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點擊上方?“ArtAlpha藝術阿爾法”,進入公眾號,關注我們并加星標★,及時獲得專業獨到的藝術行業資訊和深度報道。
ArtAlpha
Interview
自1995年秋拍中貿圣佳成功舉辦中國首場現當代藝術拍賣以來,至今已三十年。
作為當代藝術市場的開創者與見證者,中貿圣佳陪伴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從藏家群體的覺醒到市場結構的重塑,從藝術媒介的更新到藏品門類的不斷拓展。憑借深厚的行業積淀與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中貿圣佳始終站在行業前沿,持續探索中國當代藝術在拍賣領域的價值表達。
2021年,中貿圣佳舉辦首場影像藝術專場,延續了中國拍賣市場在該領域的空白。而此個版塊在過去幾年更是突飛猛進,首拍法國外交官、圓明園獸首收藏者謝滿祿拍攝的19世紀照片(1419張)經過激烈競價以494.5萬元成交,刷新了國內拍賣最貴照片紀錄。2023年春拍“亞洲重要私人收藏——香港沙龍攝影專場”中,攝影大師何藩的作品《掃》以115萬元成交,刷新國內影像藝術單張作品的拍賣紀錄,全場更是以“白手套”成交,吸引了整個藝術市場的關注。
適逢三十周年,中貿這個備受關注的「又見——影像藝術專場」共帶來八大專題200余件藏品。受藏家追捧、來源明確的民國藝術攝影作品再次上新。適逢中國最早攝影團體“光社”成立100周年,首次推出「“光社”與北京中山公園」專題,從影像收藏視角溯源中國本土的攝影藝術發展,回望百年前中國攝影之晨光。
「靜山·大千·嶺梅」專題通過影像見證了呈現郎靜山、張大千、高嶺梅之間高山流水般的情誼與佳話,以及劉旭滄與豐子愷、華國璋與劉海粟、張印泉與王文魁等文人間跨越媒介、超越時間的聯合創作作品,為我們考察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提供了新鮮的切入視角。
亦不乏首次亮相影像收藏市場的珍品:《飛鷹》特制張印泉自制藝術攝影影集(23張)、同興照相館攝制閩江風云:晚清福州原版影集冊(107張)、正太鐵路工程師菲利克斯·吉爾森舊藏 正太鐵路建設照片(329張)、建筑家董大酉舊藏“大上海計劃”重要文獻影像、上海天主教發展重要照片及文獻等。
在拍賣之前,我們專訪了中貿圣佳現當代及影像藝術部總經理牛婕女士,請她來為我們解讀影像藝術市場現狀以及春拍的精彩作品!
牛 婕(NIU JIE)
中貿圣佳現當代及影像藝術部總經理
ArtAlpha:中貿的影像版塊一直是熱門版塊,本次30周年春拍有什么新的布局思路?
牛婕:中貿圣佳自1995年成立已經走過了30載春秋,這期間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貿圣佳親歷了拍場名單的更迭、藏家群體的演變。2021年春拍,引入了影像藝術板塊,一直得到良好的市場反饋,刷新了國內最貴影像和最貴單張照片的成交記錄。
去年將現當代與影像藝術合并大部門之后,秋拍影像暫停了一場。在30周年之際重新啟動,本次優選八大專題200余件藏品。從整體的布局來說,還是延續了立足藝術攝影,兼顧研究并挖掘重要攝影史文獻的思路,為大家考察中國攝影史發展提供新鮮和精準的切入視角。
中貿圣佳2025春拍“又見”影像藝術專場預展現場
ArtAlpha:能否詳述專場策劃的學術脈絡?如何在拍品選擇中兼顧藝術價值與市場稀缺性?
牛婕:“展覽+拍賣”的模式一直都是影像藝術板塊堅持和推廣的,比如本次首推的“光社與北京中山公園”專題。在中國最早藝術攝影團體“光社”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回到了“光社”曾經舉辦過7次展覽的北京中山公園,這里既是中國最早的照相館之一北京同生照相館的所在地,也是民國時期許多文人和社團匯集之地。展覽強調了作品發生的在地性,同步的拍賣專題中也增加了與北京中山公園場域密切相關的珍貴歷史影像,以全面的視角溯源“光社”的發展,回望百年前中國攝影之晨光。
2026年泰特美術館(Tate)即將推出全球畫意攝影主義 (Global Pictorialism) 展覽“光與魔法(light-and-magic)”,“光社”作品也將參與其中。
由中貿圣佳聯合呈現的展覽“晨光:光社與北京中山公園”
2025年5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園南七間房舉辦
ArtAlpha:本場拍賣哪些重點專題值得關注?
牛婕:除前面提到的“光社”專題外,本次還有一個全新的專題「靜山·大千·嶺梅」。專題通過影像見證了郎靜山、張大千、高嶺梅之間高山流水般的情誼與佳話。在郎靜山的創作中,摯友張大千經常作為元素出現在他的畫面中,或策杖觀云、或危坐樹下,創作了《云深不知處》《松蔭高士》《閑云》等作品。藝術經紀人高嶺梅1930年代與張大千訂交,1944年開始交往密切,是張大千作品最權威、最重要的收藏者之一,后成為張大千書畫的獨家代理。二人事業、生活的密切往來,持續半個世紀之久。
此外,聯合創作也是文人畫中高頻出現的形式。專題中劉旭滄與豐子愷、華國璋與劉海粟、張印泉與王文魁等文人間跨越媒介、超越時間的聯合創作作品也將一一呈現。
lot 6099
華國璋攝 劉海粟題?
劉海粟題贈華國璋攝畫集(30張)
1978年
攝畫工藝 簽名 印章
?。?4.5×36cm;大:48×34cm
出版:
1.《黃山攝畫》,華國璋,中國旅游出版社,1984年;
2.《南方周報》,第159期,1987年;
3.《黃海奇觀》,華國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 年。
鈐?。簞⒑K谟?/span>
題識:華國璋攝畫集 戊午九秋 劉海粟署年方八三
估價:RMB 120,000-150,000
ArtAlpha:專場包含多件晚期至民國時期重要歷史文獻,如建筑家董大酉舊藏“大上海計劃”,拍賣行如何發掘,征集以判斷這類影像的真實性與來源可靠性?
牛婕:專場征集歷史文獻性藏品的來源主要是民間收藏或海外回流,無論藏品來源何處,對于影像本身真實性的考證都是尤為重要的。如“大上海計劃”這樣的藏品,核驗照片的物理特征(比如質地和沖洗工藝)是第一步,追溯原始憑證(如往來信函、收藏記錄等)和檢索參考相關歷史文獻資料都必不可少,從而對作品所描繪出的時代圖景形成流暢、完整的敘事邏輯。另一方面,影像內容的唯一性和藝術價值也是我們考證和判斷藏品價格的重要指標。
“大上海計劃”是1929年國民政府為將上海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實現民族復興而提出的城市建設計劃。這項計劃于1929年底萌芽,1930年開始實施,后毀于1937年淞滬會戰。這組董大酉珍藏的建筑史詩檔案,以五冊相冊、1503張原版照片、712張底片及22封書信手稿為經緯,完整鉤沉“大上海計劃”這一中國近代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最宏偉的都市藍圖的誕生與隕落,更以建筑師之眼凝視1930年代中國建筑現代性探索的壯闊圖景。
<左右滑動查看全部>
lot 6131
建筑家董大酉舊藏“大上海計劃”重要文獻影像(照片1503張,底片712張,信件22封,手稿5份)
1899-1982年
銀鹽紙基 底片
?。?.5×1cm;大:23.5×29cm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ArtAlpha:郎靜山與張大千的合作影像(Lot 6092)以913張照片呈現藝術巨匠的交游網絡。這類作品的收藏價值是否已超越單純的藝術品范疇?拍賣行如何看待其文獻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平衡?
