清晰。
2.論文為全文投稿,須為原創(chuàng),未曾在其他期刊上正式發(fā)表過。
3.本次論文征集不收取作者任何費用。
4.根據論文特輯出版需要,出版者有權對文稿進行刪改,請自留底稿。
三、截止時間
2025年7月31日。
論文報送
1.請將論文以電子郵件形式發(fā)至郵箱:minjianhui1995@163.com ,郵件名稱為“文章題目-作者名字”,與“論文報送表”(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網站下載)一起發(fā)送至郵箱。
2.聯(lián)系人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
孫建領 ?何 清 ??
聯(lián)系電話:010-63261268
掃描或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通知和論文報送表: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電話:010-63261268)
建筑遺產學刊(公眾號)
微信平臺:jzyc_ha(微信號)
官方網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遺產》學刊創(chuàng)刊于2016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同濟大學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是我國歷史建成物及其環(huán)境研究、保護與再生領域的第一本大型綜合性專業(yè)期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
本刊公眾號將繼續(xù)秉承增強公眾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推進城鄉(xiāng)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的核心價值,以進一步提高公眾普及度、學科引領性、專業(yè)滲透力為目標,不斷帶來一系列專業(yè)、優(yōu)質的人文暖身閱讀。?????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建筑遺產學刊”官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