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意見》指出,要積極探索和規范推進黃河流域跨省區用水權交易,力爭用2—3年的時間,在黃河流域建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用水權交易制度體系,用水權改革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力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意見》重點從5個方面對開展黃河流域跨省區用水權交易作出了具體安排。一是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體系。細化明晰區域水權,嚴格核定取用水戶的取水權,明晰灌區和公共供水管網內用水戶的用水權。二是積極推動跨省區用水權交易。鼓勵區域之間對區域可用水量內的結余、預留或閑置水量,年度水量調度計劃指標內的結余水量開展跨省區用水權交易。支持取用水戶對節約下來的取水權、水資源配置工程管理單位對工程完全達效前暫時結余的取水許可指標進行有償轉讓。創新跨省區用水權交易措施。三是健全用水權交易平臺體系。強化全國水權交易系統應用,推進用水權相對集中交易。四是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加快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強化用水權交易與水資源管理信息共享。五是加強用水權交易市場監管。實行用水權交易負面清單管理,加強用水權交易日常監管。
《意見》強調,黃河水利委員會和相關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溝通協作、宣傳引導,國家用水權交易平臺要做好服務保障,切實把黃河流域用水權交易制度體系建設作為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舉措,共同營造推進用水權交易的良好氛圍。
積極探索、規范推進跨省區用水權交易
“近年來,水利部在用水權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用水權交易形式漸趨豐富、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水權交易所成立以來,累計成交單數約2.8萬單,交易水量超過60.5億立方米。”在官方解讀中,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負責人介紹。上述負責人表示,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突出的矛盾,推進用水權交易是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舉措。2023年,四川和寧夏開展了黃河流域第一單跨省區用水權交易,為開展跨省區用水權交易提供了重要借鑒,積累了經驗。
《意見》明確,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和跨省支流水量分配方案批復的可用水量,作為相關省區在黃河流域的用水權利邊界;黃河年度水量調度計劃批復的可用水量,作為相關省區在黃河流域相應調水年度的用水權利邊界;調水工程相關批復文件規定的受水區可用水量,作為該區域取自該工程的用水權利邊界。
鼓勵區域之間開展跨省區用水權交易。一方面,支持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部門、單位,對區域可用水量內的結余、預留或閑置水量開展省際間、跨省區市縣間的交易;另一方面,鼓勵黃河流域具備水量調度或調水條件的省區之間,針對年度水量調度計劃指標內的結余水量,在同一調水年度內開展用水權交易。除應急調度外,取用水達到或超過年度水量調度計劃指標的地區,原則上應通過用水權交易滿足新增用水需求。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負責人介紹,為規范交易行為,守好生態安全底線,《意見》特別強調,下游省區向上游省區轉讓用水權的,只能分段(河源至河口鎮,河口鎮至桃花峪,桃花峪至入海口)實施,在黃河流域同一河段內進行,且應在交易前充分論證交易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經黃河水利委員會同意后方可開展交易。
對依法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個人(即“取用水戶”),《意見》提出,從嚴核定許可水量,通過發放取水許可證明晰取用水戶的取水權。同時,支持取用水戶之間開展跨省區取水權交易,取用水戶通過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改革工藝、節水等措施節約水資源的,鼓勵其在取水許可有效期和取水限額內有償轉讓相應的取水權。鼓勵各地探索回購或收儲區域、取用水戶、灌區和公共供水管網內用水戶節余或閑置的可用水量,在保障區域生活、農業、生態合理用水需求下開展跨省區用水權交易。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負責人表示,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是用水權交易制度建設重要的基礎支撐。如果水資源監測體系不完善,缺乏科學、準確、客觀的監測和評估數據,用水權交易制度最終將成為“空中樓閣”。對此,《意見》提出,加快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強化用水權交易與水資源管理信息共享。
市場監管是用水權交易制度建設鏈條的重要環節。《意見》提出,黃河水利委員會和相關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水資源用途管制,逐步細化明確用水權交易負面清單并嚴格管理。對不具備監測計量條件的,造成或加劇水資源超載的,擠占居民生活用水、農田灌溉合理用水和基本生態用水的,受讓方為國家產業政策限制類和淘汰類目錄內的建設項目的,交易主體存在取用水嚴重失信行為的,禁止開展用水權交易。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要求,《意見》強調,要嚴格管控從黃河流域向外流域轉讓用水權,嚴格管控因交易新增引黃灌溉用水量。
黃河水利委員會和相關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用水權交易日常監管,重點監管用水權交易水量的真實性、交易程序的規范性、交易是否屬于負面清單的情形、交易后雙方用水行為的合規性等,跟蹤評估用水權交易效果,對用水權交易弄虛作假、交易不規范等問題,應依法依規處理,并納入取用水領域信用評價。
2024年9月12日,***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探索和規范推進水權交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
黃河流域缺水。四川、寧夏跨省域用水權交易,既解決了缺水方因水而困的難題,也讓節水方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走出了運用市場機制破解水資源瓶頸的新路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黃河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效配置。
為實現黃河流域計劃用水、節約用水,1987年國務院批準通過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為黃河界定了370億立方米的年度供水總量,并在供水總量內為各省份分配具體限額,俗稱“八七”分水方案。
