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另类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影视,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全部選擇
反選
反選將當前選中的變為不選,未選的全部變為選中。
華北
華東
華中
華南
東北
西北
西南
其他
取消
確定
招標專區
項目專區
數據市場
營銷分析
增值服務
企業服務

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2018年考古發掘簡報

所屬地區:湖北 - 荊門 發布日期:2025-06-10

發布地址: 湖北

摘要: 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對蘇家壟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東周時期曾國文化遺跡 56 處,出土了石器、銅器、陶器、冶煉遺物等等,對深入研究曾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關鍵詞:蘇家壟遺址; 曾國; 東周時期; 青銅冶煉一、 地理位置與工作概況蘇家壟遺址位于湖北省荊門市京山市坪壩鎮西側,坐落于漳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圖一)。西南距京山市區約35公里,東北距隨州市區約42公里,東南距安陸市區約36公里。遺址南部邊界距離漳河河道約200米,北部距離蘇家壟墓群約900米。地理位置北緯31°19′09′′、東經113°18′41′′,海拔高程98米。從2014年開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北部的蘇家壟墓群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勘探,2015~2017年,對探明的100余座墓葬和車馬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青銅禮器500余件,其中有銘青銅器達50余件,多篇銘文涉及重要史料[1]。通過系統的區域考古調查,確認該區域是一處以蘇家壟墓地為主體,兼有與墓地同期的居址、冶鑄遺存的大型遺址,總面積達231萬平方米,其中遺址內分布的銅礦煉渣遺跡達75萬平方米[2]。為了進一步研究蘇家壟遺址和墓群的關系,搞清楚遺址的性質、年代和文化面貌,從而進一步解決“金道錫行”所涉及的曾國礦料來源,青銅冶煉、鑄造工藝以及曾楚兩國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學術問題,配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重大課題,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布5米× 5米探方47個。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工作思路,共選取了A 、B 、C 三個發掘區,其中A區為主發掘區,B、C區為煉銅爐和煉渣遺存集中分布區。A區位于坪壩鎮中心小學東側約100米,布置探方40個,面積1000平方米;B區位于A區西南350米,布置探方4個,面積100平方米,主要圍繞煉爐L1展開發掘;C區位于A區東部60米,布置探方3個,面積75平方米,主要圍繞煉爐L2及煉渣堆積展開發掘。本文將主要報道A區的發掘情況,B、C區煉爐L1、L2及煉渣堆積的發掘情況將另文發布。二、 地層堆積由于遺址在農田改造和基本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大量的陶片、煉渣等暴露于地表之上。B、C區文化層破壞較為嚴重,只有A區文化層保存較好。以TS052W031、TS052W030北壁剖面為例(圖二),簡要介紹A區的地層堆積情況。第1層:耕土層。厚10 ~ 15厘米?;疑巴?,土質松軟。包含較多植物根莖、石塊、瓷片、煉渣和陶片等。第2層:擾亂層。厚10 ~ 20厘米?;彝粒临|疏松。包含較多煉渣、陶片和少量瓷片、灰磚塊等。該層下遺跡較豐富,G1、J1等灰溝、水井、灰坑遺跡多開口于該層下。第3層:東周文化層。厚20 ~ 30厘米?;液谏粒临|疏松。包含較多木炭、草木灰、燒土塊、陶片和少量煉渣等。出土遺物較豐富,F1、H39等少量房址和灰坑遺跡開口于該層下。第4層:東周文化層。厚15 ~ 30厘米。黃褐土,土質較硬。包含少量木炭、陶片等,遺物較少,該層下未發現遺跡。第4層以下為黃色生土層。
三、 遺跡遺物本次發掘共清理遺跡56個,其中灰坑43個(H1~H43),灰溝2條(G1、G2),水井7眼(J1~J 7),房址1座(F1),煉爐2座(L1、L2),窯址1座(Y1)。主要出土了石、銅、陶等質地器物,以及大量與冶煉相關遺物。以下對東周文化層及出土遺物,重要遺跡H39、G1、J1及出土遺物進行簡要介紹。1. 東周文化層主要是部分探方第3、4層,有的探方無第4層,第3層下即為黃色生土層。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以TS046W031第3層為例:出土陶片較多,以夾砂紅陶、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為主,少量泥質磨光黑皮陶;紋飾以粗繩紋 、平弦紋為主,少量凹弦紋、暗紋 ,器形有陶拍、豆、鬲、甗、盆、罐、簋、甕、鼎等。出土遺物擇重要標本介紹如下。陶拍 1 件(TS046W0313∶1)。夾砂紅陶。圓弧形拍面微鼓,圓柱狀拍柄內中空,柄上有指捏痕跡。拍面直徑13.2 、柄直徑5.2、通高9.5厘米(圖三,1)。豆 2 件。TS046W0313 ∶2,泥質磨光黑皮陶,輪制。圓唇,侈口,淺弧形盤,高細柄,喇叭形階梯狀底座。器表磨光,素面??趶?3.8 、座徑9.8、高15.5厘米(圖三,2)。TS046W0313∶3,泥質灰陶,輪制。