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在新能源發電行業,電力市場化交易已成為企業運營的核心環節。
中長期市場與現貨市場作為電力交易的“雙支柱”,在電費結算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差異不僅影響企業的收益結構,更直接關系到交易策略的制定與風險管理。 ?
中長期與現貨市場的本質差異交易時間跨度與功能定位
中長期市場:以年、月、周、多日等為交易周期,核心功能是鎖定電量與價格,幫助發電企業回收固定成本(如設備折舊)。
現貨市場:以日前(次日24小時)、日內(當天)和實時(交割前1小時)為交易周期,時間顆粒度細化至15分鐘。
其核心功能是發現實時價格信號,平衡供需偏差,并反映電力商品的時空價值。
結算標的物
中長期市場以電量為標的,交易時僅約定總量和價格;
現貨市場以電力交割時刻的實際功率為標的,需精確匹配供需曲線。
電費結算機制的核心差異中長期市場:穩定為主,偏差考核為輔
結算公式:電費=中長期合同電量×合同價格±偏差電量×懲罰/補償電價。 ?
特點:??
采用月結模式,允許月內電量滾動平衡; ?
偏差電量通常按政府核定電價或合約約定比例結算; ?
新能源企業可通過中長期合約鎖定收益,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
現貨市場:實時清算,價格波動顯著
結算公式:電費=中長期合約電費+日前偏差電費+實時偏差電費。 ?
中長期合約電費:按合同電量與價格計算; ?
日前偏差電費:(日前中標電量-中長期合約電量)×日前現貨價; ?
實時偏差電費:(實際發電量-日前中標電量)×實時現貨價。 ?
特點: ?
采用日清月結模式,每日計算臨時結果,月度匯總正式結算; ?
價格基于節點邊際成本(LMP),考慮線路阻塞和網損,不同節點電價差異可達數倍; ?
新能源出力波動大的企業需承擔更高偏差風險。 ?
價格形成機制對比中長期價格:協商為主,受政策影響大
價格通過雙邊協商或集中競價形成,受發電成本、供需預期、政策調控等多因素影響。 ?
部分地區存在“政府指導價+浮動”模式,易受地方利益干預。 ?
現貨價格:邊際成本定價,反映實時供需
基于系統中最后一臺滿足需求的機組邊際成本(通常為燃氣機組或儲能),價格波動劇烈。 ?
新能源高滲透地區,午間光伏大發時段可能出現負電價。 ?
偏差處理中長期市場:偏差電量通常按目錄電價或合約約定比例結算,懲罰力度較低; ?
現貨市場:偏差電量按實時價格結算,懲罰力度與市場供需強相關。例如,供過于求時負偏差可能按0.5倍現貨價罰款。 ?
(新能源企業需結合預測精度選擇合約比例。若預測偏差率超過20%,高比例中長期合約可能因現貨低價導致虧損。)
對新能源企業的策略建議“中長期+現貨”組合交易:
70%~80%電量通過中長期合約鎖定基礎收益; ?
剩余電量參與現貨市場,捕捉高價時段紅利。 ?
節點電價策略: ?
在阻塞嚴重的節點(如負荷中心),簽訂中長期合約時明確交割位置,規避阻塞費用。 ?
強化預測與靈活性: ?
投資功率預測系統,降低實時偏差; ?
配置儲能,將午間低價電量轉移至高價時段。 ?
結語:中長期與現貨市場的結算差異,本質是“計劃”與“市場”的博弈。
對新能源企業而言,理解規則細節、靈活運用交易工具,是應對價格波動和收益風險的關鍵。
本文已獲【售電交易員】轉載授權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