牛婕:本次專場的封面作品是張大千之女張心瑞舊藏的張大千影像珍檔。包括兩個核心部分:一為郎靜山在1960年代在張大千巴西八德園鐘拍攝的五張大幅集錦攝影作品,兼有郎靜山的“集錦技法”和張大千的隱逸風骨,極具藝術價值;二為九百多幀的張大千生活影像,時間跨度長,具體呈現了六十至八十年代張大千的藝術人生,具有很強的文獻價值。這些珍貴畫面中,我們既能看到郎靜山的藝術實驗,也能看到張心瑞的文獻視角,以及張大千的藝術生命。因而,這件藏品的收藏價值確實已超越單純的藝術品范疇,成為兼具藝術、歷史文獻與文化價值的復合型藏品,具有多維的敘事能力。
影像藝術的收藏如今不再只是單一的審美體驗,在藏品背后蘊含的多維度的價值同樣重要。好的作品來源、藝術性、歷史文化價值和品相,都是作品本身的背書。
當然,如何將其以創新的切入視角為藏品賦能,是拍賣行專家需要完成的工作:將這些影像檔案置于更廣闊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中,通過發掘和構建多重敘事,實現影像藝術研究和商業價值的平衡。
lot 6092
郎靜山
張大千藝術攝影五幅及生活照片十二冊(913張)
(更多圖片詳情點擊圖片上方小程序直達)
1930-1980年代
銀鹽紙基 簽名
?。?×3.5cm;大:30×37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ArtAlpha:專場收錄了西德尼·甘博,雷尼諾恩(C.E. LeMunyon)等外籍攝影師的創作。這類作品如何反映民國時期中西攝影美學的交融?其市場熱度是否與本土攝影師存在差異?
牛婕:自1839年攝影術發明,通商口岸開辟以來,就有許多外籍傳教士、攝影師來華。在客觀上他們引入了西方的攝影器材、技術和攝影經驗,使攝影這個舶來品為中國人使用和推廣。本次春拍的外籍攝影家,以獨特的“他者”視角,游歷中國,記錄下了所見所聞。他們的技術、攝影理念和對中國社會的深度觀察,也在后來與中國本土攝影家的審美互相影響、結合,對中國攝影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中外攝影藝術家在市場上的定位具有一定差異化。雖在內容、視角和創作方法上各有分野,但共同構建起了中國攝影史的中西方書寫,架起了中國與世界攝影的文化橋梁。
ArtAlpha:影像藝術相較書畫更易入門,但高價拍品仍集中于資深藏家。本次專場的估價范圍從無底價至百萬級跨度極大,是否觀察到年輕或新晉藏家的興趣點?如何引導他們理解影像的收藏邏輯?
牛婕:影像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收藏門類,隨著藏家群體逐漸的年輕化,有越來越多的‘藏二代’涌現,新生代收藏力量為這一門類帶來活力。相較其他的藝術品門類,攝影作品具有更強的“可讀性”,對于初入藝術品收藏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無論從價位還是內容上。
無底價的作品是為了給對影像有興趣的藏家更多收藏的機會和選擇。當然,估價的門檻只是一個方面,藏家對于攝影作品價值的認知除了其藝術價值,還有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都會作為收藏時考量的因素。我們通過對藏品的技術的拆解,和對其藝術、歷史價值的構建,以及提供不同門檻的藏品選擇,是希望能維系資深藏家的同時,也有效地推動新藏家入場。
ArtAlpha:中國影像藝術市場仍處于價值洼地,拍賣行在推動其國際化(如參與國際攝影博覽會)與本土化(如梳理“光社”等團體歷史)方面有何長期計劃?如何構建影像收藏的學術與商業生態系統?(可以列舉近期案例)
牛婕:每場拍賣我們都會有一些新的專題推出,這些可能和時事節點有關,也可能和大家關注度較高的類型或話題有關。其實關于我們是先敲定專題還是先征集藏品,這就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似乎是個悖論。從籌備專題到參加博覽會,都是希望影像的價值能被更多的人看到,繼而推動影像收藏市場的發展,當然也包括拍賣最終成交價的體現。
學術和商業從來都不是割裂的。去年中貿圣佳成立了香港空間,舉辦了首場圣佳香港藝拍賣。
今年3月,香港巴塞爾期間,我們也籌劃了符合香港在地性的“香港敘事”展覽,呈現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沙龍藝術攝影原作。通過香港的在地性,增加了香港本土和內地的業務互動性,也讓我們通過香港這個窗口與國際藝術品收藏市場產生了對話與聯結。
今年三月,圣佳香港空間舉辦的“香港敘事”展覽
ArtAlpha:您成功推高了這個版塊的關注度,您認為影像版塊如何與其他拍賣版塊有效互動,增加其關注度?
牛婕:攝影與繪畫作為兩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共同見證了現代性的興起與演變。影像藝術版塊中“民國藝術攝影”這一部分與現當代藝術中“20世紀繪畫”作品處于同一歷史時期。所以在作品的征集與研究上,我們是同步進行的。對20世紀藝術進程中媒介現代性的觀照,既是對時代的觀照,也是對人的觀照。我想這也是公司將影像藝術部門和現當代藝術部門合并的用意,因為這兩大版塊不僅在作品內容上有交叉,在藏家群體上也有很大的重合。
例如藝術家劉海粟的油畫作品和攝影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有著很高的價格落差,人們鮮少了解到他在繪畫之余對于攝影藝術也有著深入而先鋒的研究,攝影與繪畫版塊的互動,補白了藏家對收藏劉海粟作品的全面認知。
lot 6352
劉海粟
杭州靈隱寺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手工上色 印章
28.5×20.5cm
起拍價:RMB 20,000
ArtAlpha:這兩年影像版塊的市場動向如何,有什么新的方向?
牛婕:剛剛結束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在中國也已經走過了十年。這十年間,通過一二級市場的共同努力,打開了影像藝術市場的新局面,推動了中國藏家對于影像藝術的持續認知。
我們堅信,通過國內一二級市場堅持不懈地推廣和運作,中國攝影也能廣泛參與到全球重要美術館的展覽和收藏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定義自我。期待中國攝影在世界更多的回響!