尖圓唇,口微斂,弧形盤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底座。素面??趶?3.8、座徑7、高9厘米(圖三,3)。鬲 4 件。TS046W0313∶4,口沿。夾砂褐陶,輪制。圓唇,侈口,窄折沿近平,矮束頸,弧形腹微鼓,癟襠,足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豎繩紋,上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下腹部有黑色煙炱。口徑22.5、腹徑22.5 、殘高12厘米(圖三,4)。TS046W0313∶5,口沿。夾砂褐胎黑皮陶。圓唇,侈口,卷沿,沿面內凹有一凸棱,束頸,弧形腹,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豎繩紋,上腹部飾一周凹弦紋。器表施黑色陶衣,部分已脫落。復原口徑18、腹徑26、殘高10厘米(圖三,5)。TS046W0313∶6,夾砂灰陶,輪制 。斜方唇,侈口,束頸,斜直腹,癟襠,足殘??诓柯宰冃危i部繩紋被抹平,腹部和襠部飾右斜向繩紋,上腹部飾兩周抹平弦紋。口徑31、腹徑27.5 、殘高23.2厘米(圖三,6)。TS046W031∶7,夾砂灰陶,輪制。圓唇加厚,侈口,卷沿,束頸,斜直腹,癟襠,截錐足。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和足飾豎繩紋,上腹部飾兩周抹平弦紋。器表有黑色煙炱。復原口徑32、腹徑31 .5、通高29.5厘米(圖三,7)。甗 1 件(TS046W0313∶8),夾砂灰陶,輪制。圓唇加厚,侈口,卷沿,矮束頸,上腹部微鼓 ,下腹部斜直內收,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豎繩紋,上腹部飾兩周抹平弦紋。復原口徑36、腹徑33.5、腰徑13、殘高27厘米(圖三,8)。盆 1 件(TS046W0313∶9),口沿。泥質灰陶,輪制。方唇,侈口,窄折沿近平,高束頸,下殘。素面。復原口徑27、腹徑27.5、殘高8厘米(圖三,9)。簋 1 件(TS046W0313∶10),口沿。泥質磨光黑皮陶,輪制。方唇,子母口,直口微斂,口下有一周凸棱以承蓋,弧形腹,以下殘。口下有兩道凹弦紋,中間夾飾一周平行的右斜向暗紋。復原口徑15、腹徑15.8 、殘高6.5厘米(圖三,10)。罐 1 件(TS046W0313∶11),口沿。泥質灰陶。方唇內斜,直口微侈,矮束頸,折肩,鼓腹,下殘。素面。復原口徑13.2、殘高7.5厘米(圖三 ,11) 。鼎足 1件(TS046W0313∶12),泥質灰陶。矮蹄形足,平足根,足掌外撇。足高4.8厘米(圖三,12) 。鬲足 2 件。TS046W0313 ∶13,夾砂橙黃陶。柱足較高,平足根,淺足窩。上半部和襠部飾繩紋,下半部和足根素面。殘高11.5厘米(圖三,13)。TS046W0313∶14,夾砂褐陶。乳狀足,深足窩,平足根。足飾豎繩紋,表面有黑色煙炱。殘高10厘米(圖三,14)。甕 1 件(TS046W0313∶15),口沿。夾砂紅陶。斜方唇,侈口,束頸,廣肩,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肩部飾豎繩紋和一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26.5、殘高11厘米(圖三,15)。2. H39位于TS044W031西部和TS044W032東部,開口于第3層下,打破黃色生土層。平面形狀呈不規則圓形,最大直徑3.1米,深0.7米??颖诔驶⌒?,底部凹凸不平??觾忍钔翞楹谏?,土質疏松,包含較多草木灰和石塊,出土少量石器和大量陶片。石器有石刀、礪石、石斧等;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等。紋飾以粗繩紋為主,間斷繩紋和交錯繩紋次之,少量凹弦紋和附加堆紋。小件陶器有陶拍、紡輪,可復原完整的陶器有鬲、盆、豆、罐、甑、杯等(圖四)。出土遺物擇重要標本 (未注明質地者均為陶器)介紹如下(封二,1)。石刀 1 件(H39∶1),不規則形片狀,單面刃,刃部殘。殘長13.8、寬4、厚0.6厘米(圖五,1)。礪石 1 件(H39∶2),殘。形狀不規則 ,磨礪面呈菱形。光滑。殘長8.8、寬2.3、厚1.8厘米(圖五,2)。紡輪 1 件(H39∶3),泥質褐陶,完整。圓形餅狀,兩面平,三角緣。中間有一圓形穿孔。表面磨光。面徑3.4、最大直徑4.5、孔徑0.7、厚2.5厘米(圖五,3)。石斧 1 件(H39∶4),頂端和刃部均殘,平面呈長方形,通體磨光。雙面刃,刃部有使用留下的疤痕。殘長8、寬7.2、厚5.2厘米(圖五,4)。陶拍 1 件(H39∶5),夾砂紅陶,完整。圓弧形拍面微鼓,圓柱狀拍柄,上有指捏痕跡,內中空,柄上有兩組相對的圓形、橢圓形孔。拍面直徑8.7、柄直徑4.4、通高8.4厘米(圖五,5;圖版,8)。杯 1 件(H39∶6),泥質紅陶,手制。方唇,直口微斂,弧腹微鼓,平底。素面??趶?1.5、最大腹徑12、底徑5.2、高11.2厘米(圖五,6)。盆 1 件(H39∶7),泥質灰陶,輪制。斜方唇,侈口,卷沿外翻,高束頸,深折腹微弧,腹部以下內收至底,平底略內凹??趶酱笥诟箯健ni部磨光施黑色陶衣,部分已脫落。素面。口徑24.4、最大腹徑19.5、底徑11.2、通高21.7厘米(圖五,7)。雙耳罐 1 件(H39∶8),泥質灰陶,輪制。斜方唇,侈口,卷沿外翻,高束頸,溜肩,弧形鼓腹,腹部以下內收至底,底殘。肩腹部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頸部繩紋被抹平,肩、上腹部飾豎向繩紋,下腹部飾交錯繩紋。復原口徑16、腹徑18.5、底徑7.2、通高21.5 厘米(圖五,8)。盂 1 件(H39∶9),泥質褐陶,輪制。方唇略內凹,侈口,沿外翻,束頸,淺弧形腹微鼓,底內凹。下腹部和底部飾粗繩紋??趶?6.8、腹徑16 .6、底徑7.5、通高11.2厘米(圖五,9;圖版,1)。豆 1 件(H39∶10),泥質灰陶,輪制。圓唇,直口微侈,弧形盤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座。素面??