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江蘇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龍墩頭遺址
——區域文明探索的考古新證
文 圖 / 白國柱
本文刊登于《大眾考古》2025年增刊
龍墩頭遺址位于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徐莊村北約300米處,北距鹽河約800米,東與龍岡古沙堤直線距離約8公里。遺址周邊被小河環繞,經鹽河可直通射陽河。遺址西側、南側、東側地表有民居分布,東北部則為大面積的蟹塘。
2018年初,鹽城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對徐莊村北一帶開展了考古調查工作,在地表發現了史前陶片,這處遺址后被確定為新發現的古遺址。
2018年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于建湖縣蘆溝鎮建設考古實習基地,對大同鋪遺址開展了連續性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人員從當地文博部門得知,大同鋪遺址東部約4公里處分布有龍墩頭遺址。
2018 年調查發現的灰陶鼎足、紅陶鼎足
2020年冬,鹽城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趙永正在與筆者交流時展示了兩件三角形鼎足。而鼎足是在圍攏蟹塘的土埂上發現的,蟹塘內土有部分翻動。一件為灰陶,側面有按窩,足跟靠上殘余有部分鼎腹,飾交錯繩紋;另一件為紅陶,側面也有按窩。兩件鼎足足尖側均未見明顯按捺跡象。這種特征的側扁三角形足在高郵、興化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有發現,在鹽城則是首次發現。這顯然具有積極的學術意義。若能開展發掘工作,可能會有突破性的發現及認識。
2021年冬,我們赴龍墩頭遺址、龍岡沙堤等地開展調查工作,于龍墩頭遺址發現了東周時期鬲足及時代較晚的青瓷片、青花瓷片等遺物,證明了龍墩頭遺址至少存在龍山時期、東周時期、宋代、明清時期遺存。通過此次冬季調查,我們也了解到大同鋪遺址、龍墩頭遺址、龍岡商墓幾處地點是經由河流互通的。大同鋪遺址北為蘆溝河,龍墩頭遺址北為鹽河,龍岡商墓南為蟒蛇河,西、北可經黃沙港等河流至射陽河,東可經新洋港等河流至海。
2022年冬,我們再次赴龍墩頭遺址,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探工作,勘探面積約4.5萬平方米。而徐莊村東北部蟹塘區域一直處于養殖狀態,未能開展勘探工作。根據以往的調查,遺址的北界應至現杭家墩北的小河。通過勘探,靠近西側、東南側民居區域地層堆積較為單薄,東部、東北部地勢較高處地層堆積較厚,應屬于遺址較為核心的地帶,發現有灰坑、灰溝等遺跡現象,以及陶片、瓷片、骨渣、紅燒土等遺物。
2023年,南京大學將考古本科實習地點自大同鋪遺址轉移至龍墩頭遺址,目前開展了兩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工作。2023年度,遺址東部、中東部及南部各設一發掘區,這3個發掘區均為遺址地勢較高處,發掘面積共計400平方米。其中以中東部發掘區遺跡最為豐富,東部發掘區次之,南部發掘區情況較差。共清理遺跡34處,包括灰坑28個、灰溝4條、建筑遺存1處、窯址1處。中東部、東部發掘區遺存年代最早均為龍山時期,南部發掘區遺存年代最早為宋代。2024年度,在緊鄰2023年度中東部發掘區的南部布方,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共清理遺跡42處,包括灰坑27個、灰溝10條、墓葬3座、水井1口、建筑遺存1處。通過兩個年度的發掘,我們對遺址的文化內涵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
2023 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鼎、陶罐
地層堆積
2023年度的南部發掘區,位于民房的空地上。地勢相對較高,主要為近代堆積。其他區域則均為農田,地層堆積基本一致,厚度處于1.2—1.8米間。地層堆積可分6層,①—④層全發掘區分布,⑤層分布于大部分探方,⑥層則僅分布于西側部分探方內。①層為現代耕土層。②層為黃褐色土,厚度不均,屬近代堆積,該層位下發現一座元代墓葬。③層為褐色土,包含較多白瓷片、瓦片等。④層為黑色土,包含較多白瓷片以及大量磚瓦等。⑤層為灰黑色花土,含細沙,以及少量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動物骨骼、紅燒土顆粒等。⑥層為灰色土,有一定沙性,僅包含極少量陶片。
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未見地層分布,絕大部分遺物均見于晚期單位。在2023年度發掘過程中,一些晚期地層、遺跡中會伴隨有少量新石器時代遺物出土。發現的較為完整、有明顯可見器型的陶器基本為G5出土,其所在探方為TS07E16。根據這個線索,2024年度探方的布設就緊鄰2023年度發掘區。遺憾的是,田野發掘一直到最后,也未見新石器時代單位。