延伸閱讀:2025首屆上海國際當代影像節成功舉辦!在「用影像發聲的時代」,見證藝術與城市的深度共振
“光社”與北京中山公園專題
ArtAlpha Interview
/?01
1923年底,中國第一個由知識分子發起的藝術攝影團體“光社”在北京成立,標志著中國攝影藝術從實用傳播向自主審美的轉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作為非職業攝影同好者的集體,“光社”以“交換智識、研究藝術”為宗旨,致力于打破攝影僅作為新聞紀實或家庭紀念的功能定位,主張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應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思想表達。
在其短暫但極具先鋒意義的活動歷程中,“光社”共舉辦了至少七次公開影展,均選擇北京中山公園作為展示空間。這一選擇并非偶然——中山公園作為民國初期北京最早對公眾開放的城市公園之一,不僅象征著社會空間從皇家私域向現代公共性結構的演進,也成為新式文化與審美理念向城市大眾滲透的核心舞臺??梢哉f,“光社”與中山公園之間的聯結,實則映射出20世紀20、30年代社會變革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間的民主化進程與文化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同步擴展。
適逢“光社”成立100周年,中貿圣佳特別策劃“光社與北京中山公園”專題,從攝影收藏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中國本土攝影藝術啟蒙時期的重要篇章。專題不僅重現“光社”在影像美學上的先鋒實驗,也回望那一代知識分子如何借助攝影參與社會生活、公共空間建構與現代審美話語的形成。這不僅是對中國攝影史的致敬,更是一次回望百年前“攝影之晨光”的文化考古。
lot 6001
劉半農
孤坊夕照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印章
25×19.5cm.
鈐?。簞蛿z影(背面)
估價:RMB 15,000-20,000
《孤坊夕照》是民國著名作家、語言學家與攝影家劉半農在北京中山公園創作的重要藝術攝影作品,亦是中國攝影藝術早期探索中的代表性圖像之一。劉半農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也是中國最早倡導攝影作為藝術創作方式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是1923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業余攝影藝術團體“光社”的核心成員。
光社自成立起所舉辦的七次社員影展,均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中山公園因此成為中國早期攝影藝術發展的關鍵現場。
《孤坊夕照》采用逆光拍攝,運用昏暗影調營造出深沉的意境。畫面中,近處的中山公園欞星門結構嚴整,剪影感強烈,與遠方被晚霞和云影渲染的落日形成深刻對比。整個構圖簡潔而精準,既保留了建筑的莊嚴,又注入了詩意的情感節奏,展現出劉半農深厚的文學修養與敏銳的視覺素養。
這件作品不僅是劉半農攝影美學實踐的重要見證,也承載著“光社”精神與20世紀中國攝影藝術啟蒙時期的文化理想,是連接歷史、影像與現代公共空間的一份珍貴文化圖像。
lot 6004
陳萬里
山高路遠
1928年
銀鹽紙基 印章
21×29.5cm.
出版:
《圖畫時報》,第488期,1928年;
民國《中國攝影》,第2期,1946年。
鈐印:萬里(左下)
估價:RMB 15,000-20,000
《山高路回》是民國時期藝術攝影先驅陳萬里在雁蕩山拍攝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充分體現了他在攝影語言中融入中國傳統山水畫精神的美學追求。
陳萬里不僅是著名古建筑學者和博物館人,更是中國攝影史上率先主張“攝影亦可入畫”的藝術先導者。他強調“光與影”如同繪畫中的“筆與墨”,不僅是技術手段,更是構圖與抒情的語言。
此作取景自雁蕩山靈峰景區,遠望八斗洞、雙筍峰、天冠峰與起云諸峰,地貌奇絕,云霧繚繞。陳萬里巧妙利用光影營造空間層次,將群山隱現、路徑蜿蜒的景致呈現得如詩如畫。在他的鏡頭中,山不再是被動的對象,而成為具有情感溫度與東方意境的“主角”。
通過對傳統山水畫“可游、可居、可觀”三重境界的攝影化轉譯,陳萬里將影像創作從純粹紀實提升為一種文化自覺的再現:他用鏡頭“造境”,不再滿足于對自然的記錄,而是借攝影重構文人審美傳統。他所倡導的“將鏡畫意”,不僅讓攝影脫離機械復制的本能,更奠定了中國藝術攝影發展早期中“審美型攝影”的基石。
lot 6008
曹汝霖、章宗祥、陸征祥、朱啟鈐在北京中山公園(5張)
1916年
銀鹽紙基
?。?4.5×20.5cm.;大:28×20cm.
來源:章宗祥家族舊藏
估價:RMB 45,000-60,000
本組影像拍攝于1916年元月,記錄了當時五位中國政壇重量級人物——曹汝霖(時任外交部次長)、陸征祥(時任外交總長、前國務總理)、章宗祥(時任司法總長)、朱啟鈐(時任內務總長、前內閣國務總理)以及周自齊(時任農商總長、前財政總長)——在北京中山公園繪影樓與來今雨軒等地的合影瞬間。這五幅照片,不僅是對彼時政要形象的直接記錄,更是民國初年政局格局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政治史與影像史研究價值。
更為重要的是,這批合影的拍攝地北京中山公園,正是朱啟鈐任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期間主持改建的重要成果。中山公園前身為明清兩代皇家社稷壇,1914年在朱啟鈐主導下首次向社會公眾開放,成為北京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公共園林。這一變革象征著傳統皇權空間的公共化轉型,是近代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
民國藝術攝影專題
ArtAlpha Interview
/?02
lot 6020
蔣炳南?
瀑布之美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印章
27.5×22cm
出版:
《中華日報新年特刊》,1934年;
《禮拜六》,第62期,1947年。
鈐印:蔣炳南攝(背面)
估價:RMB 20,000-30,000
這幅《瀑布之美》由民國著名攝影藝術家蔣炳南拍攝,是其山水攝影創作中的典范之作。蔣炳南作為中國早期攝影藝術的重要探索者,以其對自然風景的敏銳感知和對攝影技術的精妙掌握,奠定了其在中國影像史上的獨特地位。
作品采用慢門長曝光技術,將廬山烏龍譚瀑布飛濺而下的水流拍攝得如綢似練,水勢奔騰卻不失柔和,仿佛為山間注入了一道輕盈流動的“白色絲帶”。與之相對,瀑布兩側裸露的巨石嶙峋,紋理粗糲、形態雄奇,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也賦予畫面以厚重的山岳氣勢。
蔣炳南并未止步于風景的再現,而是借助攝影這一現代媒介,喚起觀者對于傳統山水畫“氣韻生動”理念的視覺共鳴。他通過影像語言將“動”與“靜”、“剛”與“柔”、“實”與“虛”精準調度,不僅凝結了大自然的壯麗瞬間,也構建出富有東方意境的審美空間。
lot 6028
胡伯翔?