趶?4.2、圈足徑8.6、通高12.4厘米(圖五,10;圖版,3)。甑 3 件。輪制。H39∶11,夾砂灰陶。方唇內凹,侈口,仰折沿外翻,束頸,溜肩,弧形鼓腹,腹部以下內收,底略內凹。底部中間有一圓形箅孔,孔徑2.4厘米,腹底連接處有一周五個橢圓形箅孔。肩部飾六道凹弦紋,腹部和底部飾交錯繩紋??趶?6、最大腹徑35.5 、底徑12、高25.5厘米(圖五,11)。H39∶12,泥質灰陶。方唇,侈口,沿卷外翻,束頸,溜肩,鼓腹,腹部以下內收,凹圜底 。底部中心有一圓形箅孔 ,四周有五個半圓形箅孔。肩部飾多道凹弦紋,腹部和底部飾交錯粗繩紋??趶?3.6 、最大腹徑33.5、底徑12.5、高25.2厘米(圖五,12;圖版,2)。H39∶13,夾砂灰陶。斜方唇,侈口,卷沿外翻,束頸,溜肩,弧形腹微鼓,最大徑在上腹部,底略內凹。底部中心有一不規則形箅孔,四周呈放射狀排列一周橢圓形箅孔。頸部繩紋被抹平,肩部飾一道抹平弦紋,腹、底部飾交錯繩紋??趶?6、最大腹徑36.5、底徑13、高27.2厘米(圖五,13)。鬲 7 件。H39∶14,口沿,夾砂褐陶。斜方唇,侈口,卷沿,束頸,弧形腹微鼓,以下殘??谘貎葌扔休喼菩拚圹E,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豎繩紋,中腹部飾一道抹平弦紋。器表和內腹部有黑色煙炱。復原口徑26、腹徑26.8、殘高10.8厘米(圖六,1)。H39∶15,口沿,夾砂褐陶。斜方唇外卷,侈口,卷沿,沿上有一道凹弦紋,矮束頸,弧形腹微鼓,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右斜向豎繩紋,中腹部飾一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32、腹徑30.8、殘高10.5厘米(圖六,2)。H39∶16,口沿,夾砂褐陶。斜方唇,侈口,卷沿,沿內側經過輪制修整,矮束頸,弧形腹微鼓,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豎向繩紋,中腹部飾一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32、腹徑33.5 、殘高11厘米(圖六,3)。H39∶17 ,口沿,夾砂橙黃陶。方唇,侈口,卷沿外翻,矮束頸,弧形腹微鼓,腹部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豎繩紋。復原口徑30 、腹徑29.5、殘高12.5厘米(圖六,4)。H39∶18,口沿,夾砂褐陶。方唇外卷,侈口,折沿,矮束頸,弧形鼓腹,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右斜向繩紋,下腹部飾一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34、腹徑35.5、殘高10厘米(圖六,5)。H39∶19,口沿,夾砂橙黃陶。方唇外卷,侈口,卷沿,矮束頸,弧形鼓腹,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右斜向繩紋。復原口徑48、腹徑49、殘高13厘米(圖六,6)。H39∶20,泥質褐陶,輪制。尖圓唇,侈口,窄平折沿,矮束頸,圓肩,弧形鼓腹,淺空足,矮弧形襠,淺足窩,足尖較平。器表施一層黑色陶衣,肩部和腹部各飾一組凹弦紋??趶?0、最大腹徑24.5、襠高3.2、通高17.2厘米(圖六,7;圖版,4)。鬲足 2 件。H39∶21,夾砂紅陶。截錐圓柱狀足,弧形襠微癟,足窩較深,平足根。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3.6、襠高8、殘高14.5厘米(圖六,8)。H39∶22,夾砂褐陶。截錐圓柱狀足,弧形襠,足窩較深,平足根。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2.4、襠高10、殘高19厘米(圖六,9)。甕 1 件(H 3 9 ∶ 2 3 ),夾砂灰陶,輪制。尖圓唇,直口微斂,窄折沿外斜,沿上有兩道凹弦紋,矮束頸,圓肩,鼓腹,腹部以下內收,底殘。肩部有三道抹平弦紋,肩部和腹部滿飾豎繩紋。口徑21、最大腹徑40、殘高21厘米(圖六,10)。


3. G1位于TS050W033西南部,西部未擴方發掘。開口于第2層下,打破黃色生土層。平面形狀呈東西向不規則長條形,已發掘區域東西長4米,最大寬1.46、深0.40米。溝壁呈弧形,較淺,底部起伏不平。溝內填土為灰黑色土,土質疏松,包含較多木炭、燒土塊、爐壁殘塊和少量煉渣及石塊。溝底部清理出較多陶片,以夾砂紅陶居多,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次之,紋飾以繩紋為主,少量網格紋,器形有雙耳罐、豆、甗、鬲、簋、盆等(圖七;封二,2)。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現擇重要器物(未注明質地者均為陶器)介紹如下(封三,1)。雙耳罐 3 件,輪制。G1∶1 ,泥質褐陶。斜方唇,中間有一道凹槽,侈口,卷沿外翻,高束頸,溜肩,弧形鼓腹,腹部以下內收,凹圜底,肩腹部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頸部繩紋被抹平,肩、腹、底部滿飾粗繩紋,中間飾四道抹平弦紋??趶?9.2、最大腹徑24.4、底徑12、通高28.4厘米(圖八,1)。G1∶2,泥質灰陶。斜方唇,侈口,卷沿外翻,內側對稱刻兩道凹槽,高束頸,溜肩,弧形鼓腹,腹部以下內收至底,底略內凹,肩部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頸部繩紋被抹平,肩、腹、底部滿飾粗繩紋,中間飾三道抹平弦紋??趶?5.7、最大腹徑20、底徑9、通高20.8厘米(圖八,2)。G1∶3,泥質褐陶。圓唇,侈口,窄折沿近平,高束頸,溜肩,弧形鼓腹,腹部以下內收,底殘,肩腹部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頸部繩紋被抹平,肩、腹部滿飾粗繩紋,中間飾三道抹平弦紋??