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有關單位:
(略)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推
(略))等文件要求,我們研究制定了《
(略)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略)政府專題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略)建設局
(略)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12月16日
(略)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推
(略)城鄉建設領域低碳發展,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福建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
(略)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和對福建對龍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略)觀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開源、節流、轉方式:
(略)
(二)主要目標
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建筑節能、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用能結構和方式:
(略)
二、建設綠色低
(略)
(三)優
(略)結構和布局
1.推
(略)組團式發展。積極開展綠色低
(略)建設,
(略)、組團式發展。按照“跨越發展、組團結構、內居外產、生態契合”的布局模式,
(略)“X”形交通軸線拓展,形成“一
(略)三組團”空間格局。每個組團面積不超過50平方公里,組團內平均人口密度原則上不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個別地段最高不超過1.5萬人/平方公里。加強生態廊道、景觀視廊、通風廊道、濱水空間
(略)綠道統籌布局,依托自然山體和水系建立貫通連續的生態廊道,凈寬度不少于100米。推
(略)生態修復,完
(略)(略)。促進就業崗位、居住空間均衡融合布局,適度降低老城人口密度,加強新
(略)與老城聯動,合理控制新
(略)職住比例,打造緊湊型、分布式、組團化空間結構。
(責任單位:
(略)
2.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層住宅。結
(略)空間格局、功能布局,統籌謀劃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建設,相對集中布局。嚴格控制生態敏感、自然景觀等重點地段的高層建筑建設,不在對歷史文
(略)、歷史地段、世界文化遺產及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略)
(責任單位:
(略)
3.完善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優
(略)、
(略)的銜接,
(略)、
(略)、支路等級配和結構合理
(略)(略),形成環形+
(略)布局,支
(略)空間結構。
(略)城區國省干道,構建“一環六射”
(略),支
(略)空間拓展,協同城鄉發展。城市
(略)(略)密度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加
(略)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開展人行道凈化、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專項行動,完
(略)(略),因地制宜設置慢步道、騎行道等多樣化慢行通道。科學規劃建
(略)停車設施,
(略)的綠色能源設施。提
(略)公共交通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城市綠色交通出行比例穩步提升。
(責任單位:
(略)
4.加強建筑拆除管理。堅持劃定底線,防
(略)更新變形走樣。嚴格實施建筑拆除管理,堅持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推
(略)更新,除違法建設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原則上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20%。提倡分類審慎處置既有建筑,推行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盤活存量房屋,減少各類空置房。
(責任單位:
(略)
(四)建設綠色低
(略)
5.優
(略)布局和功能。推廣功能復合的混
(略),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
(略)、縣以改造為抓手加快構
(略)生活圈,通過步行、
(略)絡串聯若干居
(略),構建15分鐘生活圈。按照《完整居
(略)建設標準(試行)》完善水、電、路、信、無障
(略)政配套基礎設施,加強適老及適兒化建設,加快推
(略)供氣管道和設施等老化更新改造,完
(略)綜合服務站、快遞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活動空間,到2030年,
(略)市的完整居
(略)覆蓋率達到60%以上。推進綠
(略)創建行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
(略)建設、管理和服務全過程,發
(略)居民的主體作用,開
(略)道路綜合治理、海綿化改造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有序推
(略)充換電等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提
(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60%
(略)社區先行達到綠
(略)創建要求。積極探索零
(略)建設,鼓勵國有資金投資的項目先行先試,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示范樣板。
(責任單位:
(略)
6.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略)
(責任單位:
(略)
(五)提高綠色低碳建筑水平
7.深入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貫徹落實《福建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規范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推進新建民用建筑執行基本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執行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超高層建筑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到2025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5%以上。
(責任單位:
(略)
8.提升建筑能效水平。2028年前,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75%節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加強適用于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
(略)的節能低碳技術研究,推動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加快推廣適合
(略)氣候特點的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發展零碳建筑。結
(略)更新、城鎮老
(略)改造等工作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加強節能改造鑒定評估,對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筑要應改盡改,推動門、窗、外墻、屋面等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提升改造,推動
(略)域高效照明及智能照明控制改造,改造部分節能水平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持續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
(略)建設,“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改造面積不少于150萬平方米,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加強建筑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運行評估和調適工作,到2030年,
(略)的總體能效在現有水平上提升10%。
(責任單位:
(略)
9.加強能耗統計監測。落實民用建筑能源資源消耗統計報表制度,逐步實施能耗限額管理,定期公布超限額用能的公共建筑名單,并納入節能改造計劃。新建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應當安裝建筑能耗在線監測分項計量裝置,加強建筑低碳運行管理。
(略),推動用水、用電、用氣等能源消費數據共享,加強建筑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統計監測。
(責任單位:
(略)
(六)建設綠色低碳住宅
