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廣東
本期原文是我本人要提交的一篇作業,作為這個市場中的一個微小參與者與觀察者,即使是作業,我的目光肯定還是聚焦于我們這個資本市場。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歷程中,資本市場的發展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筆。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復雜而曲折的探索過程,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也在推動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國資本市場最耀眼的一幕,無疑其中孕育了相當一批扎根實體、走向世界的龍頭企業;而最大的遺憾,則是在互聯網浪潮中崛起的那一批行業龍頭與 A 股擦肩而過。
一、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起步探索階段(1980-1991 年)
1980 年 12 月,撫順紅磚一廠面向企業內部發行了 280 萬股股票,每股面值 10 元,這是改革開放后國內最早的企業股票發行嘗試。1981 年財政部恢復發行國債,首期發行 48.66 億元國庫券,拉開了資本市場工具創新的序幕。1984 年 9 月,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每股 50 元,共發行 1 萬股,成為新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眾股。當時股票票面印有 "定期發放股息紅利" 字樣,卻未明確償還期限,帶有濃厚的 "準債券" 特征。
1986 年 9 月 26 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正式開業,12 平方米的交易柜臺鋪著墨綠色臺呢,墻上掛著 "股票買賣" 木牌,首日成交飛樂音響股票 100 股,成交價每股 55 元。柜臺交易采用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的現貨模式,交易員用鋼筆在紙質股票背面背書轉讓記錄,每天交易時間僅為上午 9 點到 11 點。到 1988 年,全國已有沈陽、武漢、廣州等 14 個城市開設證券柜臺,形成區域性交易網絡。1990 年,深圳出現股票認購證黑市交易,一張面值 100 元的認購證最高炒至 3000 元,反映出市場對資本品的原始渴求。
也是在1986年9月,時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系主任的厲以寧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我國所有制改革的設想》一文,此后又多次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大聲疾呼,從此得了個“厲股份”的稱號。
這一階段的監管呈現 "多頭管理" 特征:財政部負責國債發行,中國人民銀行監管金融機構證券業務,地方政府審批企業股票發行。1987 年,上海市政府頒布《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首次對股票發行條件、交易規則作出規定,成為地方資本市場監管的雛形。1991 年 4 月,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籌備組在上海成立,標志著集中交易時代即將來臨。
(二)初步建立階段(1992-2001 年)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當天,8 只股票("老八股")集中掛牌,其中真空電子市值最大,達到 5.4 億元。交易大廳內 20 臺交易終端連接著全國各地的券商席位,首日成交金額 497 萬元。1991 年 7 月 3 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時,僅有 5 只股票上市,俗稱 "老五股",當時采用口頭競價方式,交易員在交易池內用手勢比劃價格。
1992 年 8 月,深圳發生 "8?10" 股票認購證風波,因認購證供不應求引發群體事件,直接推動了 1992 年 10 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監會的成立。1993 年 4 月,"青島啤酒" 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支 H 股,開啟內地企業境外融資先河。1994 年 7 月,證監會推出 "三大政策" 救市:年內暫停新股發行、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采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范圍,上證指數單日漲幅達 33.6%,創歷史紀錄。
1995 年 2 月 23 日,"327 國債期貨事件" 爆發,萬國證券違規做空國債期貨合約,導致市場劇烈波動,當日成交金額達 8536 億元,相當于全國 GDP 的 1/30。這一事件直接促使國債期貨市場關閉,也推動了 1999 年《證券法》的出臺,明確禁止金融機構參與期貨交易。到 2001 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 1160 家,總市值突破 4 萬億元,投資者開戶數超過 6000 萬戶,資本市場初具規模。
(三)規范發展階段(2002-2011 年)
2005 年 4 月 29 日,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三一重工、紫江企業等 4 家公司成為首批股改試點企業。股改采用 "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 模式,三一重工提出每 10 股送 3.5 股加 8 元現金,最終以 93.44% 的贊成率通過。到 2006 年底,滬深兩市完成股改的公司達 1294 家,占總市值的 98%,解決了同股不同權的制度性難題。
2007 年 8 月,中國證監會頒布《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允許非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打破了企業債僅由國有企業發行的壟斷格局。同年,中國石油 A 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 7 萬億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2009 年 10 月 30 日,創業板首批 28 家公司上市,其中金亞科技發行價 11.3 元,首日收盤價達 35 元,漲幅 209%,為中小企業開辟了直接融資渠道。
這一階段市場基礎設施持續完善:2003 年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成立,實現證券登記結算集中化;2007 年滬深 300 指數期貨仿真交易啟動,衍生品市場開始探索;2010 年融資融券業務試點,標志著 A 股市場引入做空機制。到 2011 年底,資本市場累計為企業融資超過 5 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
(四)全面改革階段(2012 年至今)