趶?6.4、最大腹徑22.4、殘高25.5厘米(圖八,3)。豆 6 件,輪制?;⌒伪P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座 。G1∶4,泥質褐陶。圓唇,直口,素面??趶?2.2、座徑6.8、高12.4厘米(圖八,4)。G1∶5,泥質褐陶。圓唇,直口微侈。座上有一圓形管狀戳印紋。口徑13、座徑6 .8、高9.3厘米(圖八,5)。G1∶6,泥質褐陶。圓唇,侈口,盤口略變形。素面??趶?3、座徑7、高9.2~10.3厘米(圖八,6)。G1∶7, 泥質褐陶 。圓唇,直口微侈,底座邊緣內勾。素面??趶?4.8、座徑8、高11厘米( 圖八,7)。G1∶8,泥質褐陶 。方唇,直口微斂。素面。表面施一層灰色陶衣,部分已脫落。口徑14.6、座徑6.4、高11 ~ 12.4 厘米(圖八,8)。G1∶9,泥質灰陶。圓唇,侈口,座內側有一道旋劃痕。素面。口徑13、座徑6.6、高10厘米(圖八,9)。甗 1 件(G1∶10),夾砂紅陶,輪制。斜方唇加厚,侈口,卷沿外翻,矮束頸,弧形鼓腹,以下殘??趶酱笥诟箯健ni部以下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復原口徑48、最大腹徑46.8、殘高32厘米(圖八,10)。鬲口沿 2 件。夾砂紅陶,輪制。斜方唇,侈口,卷沿外翻,矮束頸,弧形鼓腹,以下殘。頸部以下滿飾右斜向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中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G1∶15,口沿。復原口徑26、最大腹徑26.5 、殘高9.5厘米(圖八,16)。G1∶16,口沿。厚唇,口徑大于腹徑。復原口徑44、最大腹徑42.4、殘高16.4厘米(圖八,17)。鬲足 2 件,夾砂紅陶。截錐圓柱狀足,平足根。G1∶13,弧形襠,足窩較深。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4.4、殘高15厘米(圖八,20)。G1∶14,斜直深腹,腹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2、殘高26.5厘米(圖八,21)。簋 3 件。輪制。G1∶12,簋座,夾砂灰陶。階梯形喇叭狀圈足座,內中空,座上有兩道凸棱。座徑15、殘高4.5厘米(圖八,12)。G1∶17,口沿,泥質灰陶。方唇內斜,子母口內斂,弧形腹,以下殘??诓恳韵嘛椚腊枷壹y。復原口徑20、最大腹徑21.5、殘高6.5厘米(圖八,14)。G1∶21,口沿,泥質紅陶。方唇內斜,斂口,弧形腹,以下殘。口部以下飾兩道凹弦紋。復原口徑20、最大腹徑20.6、殘高8厘米(圖八,19)。盆 3 件,皆為口沿,輪制。G1∶18,夾砂紅陶。圓唇,侈口,窄折沿近平,沿內有一道凹槽,矮束頸,溜肩,弧形鼓腹,以下殘,最大腹徑靠上。肩和上腹部飾五道凹弦紋,腹部內壁飾一道凹弦紋。復原口徑31.6、最大腹徑32.5、殘高10厘米(圖八,11)。G1∶19,夾砂紅陶。方唇,侈口,窄平折沿,束頸,溜肩,弧形鼓腹,以下殘,最大腹徑靠上。頸、肩部分界明顯。肩部飾三道凹弦紋,下腹部飾交錯繩紋。復原口徑28、最大腹徑29.5、殘高9.5厘米(圖八,13)。G1∶20,泥質紅陶。圓唇,侈口,窄平折沿,沿內有兩道淺凹槽,矮束頸,溜肩,弧形鼓腹,以下殘,最大腹徑靠上。肩部飾八道凹弦紋,下腹部飾交錯繩紋。器表有黑色煙炱。復原口徑36、最大腹徑37、殘高21.3厘米(圖八,15)。石刀 1 件(G1∶11),平面呈三角形。通體磨光,一面為單面刃,另一面為雙面刃。長3.3、寬2.6、厚0.8 ~ 1厘米(圖八,18)。4. J1位于TS049W032東南部,開口于第2層下,打破第3層和黃色生土層。平面形狀大致呈圓形,直徑2.5米,深3.46米。口大底小,四壁接近陡直 ,壁面較光滑 ,四壁向底部內收,底部較平。井內填土堆積分5層:第1層為灰色土,土質疏松,包含少量陶片和燒土塊,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少量泥質灰陶,紋飾以粗繩紋為主;第2 層為灰褐色土,包含大量的木炭,另有少量的爐壁殘塊和燒流的煉渣,出土較多陶片,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為主,多飾粗繩紋,可辨器形有鬲、豆、甕等,另出土紡輪一件;第3層為紅褐色土,夾雜大量紅燒土顆粒、紅燒土塊、木炭和草木灰,土質松軟,包含少量的煉渣和大量陶片,其中有較多破損的豆,大多可修復完整,另有雙耳罐、鬲、盆等陶器 以及銅條、紡輪等小件器物;第4層為黑色土, 土質疏松,包含大量的草木灰和木炭,出土較多陶片,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紋飾以繩紋居多,其中可修復完整的陶豆多達20余件,體形較大的陶器較多,如鬲、雙耳罐、缸、盆等,另出土陶杯、紡輪等小件器物;第5層為灰黃色土,土質較硬,出土遺物較少,陶片也較少,器形有雙耳罐、鬲(圖九)。下面按J1各層堆積擇重要標本 (未注明質地者均為陶器)介紹如下。J1第2層出土遺物。紡輪 1 件(J12∶1),泥質褐陶。圓形餅狀,兩面平,三角緣。表面磨光,中間有一圓形穿孔。素面。直徑3.8、孔徑0.8、厚1.9厘米(圖一〇,1)。豆 4 件,泥質灰陶,輪制。J12∶2,圓唇,直口,弧形盤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座。素面??趶?4.6、座徑8、高12厘米(圖一?,2)。J12∶3,圓唇,侈口,淺弧形盤,細高柄,喇叭形座。素面??趶?3、座徑8.5、高16.8厘米(圖一?,3)。J12∶4,圓唇,侈口,淺弧形盤,細高柄,喇叭形座。素面。口徑13、座徑9、高20厘米(圖一,4)。J12∶5,圓唇,侈口,淺弧形盤,細高柄,喇叭形座微變形,邊緣翹起。素面??趶?3、座徑8.6、高19.2厘米(圖一,5)。甕 1 件(J12∶6),口沿。夾砂紅陶,輪制。方唇,斂口,折沿外斜,沿上有兩道凹弦紋,矮斜頸,廣肩,以下殘。