10.推進住宅低碳化建設。積極發展中小戶型普通住宅,限制發展超大戶型住宅。結合
(略)氣候特點,合理確定住宅朝向、窗墻比和體形系數,推廣應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建筑遮陽、立體綠化、雨水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智能化等適宜技術,降低住宅能耗。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合理布局生活空間,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減少改造或者拆除造成的資源浪費。加強住宅共用部位維護管理,延長住宅使用壽命。推進高品質住宅開發建設,用高品質、新科技、好服務引領住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責任單位:
(略)
11.加快住宅產業化。實行裝配式建筑裝飾裝修與主體結構、機電設備協同施工。積極推廣標準化、集成化、模塊化裝修模式,促進整體廚衛、輕質隔墻等材料、產品和設備管線集成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裝配化裝修水平。新建保障性住房應當按照《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的要求完成建設。鼓勵新建商品房一次裝修到位,推廣菜單式全裝修模式,到2025年,力爭新建商品房全裝修交付比例達到30%以上。
(責任單位:
(略)
(七)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
12.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略)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精心打造若干生活垃圾分類示
(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
(略)。全鏈條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設,
(略)城區垃圾分類項目,合理布局中型、小型垃圾轉運站。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推動“鄰利”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降低填埋比例。推行“限塑令”、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等源頭減量措施。加快
(略)城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努力推動全民生活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到2025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
(責任單位:
(略)
13.推
(略)水環境低碳化建設。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建設閩西南生態型現代
(略),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戰略要求,以打造“藍綠交織、山環水抱、城水共融、韌性智慧生態宜居”的國家級山地河
(略)海
(略)建設示
(略)為目標,系統化全域推進海
(略)建設,保護生態屏障及生態廊道、生態環境及濕地空間不受侵占、破壞,到2030年,城市
(略)可滲透面積占比達到45%以上。
(略),強
(略)計量管理,
(略)智能化管理水平,到2030年,
(略)漏損率控制在7.5%以內。持續推
(略)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
(略)(略)建設和改造,全面
(略)(略)及居
(略)、公共建筑、企事業單位:
(略)
(責任單位:
(略)
14.推
(略)綠色照明。加
(略)照明規劃、建設、運營過程管理,嚴格控制公用設施和大型建筑物等景觀照明能耗,控制過度亮化和光污染,推
(略)燈節能化智慧化改造,到2030年,LED等高效節能燈具使用占比超過80%,全
(略)實現照明數字化管理。
(責任單位:
(略)
15.提
(略)園林綠化水平。優
(略)綠地布局結構,
(略)性與均衡性。堅持“適用、經濟、生態、美觀”的原則,重點
(略)中的水系及“兩高”沿線,充分挖掘“三邊三節點”閑置地塊,按照“間綠透綠、顯山露水”
(略),建設集健身、休閑、賞景等功能于一體的“串珠公園”“口袋公園”,進一步提升公園、廣場、綠化體系增強公園、綠道的綜合服務功能,形成串聯山、水、
(略)絡。到2030年,城市
(略)綠地率達到41%,城市
(略)擁有綠道長度達到3.4公里/萬人。
(責任單位:
(略)
(八)優
(略)建設用能結構
16.加大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因地制宜推進高效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光熱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具備
(略),
(略),賓館、醫院、學校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應采用太陽能、
(略)。在沿江、鄰河的大型公共建筑推廣應用地表水熱泵技術。推廣屋頂光伏和發電玻璃等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開展“光儲直柔”一體化試點建設,加快智能光伏應用推廣。
(略),鼓勵盤活閑置屋頂資源,對屋頂資源較好的工
(略)(略)。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力爭達到15%,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建設要求應滿足
(略)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四部門印發的《
(略)分布式光伏規范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
(責任單位:
(略)
17.推進建筑用能電氣化。引導生活熱水、炊事等向全屋電氣化發展,到2030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90%。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電氣化,到2030年,全電氣化比例達到20%。推廣熱泵熱水器、高效電爐灶等燃氣替代產品,推動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應用。
(略)的銜接與協調,
(略)技術應用,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在滿足用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調配用電負荷,實現電力少增容、不增容。
(責任單位:
(略)
(九)推進綠色低碳建造
18.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引進高水平設計研究院所與培育本地骨干設計隊伍相結合,提高裝配式建筑設計能力。統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一體化集成設計。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鼓勵發展鋼結構、組合結構等裝配式建筑體系,優先采用工程總承包建設方式:
(略)
(責任單位:
(略)
19.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加強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控,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萬平方米。將建筑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一布局,推進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分級利用,積極推廣應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到203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
(責任單位:
(略)
20.推廣綠色建材。鼓勵工程建設項目使用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中的產品,在政府采購工程、重點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綠色建筑和綠色生
(略)、裝配式建筑等項目中優先采用綠色建材,建設一批綠色建材推廣應用示范工程。支持企業開展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技術改造,重點推
(略)煤矸石燒結多孔磚、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石膏空心條板、陶粒混凝土屋面保溫材料、節能門窗、預拌混凝土及預拌砂漿、機制砂、無機保溫砂漿、
(略)面磚、透水混凝土、節水型衛生潔具等綠色建材,鼓勵有條件
(略)使用木竹建材。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鼓勵建設項目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加快建立政府工程采購綠色建材機制,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
(略)建設。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
(責任單位:
(略)
三、打造綠色
(略)村
(十)
(略)城綠色低碳水平
21.