竹海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手工上色 簽名
50.5×34.5cm
簽名:胡伯翔攝(右下)
估價:RMB 40,000-60,000
這幅竹海題材攝影作品由民國著名畫家、攝影家與實業家胡伯翔拍攝,是其將中國傳統審美意趣與現代攝影技法融合的典范之作。胡伯翔在繪畫、攝影與實業之間自由穿行,其影像創作不僅承載個人藝術修養,也映射出民國時期文人追求“寫真即寫意”的藝術理想。
畫面以挺拔的翠竹為主體,縱深感極強,近景層層竹葉疏密有致,風姿搖曳,遠處水面上隱約可見小船點點,與竹林遙相呼應,形成動靜互生、虛實交織的構圖格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攝影師巧妙利用空間留白,讓影像獲得了傳統國畫中“計白當黑”的空靈氣韻,使觀者仿佛置身于一處清遠幽靜的江南畫卷之中。
更具藝術價值的是,這幅作品為手工上色,色彩細膩而通透,翠綠、墨灰、水藍等色調過渡自然,體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手工著色不僅賦予黑白攝影以更豐富的視覺層次,也將畫面中的詩意表達提升至更具溫度的藝術境界。
lot 6037
邵洵美
雙貓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印章
20.5×29.5cm
鈐?。轰溃ㄗ笾校?/span>
估價:RMB 20,000-30,000
這幅貓題材攝影作品由民國時期著名詩人、出版家與翻譯家邵洵美拍攝,是他將文學感知轉化為攝影語言的重要嘗試之一。邵洵美不僅活躍于新月派詩壇,亦以其跨文化的藝術視野與審美修養,在攝影領域留下了獨特印記。
畫面捕捉了兩只貓靜臥毯上的瞬間:它們一黑一白,相互依偎,姿態柔和,神情安詳。攝影師并未刻意營造場景,而是以極具耐心與敏感度的觀察力,捕捉到這份日常中難得的靜謐與和諧。
作品整體調性溫潤,構圖簡練而克制,無多余修飾,卻傳達出濃厚的情感與空間氛圍。毯面的肌理、貓的毛發、柔和的光線,共同構成一幅寧靜安逸、富有親密感的“居室靜物”。
lot 6044
張印泉
《飛鷹》特制張印泉自制藝術攝影相冊集(23張)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簽名?
?。?0×7.5cm.;大:19×13.5cm.
出版:雪地驚鵝:《飛鷹》,第4期,1936年。
封面:張印泉先生惠存 飛鷹雜志謹贈 卄五年
鈐印:張印泉攝、張印泉印
題識:此冊照片篇幅雖博,但皆華而不精,以往零星寄遞,均承L.C.女士珍惜藏留,今并集裝成冊,雜亂篇幅,驟睹蔚然之觀,茲于卷首,累贅數語,以志L.C.女士惜藏之感。一九三七十月Y.C.記
簽名:迎松;依光(入選一九三六瑞士沙龍)、花香鳥語、雛雞依光 Y.C.攝、鳥語花香 Y.C.攝;雪地驚鵝(入選一九三四法國沙龍)、雪地驚鵝 Y.C.攝;夕照、一葉知秋、江干夕照 Y.C.攝、一葉知秋;舊苑花朝、崔巍、舊苑花朝 Y.C.攝;黃花萎地、艷卉秋蟲、黃花萎地 Y.C.、秋花草蟲 Y.C.攝;放牛郎、秋水、秋水 Y.C.;豐年的笑臉、柳暗花明、豐年的笑臉 Y.C.攝;一群弱小、虎、一群弱小 張印泉攝;祈禱 祈禱著和平默祝著福利、祈禱 Y.C.攝;古木春藤、寒塘積雪、古木春藤Y.C.攝;華山一角、屋角繁花、華山風景 Y.C.攝、屋角繁花 Y.C.攝;云鬟霧鬢(廬山五老峰)、望盡天涯、云山縹緲(廬山五老峰·卄六重九攝)Y.C.攝、望盡天涯 張印泉攝
估價:RMB 350,000-500,000
此冊為1937年由中國新寫實主義攝影奠基人張印泉親手制作的藝術攝影相冊,是其創作生涯巔峰期的重要藝術文獻,亦可視為民國攝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全冊由張氏親自編選、排布與題注,每一幅作品的編排順序、文字指向與圖像敘事皆蘊含深意,既是個人藝術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構成一部極為私密而完整的視覺創作手札。
更具意義的是,這本相冊原為張印泉特為其妻所制,由其妻子在多方搜集作品后交由張氏親自編冊,作為二人深厚情感的紀念。封面燙金裝幀,銘刻《飛鷹》攝影期刊贈言,象征當時攝影界對張印泉藝術成就的高度致敬。這一時期,《飛鷹》被譽為中國最具專業水準的攝影期刊,專為本冊特制封殼,足見其地位之重。
冊中作品薈萃了張印泉的經典代表作,包括曾入選瑞士沙龍展的《依光》、獲法國沙龍青睞的《雪地驚鵝》等。張印泉將西方寫實主義技法與東方詩性美學融為一體,鏡頭下既有城市勞動者的筋骨張力,也有山河霧靄中光影流動的層疊之美,形成一種“以實為骨、以韻為魂”的獨特攝影語言。他的作品不僅記錄現實,更重構出一種深層的時代呼吸與精神質感。
此冊最為稀貴者,正在于它兼具“藝術孤本”與“情感文獻”雙重身份。相冊不僅凝固了1930年代中國攝影藝術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了張印泉夫婦間深摯的感情與共同的藝術信仰。其來源清晰、傳承有序,具備無可替代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文獻意義,是中國現代攝影史中不可多得的視覺檔案。
名人影像專題
ArtAlpha Interview
/?03
lot 6069
福開森、溥儒、錢桐等北平古物陳列所合影
1930年代
銀鹽紙基
23.5×27.5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本幅珍貴合影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畫面中可辨人物包括左一的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左五的國畫大師溥儒,右四為時任古物陳列所主任委員的錢桐,右三為民國著名政治家、古建學家朱啟鈐,右二為古物陳列所第四任所長周肇祥。其余諸位亦皆為當時北平藝術與文博界重要人物。照片原底洗印,影像清晰、品相良好,凝固了1930年代北平學術與藝術機構發展的高光時刻。
追溯背景,1914年在朱啟鈐擔任民國內務總長期間,創設了中國第一座由國家主辦的博物館——“古物陳列所”,館址設于紫禁城武英殿。該機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博物館制度的起點,也是國家層面對古代文物系統保存與研究的開端。
1935年,美國著名漢學家、教育家福開森(J. C. Ferguson)將其在中國搜集的千余件珍貴古代文物捐贈予其創辦的金陵大學。由于校方不具備足夠的展示與保存條件,他與錢桐協商,將這批文物移交至古物陳列所,并設立專門展室,名為“福開森古物館”。這不僅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典范,也是中國早期公共文化收藏機制成熟的體現。