方案分別為四川、寧夏分配了0.4億立方米、40億立方米的年度用水權。其中,四川將用水權分給了省內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沿黃四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和松潘縣。這四縣均地處川西北高原,地廣人稀。2015年以來,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節水控水等舉措,四縣每年使用黃河水總量控制在3300萬立方米左右,用水權每年均有節余。
寧夏的用水卻一直緊張:全區3/4的國土面積為干旱半干旱地帶,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是全國水資源最匱乏的省份之一。“八七”分水方案實施以來,寧夏一直將40億立方米的年度用水權精細配置,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即使精打細算也時常捉襟見肘。
“四川有結余指標,寧夏有用水需求,雙方一拍即合。”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麥山回憶,2023年3月,四川省水利廳到寧夏調研,了解到寧夏缺水的情況,提議共同探索用水權跨省域交易,得到大家一致贊同。隨后,雙方將川、寧兩地的黃河用水情況進行梳理,就用水權交易事項開展洽談。
以往,沿黃各省份僅在各自轄區內的不同行業或生產主體間調度、交易用水權,跨省域進行用水權交易從未有過。是否可行?川、寧兩地水利部門向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上級部門請示,得到肯定的答復。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寧夏以每立方米1.2元,總共1800萬元的價格,購得四川省3年1500萬立方米的黃河用水權,完成了跨省用水權交易的全國第一單。1800萬元的費用,由申請使用這些水資源的主體支付,也就是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里的8家企業,政府部門負責統一協調。
如今,寧夏與四川交易的每年500萬立方米黃河水,已經由黃河岸邊的取水口,通過電磁流量計精確計量、水泵站加壓,再經過管道輸送到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寧夏、四川之間進行的跨省用水權交易,對全國省際層面運用市場機制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具有示范意義和參考價值。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 張偉:對我們來說是思想和認識上的一次突破,也會為其他省區提供借鑒和思考。同時,我們努力想把跨省的水權交易從首單變成多單,目的是讓節水者受益,讓缺水者解渴,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效配置。
這筆跨省用水權交易也給像四川這樣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只要積極節約用水,就可以將節約的水指標出讓,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實現水資源從“資源”到“資產”的價值轉化。節約用水、推動改革的主體,其利益也會得到保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一系列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中,“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四川、寧夏兩地探索深化用水權改革、完善政策體系、進一步激活水交易市場,既有助于寧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用水的困擾,也讓四川相關區域見到了保護生態的紅利,再次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尤其金貴。近年來,各地深入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多措并舉做好水文章。
奔流不息的江河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是一種需要倍加珍惜的資源。不過,“需要倍加珍惜”是外在要求,“值得倍加珍惜”方能激發內生動力。“四水四定”原則不是為了限制發展,而是為了倒逼高質量發展。面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水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應在節流的同時注重“開源”,通過調劑余缺讓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實現同頻共振、共同受益。
跨省域水權交易全國第一單,在寧夏和四川間通過黃河這條紐帶得以完成,可謂恰逢其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核心在水、關鍵在水、難點在水。盡管長期以來治水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水仍是制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用水總量不足讓當地用水矛盾十分突出。近年來,寧夏以用水權要素市場化配置為主線,以確權、賦能、定價、入市為重點,系統推進水權、水價、水資源稅等改革,構建起“資源有價、使用有償、節水增效”用水新生態,為破解“用水之困”提供了有效方案。
與此同時,四川黃河流域的水指標有一定節余,這就意味著雙方合作是兩廂情愿、一舉兩得。兩地敢闖敢試,通過創新探索持續深化用水權改革、完善政策體系、激活水交易市場,既有助于寧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困擾,也讓四川相關區域見到了保護生態的紅利。白花花的水流沒有白白流走,既是認識上的突破、思想上的飛躍,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持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還要有更多高招。一方面,可常態化引入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商溝通,轉變為充分競價形成合理區間、穩定預期,讓水能源源不斷地往價高處“流”。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政策引導、鼓勵多渠道對接,進一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通過多種改革舉措讓跨省域水權交易從首單到多單再到許多單,持續讓節水者受益,讓缺水者解渴。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水利部、央廣網、新京報、中國環境、華夏經緯網;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往期推薦:【督導】省委書記實地督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典型案例整改工作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