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湖北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密切推動央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啟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煥新行動”等一系列行動。根據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4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規模由0.7萬億元增長至2.7萬億元,占全部投資比重首次超出40%,年度復合增長率25.2%。通過對戰新產業百強名單分析,2024中國戰新企業100強戰新業務收入和利潤占比分別達到37.24%、40.15%。戰新產業成為工程技術企業轉型升級、獲得長久發展的關鍵。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將戰新產業范圍9個方向,包含新一代新興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海洋裝備產業。
通常工程技術企業說的新興產業包含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是相對主導產業而言。各產業特點如下表所示。
政策驅動: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密切推動央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啟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煥新行動”等一系列行動。國資國企是推動戰新產業的主力軍。
中國工程技術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基建需求飽和、建筑企業破產重整潮。2024年1-11月,全國建筑企業破產重整約2400多家,較2023年1300余家大幅上升。其中不乏特級企業和國有企業,有4家特級企業:江蘇建工、重慶中科、河南國基、中達建設,其中河南國基是“雙特雙甲”企業。
2、市場需求與技術革命新興業務促進新增長:市場需求方面,綠色建筑市場規模2024 年達2.8萬億元,占新建建筑比例達78%,新能源基建、智慧城市成為新增長極。
新技術重構行業格局:數字技術(BIM、數字孿生)與綠色技術(光伏建筑、儲能)的突破重構行業格局。
3、國際競爭與產業升級全球工程企業加速布局戰新產業:美國福陸聚焦氫能與碳捕獲,德國西門子拓展智能電網。
中國企業急需產業升級實現突圍:產業鏈與創新鏈不斷深度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中國企業需通過技術突圍和模式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如中國鐵建智能施工設備-盾構機自主研發、中國建筑“工業上樓”產業園。
挖賽道:是指在現有主責主業的基礎上,通過戰略新興產業當中的新技術手段和新的方法路徑,對于主業進行改進和深化,將戰新產業嵌入到主業的環節當中來。
擴賽道:在現有主責主業的產業環節上,嫁接和培育戰新業務。借助于主業的市場需求或者能力基礎,進一步擴展戰新產業發展空間。
根據相關研究,工程技術企業大多借助以上兩種方式進行戰新產業布局。戰新產業布局大多基于以下6個方面進行細分領域的拓展。
?
企業布局戰新產業的細分領域主要基于市場需求和企業能力2個維度:
(1)市場需求:主要評估未來的市場前景。市場需求決定新賽道的商業可行性。
(2)企業能力:資源稟賦的匹配性分析;建筑企業需基于技術儲備、資金實力與產業鏈整合能力選擇適配賽道。以中國建筑為例,其房建業務市占率超25%,依托設計、施工、運維全鏈條能力,優先布局智慧建筑與綠色建材;能力與賽道的錯配將導致資源浪費。
智慧城市、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新能源基建、低空經濟等領域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1)智慧城市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城市ICT 市場投資規模為9,397.1億元人民幣,其中基礎設施及物聯設備投入達到5,456.2億元人民幣,占總體投入的58.1%;軟件投入為2,316.5億元人民幣,占總體投入的24.7%;ICT服務投入為1624.4億元人民幣,占總體投入的17.3%。IDC 預計,到2028年,中國智慧城市ICT 市場投資規模將達到12,325.4億元人民幣,2023–2028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為7.1%。
(2)智慧建造
“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明確提出發展智能建造,推廣綠色建造技術,推動建筑業數字化轉型。2024年11月7日,住建部在青島召開全國智能建造工作現場會,會上提出,在制定“十五五”行業發展規劃時,要把發展智能建造作為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據中研普華預測,2023年中國智能建造市場規模超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15%,2030年有望突破5萬億元。
智慧建造重點應用領域:包含數字化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能運維、建造裝備等領域。
1)數字化設計領域包括:數字化勘察、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軟件、專項設計軟件、建筑性能模擬分析軟件和人工智能輔助設計等技術;
2)智能生產領域包括:部品部件智能工廠數字化管理平臺和部品部件智能生產線等技術;
3)智能施工領域包括:數字化管理平臺、施工模擬分析、質量安全智能監測管理、勞務用工數字化管理、物料數字化管理和工程質量驗收數字化管理等技術;
4)智慧運維領域包括: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和工程項目智慧運維平臺等;
5)智能建造裝備包括:建筑機器人、集成建造平臺、智能隧道掘進機、智能隨動混凝土布料機、智能施工升降機和智能挖掘機等。
(3)綠色建筑
2022年3月住建部《“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2020年滲透率77%);2024年中國綠色建筑市場規模突破2.8萬億元,占新建建筑比例達78%。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3.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保持15%以上。
基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打造“資源節約”型綠色建筑的四個方向:
1)建造方式選擇裝配式建筑,以及鋁模板支護,以實現建造過程的綠色化;
2)建筑材料選擇陶瓷纖維、保溫材料、綠色涂料等綠色建材,不僅生產過程更加節能減排,同時也使建筑更具保溫隔熱、減水降耗、健康安全等綠色屬性;
3)建筑類型選擇超低能耗建筑及近零能耗建筑,并積極運用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BAPV(安裝型太陽能光伏建筑),以及被動式建筑;
4)運維方式使用建筑節能技術來減少建筑運行能耗,重點包括企業微電網、供熱節能技術。
(4)新能源基建
中國新能源發電市場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左右,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0%以上;到2030年,這一比例有望超過50%。根據相關研究: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達1500萬輛,滲透率超50%。與之匹配的充電樁需求將催生萬億市場。
工程技術企業布局新能源基建主要可考慮以下細分方向:
(5)低空經濟
2024年,低空經濟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多省份出臺相關政策,彰顯國家戰略重視。2023年低空經濟規模達5060億,預計至2030年形成兩萬億級市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低空經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工程技術企業布局低空經濟主要可考慮以下細分方向: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