翌年,錢桐主持設立“國畫研究室”,延請溥儒、周肇祥等藝術大家擔任學術顧問,意在融合博物典藏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進一步拓展陳列所的學術功能。
“七七事變”后,戰火迫近,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啟動大規模文物南遷,歷時十余年,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直至1947年,兩館合并,古物陳列所正式并入故宮博物院,成為今日北京故宮博物館系統的一部分。
這張合影所承載的,不僅是幾位文化巨匠之間的交往記憶,更是中國博物館制度、古物保護機制及國畫學術體系演進的重要見證。它記錄了民國時期“學術入官”的典范路徑,也映照出一個時代在戰火未至之際,尚存的文化繁榮與制度構想。對于研究中國現代文博制度、美術教育體系與中外文化交流史,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與圖像價值。
靜山·大千·嶺梅專題
ArtAlpha Interview
/?04
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產物,攝影在20世紀初進入中國藝術家群體的視野,不僅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也逐漸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之中。對于彼時的文人、藝術家與攝影家而言,攝影不僅是記錄現實的工具,更是交流思想、傳遞情感與締結友誼的載體。他們以鏡頭為“詩筆”,在光影之間抒寫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藝術故事。
本次專場首次推出“靜山·大千·嶺梅”專題,聚焦攝影大師郎靜山、書畫巨擘張大千與著名藝術經紀人高嶺梅之間橫跨數十年的深厚情誼。三人交往密切,彼此成就,不僅在藝術理念上惺惺相惜,更在藝術創作中深度合作。此次呈現的多幅珍貴影像,見證了他們在鏡頭前后的互動時刻,也保存了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一段可貴的“高山流水”之誼。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專題還呈現了攝影家與文人畫家之間的跨媒介聯合創作。在這些作品中,攝影不再只是單一的記錄手段,而是與中國傳統書畫美學相互映照,形成具有獨特氣質的藝術圖像,體現出中西媒介交匯下的實驗精神與文化融合。
“靜山·大千·嶺梅”專題從個體交往的維度切入,通過私人影像中的細節與氛圍,打開一扇通往中國攝影藝術人文傳統的窗口。它不僅是對幾位藝術巨擘情誼的溫情回望,更是在梳理影像藝術發展史時,一次關于情感、信任與藝術互文性的深層考察。在鏡頭捕捉的凝固瞬間中,我們得以品味那個時代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溫度與厚度。
lot 6086
郎靜山
鴛侶
1953年
銀鹽紙基 簽名 印章
D:25.5cm
鈐印:郎靜山(左上)
題識:嶺梅我兄 清品 癸巳歲末 靜山制
估價:RMB 20,000-30,000
此幅攝影作品拍攝于1953年,畫面上方由攝影大師郎靜山親題:“嶺梅我兄 清品 癸巳歲末 靜山制”,為其贈予摯友、藝術經紀人高嶺梅之作。此題跋不僅體現出兩人深厚的私交,也將這幅作品的精神意涵提升至文人交游與藝術交流的雙重層面。
郎靜山素以“集攝影與中國畫之大成”著稱,是中國“集錦攝影”流派的開創者之一。他深受中國傳統花鳥畫特別是宋代工筆畫的影響,在構圖、意境營造與氣韻表現上追求極致的雅致與內斂。此作即體現出郎氏將國畫筆意融入攝影創作的典范風格:畫面構圖考究而精妙,主景疏朗,輔景虛化,以大量留白構造空間的延伸與想象力的留駐,極具傳統文人美學氣質。
在技法上,郎靜山巧妙運用光影的柔化處理,使畫面呈現出宋畫特有的細膩、靜謐與淡遠的精神氣象。他以鏡頭代筆,借攝影之實,寫國畫之意,作品中既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符號,又展現出極高的形式美感與個人風格。
lot 6087
高嶺梅?
火油燈一盞
1937年
銀鹽紙基
28×34.5cm
出版:《柯達雜志》,第8卷第4期,1937年。
估價:RMB 15,000-20,000
此幅作品為高嶺梅的代表性藝術攝影佳作,不僅展現出其深厚的光影掌控力,也凝聚了民國時期藝術攝影中“寫實中見詩意”的美學追求。
畫面以暗調為基調,一位白發老者身著厚實棉衣,獨坐夜下,與案上微弱閃爍的火油燈相對,垂首靜讀。燈光集中照亮老者的面龐與書頁,其余背景隱入幽暗之中,形成強烈的明暗反差,塑造出沉靜、克制又飽含溫度的視覺氛圍。 構圖上極盡簡練,卻極具張力:燈與人形成結構對位,構成畫面的視覺核心,而余下空間的暗色留白則增強了寒夜的空寂與沉思感。
這幅作品不以情節取勝,卻借光影語言與構圖節奏,表現出一種極具中國文人意味的“清寒之美”與“精神自守”。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該作品曾榮獲《柯達雜志》(Kodak Magazine)1937年2月號月賽甲組一等獎,在國際攝影舞臺上獲得高度認可,足見其藝術造詣之深與感染力之強。
lot 6093
劉旭滄攝 豐子愷題?
童趣
1940年代
銀鹽紙基 簽名 印章
21×30cm
鈐印:劉旭滄作(背面)、子愷書畫(右下)
題識:萬象回春 歡慶升平 子愷題
估價:RMB 80,000-100,000
此幅《童趣》為中國近現代著名攝影家劉旭滄創作的靜物攝影代表作,亦是他藝術創作中極具個性與情趣的一例佳構。劉旭滄擅長借助日常物件——如玩具、擺件、人偶等——營造極富敘事性與視覺節奏的畫面,尤其在靜物攝影領域獨樹一幟,被譽為“民間題材攝影語言的詩意化轉譯者”。
作品中,攝影師將數個仿中國傳統年畫中“娃娃”形象的人偶,排成一列前行之勢,它們手持鑼鼓、身姿生動,面容喜悅,猶如一支即將開場的慶典隊伍。劉旭滄巧妙利用光影走向與構圖節奏,使畫面在形式上既整飭又靈動,在內容上則喚起觀者對于童年、年節、民俗的美好回憶。
更為珍貴的是,照片背面不僅蓋有劉旭滄本人的印章,右側更由中國現代藝術大師豐子愷親筆題寫“萬象回春 歡慶升平”,并附有印章落款。豐子愷素以漫畫、隨筆與書法著稱,他的題跋不僅賦予作品更強烈的時代情感與人文溫度,更將此幅影像從攝影作品升華為書畫攝影融合的藝術合璧。
這幅《童趣》是民國中晚期攝影藝術中,極為罕見的雙大師合作作品,攝影家與書畫家的跨界融合不僅體現出彼時文人藝術家的深厚交往,也昭示了“以攝影入文人畫境,以書畫添影像之神”的藝術理想。在今天,這幅作品既是新年吉慶氛圍的溫柔寄語,更是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一段人文情誼的珍貴注腳。
lot 6096
徐詠雪攝 趙半坡題
西湖
1947年
銀鹽紙基 簽名 印章
22×29.5cm.
