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廣東
GZLI
喜訊
近日,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公布了2025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廣州園林院申報的兩個項目《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間全鏈條協同更新與模塊化生態智能技術研究及應用》、《海綿城市生態緩跑徑系統構建與關鍵技術應用》分別榮獲了建筑工程類的二等獎與三等獎。
?
該獎項是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面向我省工程建設領域勘察設計科技創新成果所設立的獎項,旨在提高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表彰和鼓勵為工程勘察設計技術進步發揮重大作用的單位和個人。?
2025
建筑工程類
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間全鏈條協同更新
與模塊化生態智能技術研究及應用
項目針對城市化進程中高密度城市面臨的公共空間割裂、生態韌性不足、極端氣候適應性差等問題,以 “分級評估 - 分區賦能” 為核心理念,通過全鏈條協同更新與模塊化生態智能技術,系統破解城市公共空間低效利用難題,提升空間品質與可持續性。
該項目在規劃設計層面提出動態規劃模型,整合社區邊界共享街區轉化、口袋公園導則與街道微改造技術,推動封閉社區向開放共享街區轉型;構建 “點 - 線 - 面” 聯動的空間更新體系,融合《城市口袋公園設計導則》等標準,優化公共綠地布局與功能復合。模塊化生態設施研發涵蓋三大領域:智能綠化系統實現屋頂綠化混種管理提升;抗逆性技術篩選鋪地錦竹草等耐熱抗旱植物,結合抗臺風傘架結構、海綿型雨水收集池增強極端氣候適應性;精細化施工工藝通過石材鋪裝返堿控制導流結構、一體化生態樹池降低維護成本。全鏈條技術體系整合 “規劃設計 - 施工運維” 全流程,形成標準化導則、4 項發明專利、12 項實用新型專利及智能管控系統,推動行業技術升級。
項目在廣州、汕頭、佛山等地的應用面積超 50 公頃,獲住建部海綿城市優秀案例、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國際先進水平),新增 “5 分鐘社區公園” 覆蓋率顯著提升,有效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技術成果被納入高校教學實踐,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通過降低養護成本、節約水資源、減少碳排放,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塊化生態技術體系,為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間更新提供可復制范式,助力 “公園城市” 建設與雙碳目標實現。
(備注:該項目為聯合申報項目,我院為牽頭單位,其他聯合單位為廣州市綠化有限公司、廣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市園林生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海綿城市生態緩跑徑系統構建
與關鍵技術應用
項目聚焦海綿城市理念與緩跑徑功能融合,形成多維度技術創新體系。團隊研發了 “透水基層 + 不透水基層” 分層結構,搭配階梯式排水集水井與橫向管網,使雨水滲透速率≥5mm/s,結合高性能透水混凝土與環保橡膠復合技術,解決積水問題并提升路面抗壓、吸震性能;編制全國首個省級緩跑徑建設標準,創新 “雙道式功能分區” 及植物屏障隔離技術,人車分流效率提升 60%,規范建設流程;擁有 1 項發明專利、10 項實用新型專利,涵蓋抗菌草坪制備、夜光跑道、模塊化設施等,從材料到配套設施全面優化使用體驗。
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廣州臨江大道、天河公園、珠江前航道碧道等項目推廣,累計建成里程超 500 公里,覆蓋城市碧道建設、公園改造等場景,通過標準化施工與創新技術應用,實現建設流程規范化與功能 多元化。例如,廣州區域項目中,立體排水系統保障暴雨時高效排水,雙道分區提升運動安全性,夜光跑道與生態設施增強景觀性,成為兼具實用性與美觀度的城市公共空間。
項目帶來顯著綜合效益:社會效益上,為市民提供優質健身場所,推動全民健身,提升城市形象與居民生活質量,如廣州臨江大道緩跑徑日均服務超萬人次,成為城市活力地標;生態效益上,海綿技術實現雨水收集、凈化與滲透,促進水資源合理利用,助力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典型項目中雨水處理能力顯著優于傳統路面;經濟效益上,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建設與維護成本,優化土地利用效率,帶動周邊商業與就業,在多個應用項目中實現資金節約與產業聯動,為城市建設提供經濟高效的綠色解決方案。
(備注:該項目為聯合申報項目,我院為牽頭單位,其他聯合單位為廣州市綠化有限公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市園林生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本次獲獎彰顯了廣州園林院設計、科技等方面的專業實力,也是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對我院的充分認可。多年來,廣州園林院始終致力于為社會提供高質量、高品質的精品項目,秉持以科技創新聚焦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推動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