頸、肩部飾豎向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肩部飾一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21、殘高9厘米(圖一,6)。鬲足 1 件(J12∶7),夾砂紅陶。斜直腹,弧形襠,截錐圓柱足狀,平足根微內勾,淺足窩。下腹部、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3.2、殘高18厘米(圖一,7)。J1第3層出土器物。銅條 1 件(J13∶2),略呈橢圓形片狀,銅綠色,有雜質,邊緣不規整。殘長3 、寬1 .4 、厚0 .3 厘米(圖一一,1)。紡輪 2 件。J13∶3,泥質灰陶。圓形餅狀,表面光滑,邊緣不規整,中間略內凹,有一橢圓形穿孔。直徑7.2、孔徑0.5、厚0.6厘米(圖一一,2)。J13∶4 ,泥質褐陶。平面呈圓形,兩面凸起,中間有一圓形穿孔。直徑3.6、孔徑0.4、厚1.7厘米(圖一一,3)。豆 共 7 件,泥質灰陶,輪制。J13∶5,圓唇,口微斂,弧形盤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座,底座邊緣內勾。盤內有十字形放射狀暗紋??趶?4.5、座徑7.5、高12.5厘米(圖一一,9)。J13 ∶7 ,圓唇,侈口,弧形盤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座。素面。豆盤口徑10.5 、座徑5.2 、高8.8 厘米(圖一一,4)。J13∶9,口部殘,弧形盤較深,高束柄,喇叭形座。盤內有十字形放射狀暗紋。座徑7.8 、殘高10.5厘米(圖一一,10)。J13∶10,圓唇,直口微斂,弧形盤較深,高束柄 ,喇叭形座 ,盤腹部飾兩道凹弦紋??趶?4、座徑8、高11.6厘米(圖一一,6)。J13 ∶11,圓唇,侈口,淺弧形盤,細高柄,喇叭形座。素面。口徑13.5、座徑8.5、高16.4~17.3厘米(圖一一,8)。J13∶12,圓唇,直口微斂,淺弧形盤,矮束柄,喇叭形座,盤內有多道旋渦狀輪制旋痕,盤腹部 有一周凸棱。素面。口徑11.6、座徑5.5、高9.5~10厘米(圖一一,5)。J13∶13,圓唇,侈口 ,淺弧形盤,細高柄,喇 叭形座。素面??趶?3.2、座徑8.4、高16.5厘米(圖一一,7)。盆 1 件(J13∶6),口沿。泥質灰陶,輪制。方唇,唇上有一道凹槽,侈口,沿外卷,高束頸,折腹,以下殘。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粗繩紋。復原口徑22.5、最大腹徑22.5、殘高8.5厘米(圖一一,11)。雙耳罐 2 件。J13∶8,泥質紅陶,輪制 。方唇 ,直口微侈,平折沿,沿面微凹 ,高束頸,圓肩,弧形鼓腹,以下內收至底,凹圜底。肩腹部對稱附一對環狀耳。頸部至底部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肩部和上腹部飾右斜向粗繩紋,中間各有一道抹平弦紋,下腹部和底部飾交錯繩紋??趶?0.5、最大腹徑28、底徑12、通高29.5厘米(圖一一,13)。J13∶16,口沿。泥質灰陶,輪制。斜方唇,侈口,仰折沿,高束頸,溜肩,以下殘。肩部飾左斜向粗繩紋,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復原口徑16.8 、殘高10厘米(圖一一,12)。鬲 3 件。夾砂紅陶,輪制。J13∶14,口沿。斜方唇加厚,侈口,卷沿外翻,矮束頸,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以下殘。頸、上腹部滿飾右斜向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下腹部飾左斜向粗繩紋,頸、腹部飾四道抹平弦紋??趶酱笥诟箯?。復原口徑56、最大腹徑51.5、殘高24.5厘米(圖一一,16)。J13∶15,口沿。斜方唇加厚,侈口,卷沿外翻,矮束頸,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 ,以下殘。頸 、腹部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上腹部飾交錯繩紋,下腹部飾右斜向粗繩紋。中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復原口徑44、最大腹徑46、殘高20.8厘米(圖一一,1 5)。J13∶17,口沿。斜方唇,侈口,平折沿,矮束頸,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以下殘。頸、腹部滿飾右斜向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中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復原口徑40、最大腹徑41.5、殘高13厘米(圖一一,14)。J1第4層出土器物(封三,2)。杯 1 件(J14∶1),泥質灰陶,手制。唇部不規整,斂口,弧形腹,平底。素面??趶?.2、最大腹徑5、底徑2.4、高3.5厘米(圖一二,1)。紡輪 2 件。泥質褐陶。J14∶2 ,圓形餅狀,兩面平,三角緣。表面磨光,中心有一圓形穿孔。素面。面徑5.2、最大直徑6.4、孔徑0.7、厚2厘米(圖一二,3)。J14 ∶32,圜底狀,內中空下凹,中心有一圓形穿孔。素面。直徑2.9、殘高1.5厘米(圖一二,2)。鬲 2 件,形制相似。夾砂褐陶,輪制。侈口,卷沿,矮束頸,弧形腹微鼓,弧形襠,三個截錐圓柱狀足,平足根。最大腹徑靠上腹部。器表有黑色煙炱。頸部、腹部和足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J14∶3,方唇??趶?2.5、最大腹徑33.5、襠高7、通高29.7厘米(圖一二,8;圖版,5)。J14∶4,圓唇??趶酱笥诟箯???趶?6.5、最大腹徑25.5、襠高6.2、通高20.5厘米(圖一二,5;圖版,6)。雙耳罐 2 件,輪制。J14∶5,泥質灰陶。方唇,直口微侈,平折沿,沿上有一道凸棱,高束頸 ,圓肩 ,弧形鼓腹 ,以下內收至底 ,底略內凹。肩腹部對稱附一對環狀耳。