鈐?。涸佈?、憩園之?。ㄗ笙拢HOTOGRAPH By Y.S.ZEE(背面)
題識:艇子來何處撥向蘇堤去 楊柳綠年年游人似飛絮 丁亥夏 半坡題 憩園
估價:RMB 20,000-30,000
此幅西湖風景照出自近現代女攝影家徐詠雪之手,構圖精致、意境深遠,是她為數不多留存至今的原版攝影作品之一。
畫面中,蘇堤橫亙于湖水之間,水光瀲滟,遠山如黛。枝葉自畫面邊緣低垂而下,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湖心一葉輕舟。舟上游人蕩漾其間,仿佛正從時光深處駛來,緩緩靠近岸邊。“蘇堤春曉”的勝景,借由黑白影像的語調,呈現出一種恬靜而不失詩意的江南情境。照片下方題有詩句:“艇子來何處 撥向蘇堤去 楊柳綠年年 游人似飛絮”,書法自然流暢,既是對畫面意境的回應,也引發觀者更深層的文化聯想。題詩旁并鈐有“徐詠雪”與“憩園之印”兩枚印章,印跡清晰,文人氣息濃厚。通過影像與題詩的結合,徐詠雪不僅記錄下西湖自然景致的寧靜之美,更賦予作品以抒情的個體視角與古典的文化情調。
徐詠雪為國畫大師徐悲鴻之侄女,是民國時期活躍于上海文化圈的女性攝影家之一,亦為上海攝影會成員。她將女性的細膩視角與文人家庭的藝術修養融入攝影創作之中,其作品風格多以靜謐、婉約見長。由于其影像多為私人創作及小范圍交流流通,傳世作品極為稀少,在今日影像收藏市場上尤顯珍貴。
重要作品合集
ArtAlpha Interview
/?05
lot 6119
同興照相館
閩江風云:晚清福州原版蛋白照片相冊(107張)
蛋白照片 1870年代
21×28cm
估價:RMB 350,000-400,000
此冊蛋白照片相冊堪稱晚清攝影史中的翹楚之作,是目前市場所見體量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內容最為豐富的同興照相館原版影像集之一。相冊共收錄逾百幀珍稀原作,遠遠超過市面常見的約50張左右的版本,尤為罕見的是其中包含多幅三聯張、雙聯張的手工拼接全景照片,不僅展示了高超的攝影技術,也體現了同興照相館對紀實影像編排的系統性思考。
此相冊原為駐閩外國高級官員舊藏,歷經百年,仍品相完好,裝幀規整、圖像清晰,屬極高等級的館藏級文獻遺存。其圖像系統攝錄了福州開埠初期的城市風貌與地理景觀,生動展現了19世紀末“閩都風華”與“西風東漸”的歷史交匯,構成了一部可視化的近代福州城市志。
內容涵蓋福州倉山外國人居住區、怡和洋行、南臺、中洲島、閩江上下游航運風貌、金山寺、方廣巖、大樟溪、羅星塔、馬尾船政、鼓山、涌泉寺、西禪寺、茶園等地標與自然景觀。其中大量圖像為首次面世,屬首次出現在公開收藏市場的福州影像資料,其地理文獻性與史料稀缺性極為突出。
從攝影史角度看,此冊所采用的蛋白印相工藝(Albumen print)為19世紀中葉西方主流技術之一,其細膩的質感與高反差的調性,使風景建筑躍然紙上。而拼接全景照片的出現,則標志著當時攝影師在技術手段與視覺表達上的大膽嘗試,極具攝影技術演進的實證價值。
作為19世紀福建沿海城市開埠以來中西交融圖景的生動見證,本相冊既具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地理學意義,又是研究晚清社會結構、城市演進、外僑生活及航運貿易的重要圖像文獻。無論從攝影史、地方志、外交史,或是美術史的角度來看,皆為不可多得之頂級原始文獻,是福州及閩江流域影像收藏中的重器。
lot 6120
華芳照相館等
海關稅務司杜德維舊藏清末廣州大幅原版照片兩冊(91張)
1870-1900年代
火棉膠相紙印相 蛋白照片
21×27cm.
估價:RMB 180,000-220,000
本拍品為清末中國海關稅務司愛德華·班斯·杜德維(Edward Bangs Drew)舊藏的兩冊蛋白照片相冊,共計收錄91幀極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珍貴影像。杜德維為清末海關系統的重要外籍高級官員,在廣州任職期間廣泛參與外交、關務、交通建設等事務,其影像收藏涵蓋了個人生活、外交活動、城市風貌、民俗景象與鐵路建設等多個維度,是研究清末中國社會結構、中外互動及早期影像媒介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冊整體分為三大主題板塊,內容系統、圖像豐富,兼具官方與私人的雙重視角:第一部分為杜德維與中國地方官員、外國同僚、家人及親友的合影,拍攝地點多為廣州城區及使館區。這些合影不僅展示了他在華期間的個人軌跡,也構建出一張清晰的清末外交與海關行政關系圖譜。其中與粵海關監督、通商口岸地方官的合影,生動反映了當時海關稅務司與地方政府之間密切的職能聯動與權力交集;而與家人與外國使節的合影則揭示了西方僑民在廣州的生活日常、外交禮儀與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當時廣州作為國際性通商口岸的生活樣態提供了難得的影像支撐。
第二部分為杜德維自華芳照相館購得的廣州城市景觀與風俗影像,是清末南中國城市影像傳播的重要見證。這些照片采用高質量蛋白印相工藝,畫質細膩,灰階豐富,保留了極強的細節信息。內容包括廣州將軍府、十三行遺址、沙面租界、祠堂廟宇、街巷商販、市集人群等豐富題材,構圖典雅,畫面生動,展現出晚清廣州社會生活的多元面貌。
華芳照相館是清末廣州最具聲望的本地攝影機構,其影像兼具紀實性與美學價值。館主在構圖、取景與人文氛圍營造上高度講究,作品不僅具備攝影史價值,更是研究19世紀末嶺南城市空間結構與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影像樣本。
第三部分尤為珍稀,為記錄粵漢鐵路修建過程的現場影像。這批照片涵蓋鐵路測繪、橋梁架設、隧道開鑿、工地施工等多個階段,并生動呈現了工人勞作的具體場景、設備操作細節及沿線地貌。這些照片極可能由杜德維親自監督拍攝,或在其主持下特意留存,具有強烈的歷史紀實意味。
粵漢鐵路是清末中國自建的第一條縱貫南北的干線鐵路之一,其修建不僅代表著中國近代化工程的開端,也反映了中外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與張力。這些影像在視覺層面構建出中國早期工業文明的圖像證據,極為罕見,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這兩冊相冊不僅匯聚了個人記憶、社會縮影與國家圖景,更從影像角度為我們補全了清末晚期廣州城市生活、外交體系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史實。作品所采用的蛋白照片技術成熟,影像層次細膩,細節豐富,保存狀態良好,極具藝術與技術典范意義。
其收藏背景清晰可溯,圖像主題橫跨“城市—外交—工程”三個研究維度,是集攝影史、海關史、城市史、鐵路史于一體的頂級原始文獻檔案。無論從藝術收藏、歷史研究,還是影像學角度來看,皆為中國近代影像收藏中的重器,實屬難得一見的博物館級別珍品。
lot 6123
方蘇雅在華大幅玻璃底片(47張)
1890-1900年代
玻璃底片
小:9×12cm.;大:18×24cm.
鈐?。簞蛿z影(背面)
估價:RMB 180,000-220,000
此組拍品為19世紀末法國駐華外交官兼攝影師方蘇雅(Auguste Fran?ois)親自拍攝的中國西南地區原始玻璃底片,共計47幀。這批影像涵蓋內容豐富,包括廣西提督蘇元春的戎裝肖像、方蘇雅與蘇元春的合影、云南兒童及各少數民族肖像、天主教信徒影像,以及圓通寺等重要宗教建筑的內外景,堪稱迄今民間市場上最為系統、珍稀且具有高度歷史價值的晚清邊疆影像實錄之一。
這組底片的核心價值首先體現在歷史人物的獨家定格上:蘇元春作為中法戰爭后戍守邊疆的著名將領,相關影像極為罕見,幾乎不可多得。這批底片不僅捕捉了他英武威嚴的軍容風采,更通過方蘇雅與其合影的珍貴畫面,生動展現了晚清中國與西方權力互動的復雜與微妙,成為研究中西外交、軍事與權力場域的重要視覺檔案。
其次,這組影像極具人類學和民族志價值。畫面中的云南兒童、紋飾復雜的少數民族成員、誦經的天主教徒、以及古剎飛檐的宗教建筑等,多維度地展現了晚清西南邊疆地區的社會生態、族群文化與宗教信仰,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多元社會結構和文化融合現象。
更為難得的是,這批影像全部為原版玻璃底片,作為19世紀晚期攝影技術的直接載體,其保存狀態完好,影像細節清晰,極具收藏和研究價值。方蘇雅的原作多數藏于法國官方機構,這批底片作為首次現身市場的“生貨”,無論是其涵蓋的軍政人物肖像、民間生活百態,還是珍貴的建筑史料,均具備極高的“三位一體”研究價值。它不僅是晚清邊疆歷史、民族學、宗教與建筑研究的珍稀范本,也為跨學科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第一手視覺資料。
lot 6124
宜昌寶生照相
清末宜昌風景相冊(195張)
1890-1900年代
火棉膠相紙印相
小:9.5×14cm.;大:20.5×27cm.