2013 年 11 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2019 年 6 月 13 日科創板正式開板,采用 "問詢式審核" 模式,平均審核周期縮短至 6 個月。首批 25 家科創板企業上市當天,安集科技漲幅達 400%,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比平均達 15%,顯著高于主板企業。2020 年 8 月 24 日,創業板注冊制首批 18 家企業上市,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進一步降低了上市門檻。
對外開放方面,2014 年 11 月 17 日滬港通開通首日,北向資金凈買入 145 億元;2016 年深港通開通后,滬深港通全年交易額突破 10 萬億元。2018 年 6 月,A 股正式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初始納入因子 5%,到 2020 年提升至 20%,帶來約 3000 億元外資流入。2022 年,互聯互通機制擴展至 ETF 產品,進一步豐富了跨境投資渠道。
截至 2024年末,境內股票市場上市公司達5392 ?家,總市值超86.01萬億元,以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34.9 萬億元計算,證券化率約為63.8%。從手工柜臺到智能交易,從封閉市場到全球配置,中國資本市場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二、光榮:資本市場在發展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資本市場的諸多貢獻中,孕育和成就了一批偉大的企業與行業,參與全球主要產業鏈的競爭,無疑是其最有意義也是影響最深遠意義的貢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全球領先的龍頭企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的直接展現。它們憑借龐大的營收規模與深厚的產業根基,如同穩固的基石,支撐起中國經濟在國際舞臺的地位。
(一)新能源產業:從追趕者到全球領跑者
寧德時代的崛起堪稱資本市場助力產業升級的典范。2018 年創業板上市時,這家成立僅 8 年的電池企業通過首發募集 54.6 億元啟動資金,如今已成長為全球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截至 2024 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攀升至 37.9%,連續 8 年穩居世界第一,與第二名的差距擴大至 20.7 個百分點;儲能電池市占率達 36.5%,連續 4 年領跑全球。
資本市場的持續輸血為其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支撐:2024 年研發投入達 186 億元,近十年累計超 700 億元,推動專利數量突破 4.3 萬項,其中動力電池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依托這些技術積累,寧德時代在 2024 年推出全球首款兼備 1000km 續航與 4C 超充能力的神行 Plus 電池,以及放電功率超 1300kW 的麒麟高功率電池,可助力新能源車實現零百加速 2 秒以內,重新定義行業性能標桿。
同時,在寧德時代的帶動下,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實現全鏈條自主可控,正極材料企業容百科技、負極材料企業璞泰來、電解液企業天賜材料等均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現快速成長,使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實現對日韓企業的超越。
比亞迪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2009 年,比亞迪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資金 20 億元,這為其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產能擴充注入了 “第一桶金”。自上市以來,比亞迪通過資本市場累計融資超 200 億元,構建起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的全產業鏈自主研發體系,研發人員從上市初的不足 5000 人激增至 2024 年的超 6 萬人。
2024 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 7771.02 億元,同比增長 29.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高達 402.54 億元,同比增長 34% 。汽車業務作為核心增長引擎,2024 年營收達 6173.82 億元,同比增長 27.7%。這一年,比亞迪汽車全球銷量累計約 427.21 萬輛,同比增長 41.26%,不僅蟬聯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冠軍,更榮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在汽車品牌全球銷量排名中躍居第四。在國內市場,其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 33.2%,同比增長 1.3 個百分點 。海外市場拓展同樣成果斐然,2024 年海外業務收入飆升至 2218.85 億元,同比大增 38.49%,占總營收比重提升至 28.55%,新能源乘用車海外累計銷售 41.7 萬輛,產品已打入全球六大洲、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烏茲別克斯坦和泰國工廠分別于 2024 年 6 月和 7 月建成投產 。
(二)醫藥行業:從仿制為主到創新突圍
在生物醫藥領域,資本市場同樣見證了眾多企業的崛起與騰飛。恒瑞醫藥作為國內創新藥龍頭,其發展軌跡與資本市場深度綁定。1997 年在滬市上市以來,恒瑞醫藥通過 IPO、增發等方式累計融資超 80 億元,將研發投入占比從2000 年的 5.6% 提升至目前超20%水平,累計研發投入超400 億元。
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恒瑞醫藥突破了多項技術壁壘,其自主研發的 PD-1 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用于肝癌治療的 PD-1 藥物,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創新藥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等在抗腫瘤領域實現進口替代,推動中國創新藥從 “仿創結合” 向 “源頭創新” 轉型。2024 年,恒瑞醫藥創新藥銷售收入(含稅,不含對外許可收入)達 138.92 億元,同比增長 30.6%,占公司總銷售收入(不含對外許可收入)的 49.64%。若計入德國默克 1.6 億歐元、美國 Kailera 1 億美元等創新藥對外許可首付款,創新藥收入占比已超過 50%。而截至 2024 年末,公司已在國內獲批上市 19 款新分子實體藥物(1 類創新藥)、4 款其他創新藥(2 類新藥),另有 90 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約 400 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
(三)高端制造業:白電之外的多點突破