通過兩個年度的發掘,我們發現了時代特征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其中又以陶器風格最為鮮明。夾砂紅陶器和泥質黑陶器較為多見,紋飾則以方格紋、三角紋、繩紋、水波紋、弦紋為特色。典型器物有罐形鼎、垂腹甕、捏口流鬶、喇叭狀細高柄豆、高竹節細柄器、大捉手器蓋等。罐形鼎僅1件為可復原器,腹部灰黑色,隱見繩紋,側扁足,陶色不均。垂腹甕為磨光黑陶,腹部可見三周弦紋帶,弦紋帶間飾刻劃三角紋、刻劃豎槽。鼎足種類較多,有側扁魚鰭形足、側扁三角形足、鴨嘴狀鑿形足、正裝長方形足等,足面或飾多寡不一的刻劃凹槽。高竹節柄器主要見于2023年度發掘區,亦為磨光黑陶,柄徑多小于3厘米。
2024 年出土的動物骨骼
東周時期遺存
以發掘區⑤層為代表,幾乎分布于所有探方,但地層較為單薄,厚度約10厘米。遺跡主要為灰坑、灰溝。出土的遺物類型較多,有石器、銅器、陶器、硬陶器、原始瓷器、骨器等。
出土的石器,器型主要有礪石、刀、錛、鏃等。銅器器型主要有刀、鋸、錐形器等,也發現有鼎足。陶器器型較多,主要有鬲、鼎、豆、釜、缽、盆、罐、拍等。硬陶器器型主要有罐、壇等。原始瓷器器型主要有碗、杯、罐等。骨器器型主要有錐。出土少量耐火材料,如陶圓餅、帶槽紅燒土等,也有少量銅煉渣、粗銅塊、片麻巖。出土的動物遺存,種類有鹿、牛、犬類、嚙齒類,植物遺存有豆類、瓜類等。硬陶器紋飾種類較多,有米篩紋、席紋、菱形填線紋、三角填線紋、回紋、多重回紋等,并有一定數量的組合紋飾,如回紋+菱形填線紋組合。原始瓷器個體多較小,多數有明顯的薄釉,器表多見輪旋痕跡,內壁多見渦紋,器底多見線割跡象。
2023 年出土的銅刀、原始瓷碗
宋元時期遺存
宋代遺存以發掘區④層為代表,分布于所有探方,地層堆積較厚,厚度大部分超過30厘米。有少量③層下遺跡,應為宋代遺跡。如TS08E13、TS08E14的北擴方,③層下有槽狀灰溝分布,時代應為宋代。所有探方內,該層位普遍分布有磚、瓦,以瓦更多。其中大部分為板瓦,泥質灰陶,個體不大,長、寬多小于30、20厘米。地層堆積中也有較多白瓷片,部分可復原,較為典型者如十棱葵口斜腹碗、弧腹敞口碗等。
元代遺跡僅發現一座土坑墓。發現于TS07E13、TS08E13內,開口于②層下,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寬北窄,單棺。頭廂位于棺內頭部外側。頭向南,仰身屈肢。隨葬品5件,其中白瓷碗3件、醬黃釉陶四系罐1件、泥質灰陶缽1件。四系罐位于頭廂,其上蓋白瓷碗1件。另外2件白瓷碗放置于頭部一側,灰陶缽位于腹部。
盡管發掘區④層普遍分布有較多磚、瓦堆積,但與堆積對應的建筑跡象并未發現。與之相對應,元代墓葬打破④層。可能意味著這些磚、瓦堆積附近應分布有宋代居址,之后損毀逐漸堆積至此處,至元代則成為墓地。
2024 年出土的宋元時期釉陶四系罐、白瓷碗
其他時代遺存
關于明清時期的遺存,本文不再設篇幅闡述。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在個別探方的遺跡中,發現了少量疑似商代的遺物。如TS08E13北部⑤層下的灰坑內,出土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其中,夾砂紅陶片1片,素面,為甗腰;泥質灰陶片1片,飾小格紋,為盆腹片;硬陶片3片,灰表或灰褐表,紫紅芯,是同一罐的腹片,飾席紋與橫向葉脈紋組合紋飾;原始瓷片1片,淺腹、敞口,外壁飾細密弦紋,內壁飾渦紋,內外壁有均勻黃色薄釉。此外,灰坑內還出土了較完整的鹿角。另外,在2024年度發掘區東部⑤層下個別跡象中,發現了折沿、方唇的紅褐陶繩紋袋足鬲殘片,鬲足幾乎無實足根。從這些遺物的典型特征看,其時代應屬商代。
關于早期遺存的部分思考
龍墩頭遺址兩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均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極具時代特征者如垂腹罐形鼎、捏口鬶、喇叭狀細高柄豆、高竹節細柄器等,屬于龍山時代的文化特征。這些遺物雖然零碎,但仍然可見其明顯的文化多元性。捏口鬶具有典型的長江流域文化特征,而垂腹罐形鼎、喇叭狀細高柄豆、高竹節細柄器則具有典型的龍山文化特征。目前很多證據表明,良渚文化曾北上里下河地區對該區域文明形成了沖擊[1],對淮河一線的阜寧也有明顯影響。龍墩頭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與淮河中游禹會類型及典型龍山文化間的關系,仍然需要更多實物資料完善。
商時期遺物出土較少,但明顯看到商文化、馬橋文化在本地的融合情況。周代遺存相對豐富,出土有陶器、原始瓷器及較多動植物遺存。遺址的東部較高地帶,發現了少量耐火材料、粗銅塊、銅器等,應與銅器冶鑄有關,可能存在鑄銅作坊。
這些實物證據的發現,證明龍墩頭遺址自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周代的發展具有較好的延續性,總體呈現出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征,從而形成風格獨特的地域文明。龍山時期遺存、東周時期遺存的發現,將有力提升區域文明研究深度,將本區域人類活動時間提早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
本文得到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江淮地區吳越文化遺存研究”(項目編號:22LSB003)的資助。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副研究員)
注釋[1] 南京博物院:《江蘇興化、東臺市蔣莊遺址良渚文化遺存》,《考古》2016年第7期。
投稿郵箱|dzkaogu@163.com
郵發代號|28—448
歡迎訂閱
2025年《大眾考古》每期20元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