頸部至底部滿飾粗繩紋,頸部豎繩紋被抹平,肩部和上腹部 部分紋飾被磨平,下腹部飾交錯繩紋??趶?9、最大腹徑27.4、底徑11.5、通高29厘米(圖一二,7)。J14∶8,泥質褐陶。斜方唇,敞口,寬折沿近平,高束頸,卵形腹,下腹部內收至底,底略內凹。上腹部兩側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腹部滿飾交錯繩紋,上腹部紋飾被磨平??趶酱笥诟箯健?趶?8、最大腹徑16.6、底徑8.6、通高24.5厘米(圖一二,6)。罐 1 件(J14∶6),泥質灰陶,輪制。圓唇,直口微侈,窄平折沿,矮束頸,圓肩,弧形鼓腹,下腹部弧收至底,平底。肩部飾一道凸棱和兩道凹弦紋,下腹部和底部滿飾交錯繩紋??趶?4.5、最大腹徑28.7、底徑13.6、高19厘米(圖一二,4)。缸 1 件(J14∶7),夾砂褐陶,輪制。斜方唇加厚,侈口,卷沿,矮束頸,圓肩,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至底,底部殘。頸、肩、腹部滿飾粗繩紋,肩部和腹部各飾一周抹平弦紋??趶?4、最大腹徑49.5、殘高55.6厘米(圖一二,9)。豆共 23 件。多為泥質灰陶,輪制。根據根據豆柄和豆盤的形態差異,大致可分為三型:A型3件。淺弧形盤,矮束柄。圓唇,侈口,喇叭形座,盤腹部有一道凸棱。素面。J14∶9,口徑11.2、座徑5.8、高7.6厘米(圖一三,1)。J14∶22,口徑11.6、座徑6.5、高9.2厘米(圖一三,2)。J14∶24,口徑11.5、座徑6.2、高8.5厘米(圖一三,3)。B型 10 件。弧形盤較深,高束柄。J14∶13,圓唇,直口,喇叭形座。素面??趶?3、座徑8.6、高13.2厘米(圖一三,4)。J14∶16,圓唇,直口微斂,喇叭形座。盤內有輻射線暗紋??趶?5、座徑8.6、高12厘米(圖一三,5)。J14∶20,圓唇,侈口,喇叭形座。素面??趶?5、座徑8.6、高12厘米(圖一三,6)。C型,共10件。淺弧形盤,細高柄。盤口徑小于通高。J14∶10,圓唇,侈口,喇叭形座。素面??趶?3 、座徑8.8、高16.4厘米(圖一三,7)。J14∶11,圓唇,侈口,喇叭形座。座上有一道戳印紋。口徑12.4、座徑8.6、高16.4厘米(圖一三,8)。J14∶14,圓唇,侈口,喇叭形座。素面。口徑13、座徑9、高13.4厘米(圖一三,9)。鬲口沿 5 件。斜方唇加厚,侈口,卷沿,矮束頸,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頸、腹部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J14∶33,夾砂紅陶,輪制?;⌒我d微癟,腹部、襠部滿飾粗繩紋,中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復原口徑34.5、最大腹徑36、殘高24厘米(圖一四,4)。J14∶34,夾砂紅陶,輪制。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弦紋上有一圈橢圓形指窩紋??趶酱笥诟箯?。復原口徑48、最大腹徑46、殘高28厘米(圖一四,6)。J14∶40,夾砂紅陶,輪制。卷沿外翻,沿面有兩道凹弦紋,腹部飾三周抹平弦紋??趶酱笥诟箯?。復原口徑55、最大腹徑52、殘高27.2 厘米(圖一四,2)。J14 ∶41,夾砂紅陶,輪制。腹部飾一周抹平弦紋,弦紋上有一圈指窩紋。復原口徑45.5、最大腹徑45.5、殘高21.5厘米(圖一四,1)。J14 ∶43,雙鬲口沿。夾砂褐陶,口部變形。卷沿外翻,上腹部對稱附一對環狀耳??趶酱笥诟箯?。復原口徑52、最大腹徑51、殘高17厘米(圖一四,3)。鬲足 3 件。夾砂紅陶。斜直腹,截錐圓柱狀足,平足根,深足窩。J14∶36,弧形襠,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2.4 、殘高22厘米(圖一四,12)。J14∶37,弧形襠較矮,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2.6、殘高19厘米(圖一四,13)。J14∶38,下腹部和足滿飾粗繩紋。足徑2、殘高19厘米(圖一四,11)。甕 2 件,輪制。J14 ∶39,泥質灰陶。圓唇,斂口,平折沿略外斜,沿上有三道凹弦紋,斜直頸,圓肩,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底部殘。肩、腹部滿飾左斜向粗繩紋,中間飾三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16.8、最大腹徑33、殘高16厘米(圖一四,7)。J14∶42,夾砂紅陶。尖圓唇,斂口 ,平折沿,沿上有四道凹弦紋,斜直頸,圓肩,弧形鼓腹,下腹部內收,底部殘。頸、肩、腹部滿飾右斜向粗繩紋,頸部繩紋被抹平,肩、腹部飾三道抹平弦紋。復原口徑23.8、最大腹徑38.8 、殘高24厘米(圖一四,9)。板瓦 1 件(J14∶35)。泥質灰陶。瓦身弧形,表面滿飾平行的左斜向粗繩紋。殘長9、殘寬17.8、厚1 ~ 1.5厘米(圖一四,10)。J1第4層出土多塊銅煉渣,顏色、大小、形狀不一(封三,3)。J1第5層出土器物和標本。雙耳罐 1 件(J15∶1),泥質灰陶??诓繗?,高束頸,溜肩,卵形腹,以下內收至底,凹圜底,上腹部兩側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頸部繩紋被抹平,肩部以下滿飾繩紋,紋飾被磨平,腹部飾三道凹弦紋將繩紋間斷。最大腹徑16、底徑7.5、殘高20.5厘米(圖一四,8)。甗 1 件(J15∶2),夾砂紅陶,輪制。斜方唇加厚,侈口,仰折沿,矮束頸,溜肩,弧形鼓腹,下腹部急收,以下殘。肩部以下滿飾粗繩紋,肩部繩紋被抹平,下腹部飾豎向和交錯繩紋,肩、腹部各飾一道抹平弦紋??趶铰源笥诟箯?,口徑38、最大腹徑37.5、殘高17厘米(圖一四,5)。四、結語蘇家壟遺址雖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發現的遺跡仍然較多,包括灰坑、灰溝、水井、陶窯、房屋、煉銅爐等,開口層位清晰,相互間很少有打破關系。