在高端制造業領域,白電、工程機械和特種玻璃等行業的龍頭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了從區域的小品牌到全球標桿的華麗蛻變。
白電行業中,格力電器、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無疑都是發展的典范。格力電器 1996 年登陸深交所,首發募集資金 3.2 億元,這筆資金成為其技術研發的啟動器。上市后,格力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不斷投入空調核心技術攻關。截至 2024 年,格力電器擁有專利數量超 10 萬項,其中壓縮機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自主研發的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全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2024 年,格力空調全球市場占有率達 20%,連續 16 年位居世界第一,空調業務收入突破 1800 億元,帶動珠海形成從壓縮機、電機到整機的完整家電產業鏈,年產值超千億元。
美的集團 2013 年實現整體上市,募集資金超 100 億元,以此為基礎開啟全球化布局。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美的先后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日本東芝家電等國際企業,整合全球研發資源。2024 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達 120 億元,擁有研發人員超 1.8 萬人,在智能家電、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取得 5000 余項專利。當年營收突破 4500 億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達 45%,在全球設立 34 個生產基地和 28 個研發中心,家用空調、洗衣機等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均進入前三,成為全球家電行業產品線最齊全的企業之一。
工程機械行業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與徐工機械,則展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崛起之路。三一重工 1994 年在滬市上市,通過融資持續投入工程機械核心部件研發,其挖掘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從 2011 年的 5.5% 提升至 2022 年的 34%,超越小松、卡特彼勒等國際巨頭,全球市場份額達 10%,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 “走出去” 的代表。2024年,三一重工營收達 1200 億元,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40%,在德國、美國等地設立研發中心,挖掘機、起重機等產品通過歐盟 CE 認證,進入全球高端市場。
特種玻璃領域的福耀玻璃同樣也是資本市場培育的標桿企業。福耀玻璃 1993 年在滬市上市,2015 年在香港上市,累計融資超 100 億元用于汽車玻璃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其全球市場份額達 31%,為全球主要中高端品牌提供配套,實現了 “中國玻璃,全球共享”。依托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福耀玻璃在全球布局 12 個生產基地,建立起從玻璃原片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達 55%,成為全球汽車玻璃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者之一。
這些企業的共同特質,是借助 A 股市場的融資功能、治理約束和品牌背書,實現從區域企業到全球巨頭的跨越。資本市場不僅提供了資金血液,更通過信息披露要求、股東監督機制倒逼相關企業完善內部治理,這正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值得驕傲的光榮所在。
而以上提到的企業和行業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國內資本市場培育的行業龍頭公司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兆易創新、中芯國際、北方華創、伊利股份、雙匯發展、安琪酵母、金力永磁、紫金礦業、萬華化學、云南白藥、華大基因、匯川技術等等,不一而足。
三、遺憾:互聯網浪潮中的缺席者
當中國互聯網行業經歷爆發式增長時,國內資本市場卻與一批標志性的企業失之交臂。騰訊 2004 年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 2014 年登陸紐交所,百度、京東、拼多多、美團乃等相繼選擇境外資本市場,形成 “中國互聯網企業,海外資本市場孵化” 的特殊格局。
這種缺席源于特定歷史階段的制度約束。2000 年前后,中國互聯網企業普遍處于虧損狀態,而國內 A 股當時實行 “連續三年盈利” 的上市標準,騰訊 2003 年才實現首次盈利,阿里巴巴 2012 年才扭虧為盈,均不符合當時的上市條件。同時,許多互聯網企業采用 “同股不同權” 架構保障創始人控制權,而 A 股直到 2019 年科創板才允許特殊股權結構,而且在實踐中難以真正使用這樣的結構完成上市,制度滯后使得這些企業不得不遠赴海外。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這些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得資本支持時,國內的投資者錯失了分享互聯網紅利的機會。騰訊上市以來股價上漲超 800 倍,阿里巴巴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 5000 億美元,而同期國內的投資者只能通過 QDII 基金等方式間接參與,無法充分享受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成長收益。這種資本與產業的錯配,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中難以回避的遺憾。
四、夢想:制度革新與未來期許
中國資本市場的夢想,是成為全球創新企業的首選上市地,讓投資者既能分享實體經濟的增長紅利,也能參與科技創新的資本盛宴。當某一天,中國的人形機器人新貴、人工智能巨頭、生物科技先鋒乃至消費行業的龍頭企業紛紛選擇國內資本市場作為資本市場主場時,那份關于互聯網行業的遺憾將轉化為新的光榮,而資本市場也將真正實現從 “融資市場” 到 “培育市場” 的升華。
從靜安證券業務部的手工交易到科創板的智能審核系統,從 “老八股” 到注冊制下的 5000 家上市公司,中國資本市場的光榮在于用三十余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百年歷程,培育出一批改寫全球產業格局的企業;而它的夢想,正是在正視遺憾中不斷革新,最終成為既能承載國家戰略,又能孕育偉大企業的世界級資本市場。這條路或許仍有曲折,但光榮已照亮前路,夢想正指引方向。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