估價:RMB 140,000-180,000
此本影集系由宜昌寶生照相館拍攝,首次亮相國內拍賣市場,堪稱珍貴稀有的宜昌及長江三峽風景影像史料。攝影師從宜昌出發,深入三峽腹地,細致捕捉長江三峽的多樣風貌。憑借卓越的攝影技藝,此相冊不僅真實再現了三峽的雄渾險峻與秀美旖旎,更以極富詩意與象征主義色彩的視角,將三峽的自然景觀升華為一幅幅意境深遠的藝術畫卷。
與常見的三峽風景攝影不同,這套影集格外注重展現自然的變化與流動之美,攝影師巧妙把握光影、時序與水勢的動態,賦予畫面生命力與層次感,使每一幀都散發出細膩而飽滿的質感。其構圖嚴謹而富有張力,視角新穎獨特,既展現了三峽的壯闊,也捕捉到靜謐與柔美的細節,全面展現三峽多維的自然風貌。
該影集采用原底片洗印,影像清晰度極佳,品相保存完好,是清末時期關于宜昌及三峽區域景致的珍貴視覺文獻。對于研究清代末期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區域文化以及攝影藝術發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
lot 6125
正太鐵路工程師菲利克斯·吉爾森舊藏正太鐵路建設照片(329張)
1904-1907年
火棉膠相紙印相
?。?×3.8cm.;大:28.5×21cm.
出版:《正太鐵路》,Ambert,1913年。
估價:RMB 350,000-400,000
此次拍賣隆重呈獻的五冊完整相冊,是一組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的清末正太鐵路珍貴影像資料,原系當年直接參與正太鐵路建設的法國工程師菲利克斯·吉爾森(Félix Gilson)珍藏,堪稱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史上的稀世珍品。該相冊系統詳盡地記錄了正太鐵路從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到完工的全流程影像,內容豐富,涵蓋了鐵路施工現場、橋梁與隧道的建設細節、機車車輛與站房設施,以及沿線重要城鎮如井陘縣、陽泉市、壽陽縣、榆次縣等地標建筑,展示了清末工業與城市風貌的珍貴史料。
相冊中的許多照片曾被收錄于1913年法文版《正太鐵路》畫冊,具有明確的出版來源和歷史參照,體現了其影像資料的權威性和文獻價值。作為清末“洋務運動”中中外技術合作的實證,這批影像不僅展現了當時西方先進工程技術在中國的成功應用,更生動記錄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鐵路建設的關鍵節點,成為研究中國鐵路史、工業發展史以及中西交流史的重要視覺檔案。
正太鐵路始建于1904年,竣工于1907年,連接河北正定(今石家莊)與山西太原,全長約243公里。該鐵路由法國工程師主持設計和施工,是“借債筑路”政策下清朝引進國際標準與技術的代表性工程之一。正太鐵路的建設不僅有效解決了山西煤炭運輸的瓶頸,極大推動了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也標志著山西現代交通體系的開端。其沿線穿越險峻的太行山脈,施工難度極高,采用了當時世界領先的橋梁和隧道工程技術,堪稱中國鐵路工程史上的杰出典范。
相冊整體保存完好,影像細節清晰,具備極高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既是學界研究清末社會風貌、工業技術進步的寶貴原始資料,也是藏家珍視的博物館級珍稀文獻。該套影像資料的系統性、專業性和歷史厚重感,使其成為清末鐵路建設及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視覺見證。
lot 6126
京漢鐵路修建大相冊(200張)
1899-1905年
火棉膠相紙印相
小:14.5×20cm.;大:19×28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此相冊堪稱迄今發現最完整、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京漢鐵路建設原始影像檔案,收錄200張逾百年歷史的珍貴大尺寸原版照片,系統而詳盡地記錄了中國首條貫通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漢鐵路——從勘探測繪、隧道開鑿、鋼軌鋪設,到最終貫通通車的全流程歷史鏡頭。每一幅影像都以驚人的清晰度和張力十足的構圖,再現了近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社會的劇烈碰撞,以及無數勞工胼手胝足、披荊斬棘、開山筑路的宏大史詩場景。
這些照片生動展示了清末工程技術的細節與工藝,外籍工程師與本土勞工間的協作畫面,以及沿線城鄉的原始社會風貌,成為填補中國近代工業史實證空白的重要視覺文獻。京漢鐵路作為清政府“盧漢官辦”國策中的核心工程,是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技術自主化轉型的生動見證。影像中蒸汽機車的威嚴、傳統夯筑工藝的傳承、勞動場景的真實再現,充分展現了那個時代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遷的雙重張力。
相冊的時間跨度貫穿庚子事變之前直至新政時期,地理范圍涵蓋黃河大橋、武勝關隧道等多個關鍵節點,遠遠超越零散史料的局限,呈現出一條縱貫南北大動脈從無到有的全貌。更為難得的是,相冊還蘊含極高的藝術人類學價值:人物神態、服飾、工器具及城鄉地理環境的細節刻畫,為研究晚清社會結構、勞動文化和區域變遷提供了極具生命力的第一手視覺資料。
京漢鐵路最初名為“盧漢鐵路”,起點為盧溝橋,終至漢口,由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89年倡議興建,作為清政府圖強和推進近代化建設的戰略工程。1897年動工,1927年至1949年間因北京更名為北平,該鐵路曾改稱“平漢鐵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鐵路名稱恢復為京漢鐵路。該鐵路不僅開創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先河,也極大推動了中國南北經濟聯動與社會變革。
本相冊歷經百年風雨仍保持極佳品相,影像清晰細膩,規模宏大且內容豐富,具備不可多得的歷史縱深感和藝術感染力。它不僅是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視覺《史記》,更是跨學科研究晚清社會、工業技術和人文風貌的絕佳實物檔案,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學術意義。
lot 6127
譚錦棠
京張路工攝影(下冊)(91張)
1909年
火棉膠相紙印相
20.5×26.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京張鐵路作為中國歷史上首條完全由本國資金和技術人員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該鐵路于1905年10月2日正式動工興建,歷經四年艱辛施工,于1909年10月全線通車。全線建設由當時著名的留美幼童、郵傳部二等顧問官詹天佑親自擔綱總辦和總工程師,體現了中國自主鐵路建設的重大突破與民族工業振興的里程碑意義。