出土遺物十分豐富,包括石器、銅器、陶器和冶煉遺物等等。1. 陶器特征分析遺址內出土的陶器和陶片極為豐富,陶質陶色以夾砂褐陶、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居多,少量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和夾砂橙黃陶。紋飾以粗繩紋、間斷繩紋、交錯繩紋、凹弦紋、平弦紋為主,少量附加堆紋、暗紋、戳印紋和網格紋等。器形包括鬲、豆、罐、盆、盂、簋、甑、甗、甕、缸、鼎、杯等。另有較多陶拍、紡輪等陶質生產工具和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鬲作為主要的炊煮器,出土數量很多,但是能修復完整的較少,以夾砂紅陶、夾砂褐陶為主。根據口部、襠部和足的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兩型:A型,罐形鬲,出土數量較少。以H39∶20鬲為代表,器形與J14∶6罐基本相同,為窄平折沿,矮束頸,圓肩,弧形鼓腹,淺空足,矮弧形襠,淺足窩;B型,大口卷沿鬲。出土數量最多,絕大多數特征十分接近:大口、厚唇、卷沿外翻,矮束頸或無頸,最大腹徑靠上腹部,口徑大于或接近最大腹徑,截錐狀足,頸、腹、襠部和足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多被抹平,肩、上腹部飾一周或多周抹平弦紋。除J14∶43鬲有雙耳外,其余陶鬲均無耳。有的鬲器表有黑色煙炱,足窩內還有碳化的炊煮食物殘留物。絕大部分鬲無法復原完整,但較完整的幾件鬲,根據襠部特征大致可分為癟襠和弧襠:癟襠鬲以TS046W0313∶4、5、6為代表,襠部內癟程度較明顯;弧襠鬲以J14∶3和J14∶4為代表,襠部基本無明顯分界。豆是本次發掘出土數量最多,也是修復完整最多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絕大多數為素面,少量豆盤內裝飾有輻射線或圓弧形暗紋。J1第4層出土的A 、B 、C 型共23件豆基本囊括了本次發掘出土陶豆的全部類型和特點,除了這23件之外,A型豆還包括J13∶12,B型豆還有TS046W0313∶3; H39∶10; G1∶4、G1∶5、G1∶6、G1∶7、G1∶8、G1∶9; J12∶2; J13∶5、J13∶7、J13∶9、J13∶10,部分豆盤內飾有放射狀或圓弧形暗紋。C型豆如TS046W0313∶2; J12∶3、J12∶4、J12∶5; J13∶11、J13∶13。罐也是出土數量較多的器形,僅次于鬲和豆,修復完整的也較多。以雙耳罐數量最多,其次是少量的無耳罐和卵形罐,型式較為繁雜。雙耳罐陶質陶色以夾細砂灰陶、泥質灰陶為主,少量夾細砂紅陶。除了J14∶8、J15∶1兩件雙耳罐口徑大于最大腹徑外,其余口徑均小于最大腹徑。雙耳罐總體特征為:高束頸,弧形鼓腹,平底略內凹或凹圜底;腹部或肩腹部對稱附有一對環狀耳;頸部以下至底部滿飾粗繩紋,頸部繩紋大多被抹平,腹部飾一至三周抹平弦紋將繩紋間斷。此外,器形的演變規律也比較明顯:體形由瘦高變矮胖;無肩或頸肩無分界、無折沿變為溜肩或圓肩、頸肩分界明顯,窄平折沿;深腹、弧形腹微鼓演變為淺腹、圓鼓腹;雙耳的位置由中腹部最大腹徑處逐漸上移至肩部或肩腹連接處。可能由于使用較為頻繁,許多雙耳罐上腹部的繩紋已經被磨平。盆依據頸、腹部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兩型:A型,高束頸折腹盆,以TS046W0313∶9、H39∶7盆為代表,特點為卷沿、無肩、深腹、素面;B型,矮束頸弧腹盆,如G1∶18、G1∶19、G1∶20,特點為窄平折沿,溜肩,鼓腹,肩部飾多道凹弦紋,最大腹徑靠上腹部,下腹部飾交錯繩紋。而H39∶9盂高束頸、無肩、淺弧形腹微鼓,下腹部和底部飾交錯繩紋的特點則恰好介于這兩型之間。甑修復完整的僅3件,H39∶11和H39∶12兩件甑形制相同,特征與B型盆十分接近,肩、腹和底部紋飾雷同,應當是在盆底部挖出圓形或橢圓形氣孔作為甑來使用的。H39∶13甑厚唇、卷沿、上腹部抹一道平弦紋將繩紋間斷的風格則與B型鬲十分相似。甕數量較少,無修復完整器,特征較為接近:斂口、折沿、圓肩或廣肩、圓鼓腹,沿上有多道凹弦紋,肩腹部飾多道抹平弦紋將繩紋間斷。J14∶7缸體形高大,肩、腹部紋樣裝飾手法與甕基本一致。簋數量較少,多為子母口,方唇內斜,弧形腹,階梯形喇叭狀圈足座,座上有凸棱,口下飾多道凹弦紋,TS046W0313∶10簋弦紋之間還飾有暗紋。甗上部分與B型大口厚唇卷沿鬲特征相近,大多數甗僅見甗腰。鼎、杯等出土數量相對較少,且能夠修復完整的也不多,其形制特點此處不再贅述。2. 遺址的年代和性質蘇家壟遺址出土陶器器類豐富,組合是東周遺址常見的組合,為鬲、豆、罐、盆、盂、甑、甕、簋、甗、缸等。大口卷沿癟襠鬲與襄陽真武山遺址[3]A型鬲整體風格接近,與隨州廟臺子遺址[4]AI式鬲H1∶4、AII式H2∶1、A III式鬲T32 ∶23和B型鬲T12∶19在器形和紋飾等特征上高度一致,尤其是部分陶鬲上腹部壓印一周指窩紋與真武山A IV式鬲H422∶12、A VI式鬲H275∶28和廟臺子AI式鬲H1∶4手法相同。A型盆與廟臺子I式尊H1∶8、T22∶27十分接近,但前者折腹和頸腹分界更為明顯。表明蘇家壟遺址鬲繼承了廟臺子遺址代表的曾國早期周文化體系傳統,文化面貌一脈相承。B、C型豆在東周文化層和遺跡中大量共存,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于真武山遺址、宜城郭家崗遺址[5]H56和隨縣獅子灣遺址[6]H22中。蘇家壟B型豆J13∶5、J13∶9、J14∶16與獅子灣H221∶4、H221∶40、H221 ∶44形制接近,豆盤內皆飾同樣的放射狀暗紋,但是后者豆柄趨于細直,而前者為束柄。真武山C III式豆H441 ∶11、郭家崗B II式豆T2H56下∶1、B III式豆T16H153上∶17、王家臺遺址[7]BI式豆H11∶140、H11∶141豆盤內也飾放射狀暗紋,形制和紋飾與蘇家壟B型豆基本相同。A型盆與棗陽周臺遺址[8]A型III式盆H13∶2相近,但后者已演變為弧形腹,且腹部更淺,下腹部還飾有繩紋,年代應更晚。