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然而,由于長期過度開發和粗放經營,導致區域內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脆弱。2018年4月25日,***總書記視察荊江時說:“荊州很美,看起來很漂亮。一定要把長江兩岸的生態保護好、修復好。”?一場圍繞長江荊江段生態保護攻堅戰,就此打響。
2022年,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功納入國家“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以“江河湖濕地群保護修復、人田水和諧發展”為總目標的頂層設計鋪展開來。
以江為軸,千里荊江繪畫卷
荊州,長江綿延483公里,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徑流里程最長的城市。
“由險變美”
為解決岸線生態空間,生態功能退化的問題,在荊江岸線開展保護與生態修復系列工程。長江-柳林洲段,通過實施岸線生態修復工程(沙市區),將長期以來作為碼頭、工業倉儲用地,轉化為城市公共綠地、沿江生態綠廊、水源保護地。
從空中俯瞰,荊江兩岸滿眼翠綠,宛如一條“綠絲帶”鑲嵌在“萬里長江 美在荊江”新畫卷上,沿岸水質穩步提升,全線達到Ⅱ類標準。
“由阻變通”
在洞庭湖流域(湖北)生態功能提升示范區,開展“生態清淤+江湖連通+輔助再生”,實現長江、荊南四河、洞庭湖水系連通,將崇湖流域納入湖北省四個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之一。2023年2月,公安縣崇湖子項目區晉升為國際重要濕地, 2023年3月7日,央視新聞聯播以《春天里的中國:濕地春韻 候鳥翔集》為題,將鏡頭聚焦崇湖。“以濕養濕”的綠色發展之路,詮釋了“水岸同治、人鳥水和諧”的生動實踐。
“由少變多”
生態修復,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深情守護。通過打造生態隔離廊道、清淤處理底泥等系統治理,長江監利段何王廟已成為江豚遷地保護典范之一。“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近兩年來,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由80余頭增至140余頭,麋鹿種群數量由2100余頭增至3800余頭,野生鳥類由325種增加至345種,其中有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白鶴、白枕鶴、東方白鸛、黑鸛等11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它們見證著今日長江生態環境的嬗變。
洪湖,俗稱“湖北之腎”,其問題表象在水,根在流域。
定向管控護源頭
菱角湖是江漢平原西部丘陵水系向長江、長湖注水的重要緩沖區,位于長湖流域上游。通過收回養殖經營權、修復生態岸線、營造生態島等措施,實現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華麗蝶變,為當地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打下了堅實基礎。
河湖聯通控節點
綜合治理穩生態
以田為謠,稻花香里說豐年
秧苗青青,蛙鳴陣陣。在江漢平原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示范區,開展“稻+蝦”“稻+鴨+蛙”示范,將山水工程與糧食主產區產業發展結合,探索“雙水雙綠”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石首市農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示范項目以首創的“鴨蛙稻”綠色種養模式為基礎,構建了良好的農田自然生態系統,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被納入全國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
綠水悠悠,田豐蝦肥。在監利市福田寺鎮民生垸萬畝“蝦-稻”共作基地, “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通”,河渠水草隨意徜徉,生態浮島生機勃勃,“水害”徹底變為“水利”。清水小龍蝦個大質優,生態稻米飄香四方,一片片豐收場景,成為了生態與發展共榮的真實寫照。
放眼荊州,在山水工程的生動實踐中,綠水青山的底色越擦越亮,“金山銀山”的成色越來越足。波光瀲滟,魚翔淺底,江豚逐浪,麋鹿漫步,人水相依、詩意棲居,江畔的每一處風光,都在吟唱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頌歌。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蕩在天外……”九百里荊江,流光溢彩,三千年楚郢,鐘靈毓秀。筑牢長江中游生態安全屏障,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萬古奔流,生生不息,古老的荊州將繼續唱響新時代的“荊江之歌”!來源:資源中國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