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山東
臨清作為運河明珠,千年古縣,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六百年漕運興衰的文明密碼。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自信來自哪里?來自文化底蘊。
國家和省里都認可了的十大代表非遺項目,能很好解讀臨清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一、國家級非遺:文明地標
1. 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明清兩代"歲征城磚百萬"的國之重器,以運河"蓮花土"經多道工序燒制而成。故宮太和殿階前金磚、天壇回音壁皆用此磚,其"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特性。現存明代磚窯遺址出土的"天啟五年上廠窯戶王甸"銘磚,印證著臨清作為"貢磚基地"的漕運傳奇。2025年,景永祥先生成為該項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
2. 臨清肘捶
發源于唐園鎮瑤坡村的實戰武術,以"遠拳近肘貼身靠"為核心,散手招式融合少林拳精髓。第五代傳人申孝生整理的《臨清肘捶譜》,記錄著"十趟捶""四季捶"等套路。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后,瑤坡村武術協會培養出500余名傳承人,在全國武術邀請賽中屢獲金獎。
3. 臨清駕鼓
始于唐代"羯鼓"的純打擊樂藝術,48面鼓、8面點鑼、2面篩鑼組成的龐大陣容,演奏時"聲震十里,勢如雷霆"。乾隆南巡時曾將其列為"御前樂班",現存《二十八宿》《三番帶滾鼓》等六首古譜被載入《中國民族器樂曲集成》。2025年,洪玉卿先生被評為該項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二、省級非遺:技藝巔峰
4. 臨清潭腿
"南拳北腿"中北腿代表,十二路腿法以"彈、踢、掃、蹬"為主。
5. 臨清時調
運河碼頭孕育的市井藝術,《撒大潑》《占花魁》等曲目用三弦、二胡伴奏,唱腔融合南北小調。清代《臨清竹枝詞》描述:"茶館書場燈似晝,時調一曲解人愁"。
6. 臨清什香面制作技藝
運河飲食的巔峰之作,"一主四配八碼"的繁復工序需準備18種配菜。明代《金瓶梅》中"溫面"演變而來,乾隆賜名"什香面"。
7. 臨清哈達織造技藝
魯繡與藏文化碰撞的結晶,采用"元寶石"砑光工藝,34道工序織就的哈達"薄如蟬翼,潤若綢緞"。十世班禪曾將臨清哈達贈予毛主席,現存故宮博物院。
8. 臨清八大碗制作技藝
魯西宴席的"硬菜"代表,"扣碗酥肉""黃燜雞"等八道菜采用"三蒸九扣"技法。當地回族群眾世代傳承發展的代表美食。
三、省市級非遺:市井煙火
9. 臨清運河船工號子
運河漕運的活化石,"拉纖號""搖櫓號"等十一種號子高亢豪邁。現存《沖灘號子》曲譜記錄:"嗨喲嗨喲闖險灘,一篙點破水中天"。
10. 臨清龍燈
省級非遺,起源于千年的民俗狂歡,24米長龍由多人舞動,"龍游四海""龍戲珠"等套路融合雜技技巧。每年正月十五"鰲頭磯龍燈會"吸引大量線下線上觀眾圍觀。
這些非遺項目如同散落運河畔的珍珠,被臨清人珍惜保護,傳承發展。這方土地的獨特性,早已融入每個非遺項目的肌理。你說這樣的文化底蘊,出點30天吃不重樣的美食是不是很正常。
以上純屬小編個人觀點,不當之處,還請各位網友幫助指導。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