(略)城建設管控。加快推
(略)化建設,因地制宜
(略)城建設密度與強度管控,位于生態
(略)、農產品
(略)的縣城人口密度應控制在0.6-1萬人/平方公里,建筑總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宜控制在0.6-0.8;建筑高度要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最高不宜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確保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到位。
(責任單位:
(略)
22.
(略)城綠色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推行大分散
(略)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分布式布局,建設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推行“
(略)、
(略)、
(略)”,
(略)紅線寬度不超過40米,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超過2公頃,
(略)絡應連續通暢。
(責任單位:
(略)
(十一)開展綠色低碳鄉村建設
23.營造自然緊湊的鄉村格局。堅持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
(略)鎮、示范村規劃建設,實現“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應編盡編。農房和村莊建設選址應安全可靠,順應地形地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脈絡。鼓勵新建農房向完善基礎設施、自然條件優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景觀環境優美的村莊聚集,引導農房群落自然、緊湊、有序布局,提升鄉村生態環境,減少資源能源消耗。保護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風貌,劃定和落實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修繕有價值的傳統建筑,防止建設性破壞。
(責任單位:
(略)
24.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按照結構安全、功能完善、節能降碳等要求。開展既有農房綜合整治,推進空心房、裸房整治和拆除違法建筑,逐步消除農房“高大裸空”現象。加強新建農房風貌管控,全面落實建筑立面圖集管控要求。引導新建農房執行《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相關標準,推廣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設施設備,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建造方式:
(略)
(責任單位:
(略)
25.推進農村污水垃圾低碳化治理。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持續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治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鄉村污水垃圾配套,新建、改造、
(略),進一步提高鄉村公廁密度和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能力。深入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合理確定排放標準,因地制宜推廣小型化、生態化、分散化的污水處理工藝,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加快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持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類試點,進一步推廣“垃圾兌
(略)”模式,強化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以縣域為單位:
(略)
(責任單位:
(略)
26.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房建設中的應用。有序開展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
(略)。
(略)建設,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鼓勵炊事、交通、熱水等用能電氣化。同步推進既有農房節能改造,結合煤改氣(電)、糞污綜合利用等技術,減少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使用。
(責任單位:
(略)
四、強化保障措施
(十二)加強組織實施
各級住建、發改部門要高度重視碳達峰行動工作,加強部門協調,主要領導牽頭抓總,確保行動取得實效。要緊密結合
(略)、本行業領域實際情況,明確任務目標,強化任務落實,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定工作措施,強化針對部署,認真組織實施。各縣(市、區)住建局、發改局于每年11月5日前將當年貫徹落實情況
(略)住建局、發改委。
(責任單位:
(略)
(十三)完善支撐體系
各縣(市、區)要根據碳排放控制目標和產業結構情況,合理確定城鄉建設領域的碳排放控制目標。落實國家
(略)節能降碳、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等低碳標準,加強節能標準推廣應用,同步實施國家和省修訂的能耗限額、能效強制性標準、新型基礎設施能效標準。大力開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試點。結
(略)體檢評估、鄉村建設評價等工作,加大綠色低碳發展質量評估。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
(略)信息模型(CIM)平臺融合應用,推動數字建筑、數字孿
(略)建設,加快城鄉建設數字化轉型。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服務模式。
(責任單位:
(略)
(十四)強化財政金融支持
完善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的相關財政政策,調整優化專項支出結構,財政會同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國家、省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專項資金的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綠色低碳試點建設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多種方式:
(略)
(責任單位:
(略)
(十五)加大宣傳推廣
組織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示范和產業化應用,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協同發展。引導綠色技術創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與企業等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資源整合、協同合作,促進高校優勢學科集聚發展和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城鄉建設領域干部培訓重要內容,加強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等從業人員培訓。鼓勵高等院校增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課程。鼓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技術交流、專業技能培訓等活動,加大優秀項目、典型案例宣傳力度,配合開展好全民節能行動、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綠色建材下鄉等活動,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降碳行動。開展減排自愿承諾,引導公眾自覺履行節能減排責任。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以環境友好的消費理念引導養成環保、綠色的生活習慣。
(責任單位:
(略)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
上文為隱藏信息僅對會員開放,請您登錄會員賬號后查看, 如果您還不是會員,請點擊免費注冊會員
【咨詢客服】 |
孫榮華 |
 |
【聯系電話】 |
18601025068 |
【客服微信】 |
186010250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