本套《京張路工攝影》相冊分為上下冊,此為下冊,收錄了91幅精美照片,詳細記錄了京張鐵路自懷來河56號橋西北側至南口茶會彩棚區段的建設過程及沿線自然風貌。影像涵蓋懷來河、懷來站、郎山、五營梁玉帶溝、老營洼、土木西沙河、小土木寨、太平溝、沙城站、新保安、雞鳴驛、佛爺洞、下花園、金龍口、響水堡東山溝、泥河子、宣化府、吊橋河、沙嶺子、張家口、永定河、門頭溝、沙河車站、七賢村、旱河、北辛安、麻峪、三家店及京門支線等多個重要地理節點,構成了當時京張鐵路沿線詳實的視覺檔案。
這些影像由廣東香山縣攝影師譚錦棠親自拍攝,他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攝影家,擅長現場記錄與風景拍攝。譚錦棠完成京張鐵路沿線攝影后,曾赴上海開辦同生照相館,并于上海完成本相冊的印制?!毒埪饭z影》制作精良,拍攝視角獨特,深入工地現場,真實還原了鐵路建設的艱辛與壯麗景致。每幅照片均附有詳細標題與說明,均手寫于底片一角,極富現場感與歷史厚重感,既是技術檔案也是生動的歷史敘述。
該相冊不僅是中國近代鐵路影像資料中的瑰寶,更是研究清末鐵路建設史、工業技術發展和地方社會變遷的重要視覺文獻。相冊品相完好,影像清晰,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
lot 6132
上海天主教發展重要照片及文獻(照片1325張、底片160張、幻燈片202張、票據229張、文件78份、插畫65張、書籍59冊、手稿55份、報紙52張、海報45張、宣傳畫38張、瞻禮單31張、信封20件、小冊子16本、明信片11張、徽章2枚、黑膠唱片1張、地圖1份)
銀鹽紙基 1930-1970年代
小:3.5×2.5cm.;大:24.5×151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為上海天主教發展重要照片及文獻,其中包括照片1325張、底片160張、幻燈片202張、票據229張、文件78份、插畫65張、書籍59冊、手稿55份、報紙52張、海報45張、宣傳畫38張、瞻禮單31張、信封20件、小冊子16本、明信片11張、徽章2枚、黑膠唱片1張、地圖1份。年代跨度廣,體量龐大,內容極其豐富,保存完好。
其中照片1300余張,涵蓋了自民國以來上海地區天主教的建筑,教會生活,歷屆主教、修女、修生等神職人員的日常工作與對外交流,教會主持的公益活動,相關重大歷史事件等,部分照片帶有文字說明。反映了上海天主教會的發展與變遷,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宗教文化與歷史提供了極為重要和珍貴的影像與實物資料。
旅行和紀念專題
ArtAlpha Interview
/?06
lot 6160
罕見淞滬會戰相冊(144張)
1937年
銀鹽紙基
?。?×13cm.;大:24.5×32.5cm.
估價:RMB 40,000-60,000
這本相冊極為罕見,全面收錄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及戰后上海城市景觀的珍貴影像,共計144幅照片。作為抗戰初期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淞滬會戰標志著中國軍民為抵御日軍侵略展開的殊死抗爭,本相冊生動記錄了這一歷史節點的前線戰況與城市的劇烈變遷。
相冊內容極為豐富且細致,涵蓋了淞滬會戰期間上海北站、上海市政府、四行倉庫等重要戰略要地遭受日軍炮火轟擊及占領的真實影像。照片直觀展現了空襲現場的慘烈場景、烈士墓碑的莊嚴肅穆、戰壕中的士兵英姿以及被轟炸毀壞的民房建筑,乃至軍隊醫護人員列隊奮戰的動人場面,真實再現了戰爭前線的緊張氛圍與艱苦環境。
除戰場影像外,相冊還細致呈現了戰爭期間及戰后上海的城市面貌與人文風貌。諸如上海外灘的繁華與滄桑、南京路的霓虹夜景、街頭路邊小販的市井生活,以及葬禮儀仗等社會民俗畫面,勾勒出戰爭給這座國際大都市帶來的劇烈沖擊與變遷。部分照片附帶手寫說明,細節豐富,為影像賦予了深刻的歷史語境和情感厚度。
本相冊采用原底洗印技術制作,影像清晰細膩,品相保存良好,是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視覺檔案。作為研究中國近現代戰爭史、民國時期上海戰亂及城市變遷的重要資料,它不僅為學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支持,也為公眾呈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與抗爭的畫面。
中外藝術攝影專題
ArtAlpha Interview
/?07
lot 6173
陳復禮
雨季
1961年
銀鹽紙基 沙龍展覽印章
39×49cm
估價:RMB 10,000-15,000
lot 6180
何藩
二重奏
1950年
銀鹽紙基 沙龍展覽印章
28.5×37cm
估價:RMB 40,000-60,000
lot 6182
何宗熹
形單影只
1961年
銀鹽紙基 沙龍展覽印章
25.5×49cm
估價:RMB 10,000-15,000
lot 6191
許福明
黑白研習
1950年代
銀鹽紙基 沙龍展覽印章
39.5×49cm
估價:RMB 10,000-15,000
lot 6199
安德烈亞斯?費寧格
紐約帝國大廈
1940年
銀鹽紙基 簽名
25×33.5cm.
出版:布赫施泰納&奧托?萊策(編),《安德烈亞斯?費寧格:就是攝影》,奧斯特菲爾德恩-魯伊特,2004年。
簽名:A.Feininger
估價:RMB 40,000-60,000
此幅珍貴影像為美國攝影大師安德烈亞斯·費寧格的曼哈頓城市攝影作品。畫面中,位于曼哈頓中心的帝國大廈巍峨矗立,費寧格標志性的強明暗對比為大廈增加了冷峻的質感,周圍眾多建筑鱗次櫛比,在霧氣與光影籠罩下,展現出鋼鐵叢林曼哈頓這一世界級繁華都市的風貌。右下角帶有攝影師簽名,是上世紀紐約都市風光與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現。
lot 6203
畢加索與作品合影
1933年
銀鹽紙基
34.5×23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此幅珍貴影像為西班牙藝術大師巴勃羅·畢加索在工作室中與自己作品的合影,攝于1933年5月。照片中,端坐在工作室里的畢加索展示著手中自己的新作,后方是他于1923年完成的作品《潘笛》,而右手邊正是他最著名的立體主義油畫作品之一《夢》,完成于1932年。
?關于中貿圣佳三十周年春拍 ▼
往期推薦
·全球藝術品市場持續下滑,中國降至第三,詳解2025巴塞爾市場報告,導航未來趨勢
·超2.5億港幣天價成交!失落百年的元代草書蘇富比香港春拍創紀錄
·ArtAlpha年度回顧 | 2024年拍賣市場有哪些值得記住的瞬間
·孫宇晨花624萬美元買了卡特蘭的一根香蕉,并打算過兩天吃掉
·高凈值人藝術品開支變少,中國最多,巴塞爾歷來規模最大藝術收藏調查顯示了哪些趨勢
·梵高、莫奈過億領銜,佳士得新亞太總部首拍以高成交率穩健收槌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主題、參展藝術家及作品公布
·藝術界的繼承者們!從畢加索的畫商后代到卓納帝國,世世代代搞藝術,他們是認真的
·年輕館長+年輕藏家+年輕拍賣行, 如何呈現屬于他們的時代面貌
·?2024環球藝術市場報告詳解來了,中國成第二大市場,并躍升為第一大拍賣市場
···投稿、合作以及業務咨詢請發送郵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lilyli20180326?或?Lily_Lee1021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