雙耳罐與周臺遺址春秋中期Da型I式雙耳罐J3∶12、J4∶4和王家臺遺址A I式雙耳罐H11∶1特征相近。此外,廣水巷子口遺址[9] 春秋中期前后的Aa型I式鬲、Ab型I式雙耳罐、I式甗分別與蘇家壟的大口癟襠鬲、雙耳罐、甗特征十分接近。根據地層關系和開口層位分析,遺跡相對年代由早到晚排序依次為:H39、第3層文化層、J1、G1 。但總體來講,東周文化層和灰坑、灰溝、水井等遺跡內出土陶器組合和特征都十分接近,均未發生大的變化。B型鬲、雙耳罐、甕、甗、缸等多為方唇或斜方唇,紋飾裝飾風格高度一致,以粗繩紋為主,頸部繩紋多被抹平,肩腹部滿飾繩紋,中間抹一道或數道平弦紋將繩紋間斷,時代較早的H39出土的甑與較晚的G1出土的B型盆風格十分接近。這些特征充分表明,這一時期遺址內生活的人群相對固定,遺物的年代也相對集中。結合出土陶器的特征來看,蘇家壟遺址的主要年代為春秋中期或前后,部分遺跡遺物的年代可能早至春秋早期和晚至春秋中期以后。遺址主體年代可與蘇家壟墓地年代相重合,但其延續的時間較墓地要長。蘇家壟遺址與棗陽周臺、隨縣獅子灣、隨州王家臺、廣水巷子口等曾國同時期遺址具有高度一致的文化面貌,同時遺址出土的煉銅爐、大面積銅煉渣、銅礦石、鼓風管、銅錠等遺存,表明這是一處曾國春秋中期前后的大型居住和礦冶遺址。2018年度的考古發掘,再次獲得了一批重要的關于曾國春秋時期生產生活,特別是銅礦冶煉的重要遺存,為研究曾國青銅器生產,周王朝經營南方、“金道錫行”銅礦資源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蘇家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展示、利用與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附記: 本次發掘領隊熊北生,參加發掘和整理的人員有: 熊北生、瞿磊、張吉、杜楊、吳冬明、趙營業、邵平、秦豪、王劍、楊淼、張濤、肖媛等。土樣浮選和植物考古分析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郭林、 程慕言、聶琪琪完成。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 棗陽郭家廟墓地發掘報告 (2014~2016)”(項目編號:18AKG005)、考古中國——國家文物局重大 研究項目之“ 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 階段性成果。執筆 : 瞿磊 張吉 吳冬明 張濤 熊北生 方勤 王劍 楊淼 周偉?攝影: 楊力 瞿磊修復 : 熊北生 龔運枝 邵平 熊容 秦豪繪圖 : 陳秋紅 楊淼 邵平
注釋:[1] 方勤、胡長春等:《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考古收 獲》,《江漢考古》2017年第6期。[2] 方勤:《曾國歷史與文化——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61頁。[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樊真武山周代遺址》,《考古學集刊》第9集,科學出版社,1995年。[4] 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襄樊市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西花園與廟臺子》,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5] 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宜城市博物館:《湖北宜城郭家崗遺址發掘》,《考古學報》1997年第4期。[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隨縣考古隊:《湖北隨縣獅子灣遺址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8年第4期。[7] 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市王家臺遺址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1年第3期。[8]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棗陽市文物考古隊:《棗陽周臺遺址發掘報告》,《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輯),科學出版社,2007年。[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水市博物館:《湖北廣水巷子口遺址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來源:《江漢考古》2019年第六期、總第165期


請點擊下方

關注新京山??????
....................................

推廣合作?|?網友爆料?|?商務聯系

廣告電話:17771568077


?點擊閱讀文,免費發布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熱點推薦 熱門招標 熱門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台县| 香河县| 舟曲县| 舞钢市| 班戈县| 洪洞县| 句容市| 阆中市| 沛县| 新郑市| 宜兰县| 色达县| 临城县| 上栗县| 旬阳县| 循化| 奉贤区| 阳原县| 唐山市| 伊川县| 五河县| 芒康县| 新泰市| 潼南县| 乌拉特前旗| 永泰县| 开化县| 高雄市| 镇巴县| 沂南县| 乐都县| 年辖:市辖区| 辽阳县| 桐庐县| 东乡县| 出国| 神木县| 遂宁市| 桐乡市| 黄石市|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