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吉林
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總書記視察中國一汽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國一汽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若干舉措》,吉林省政府、長春市政府聯合設立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參照“揭榜掛帥”模式,支持中國一汽聯合全國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圍繞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國一汽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科技支撐。經前期評審論證,2025年度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確定支持12個項目。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張榜項目
2025年度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張榜項目如下(具體信息詳見附件)。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實施周期 | 專項資金(省財政資金+市財政資金) | 企業配套資金 |
1 | 超高速小型化電驅技術開發 | 2年 | 1450萬元 | 1450萬元 |
2 | 高帶寬機電式全主動懸架技術研究 | 2年 | 1000萬元 | 1000萬元 |
3 | 操作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研究 | 2年 | 1100萬元 | 1100萬元 |
4 | 高性能鎂合金開發及制備技術研究 | 2年 | 1450萬元 | 1450萬元 |
5 | 新能源商用車低能耗、長續航技術研究 | 2年 | 2500萬元 | 2500萬元 |
6 | 新能源商用車大線規扁線電機及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研究 ? | 2年 | 2000萬元 | 2000萬元 |
7 | 面向體系節能和融合安全的商用車電控技術研究 ? | 2年 | 2000萬元 | 2000萬元 |
8 | 融合邊緣Agent OS的新一代座艙技術研究 | 2年 | 2000萬元 | 2000萬元 |
9 | 整車外觀微小缺陷高精度一體化智能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 ? | 2年 | 1450萬元 | 1450萬元 |
10 | 面向車身裝配場景需求的雙臂協同復合機器人作業系統開發 ? | 2年 | 2000萬元 | 2000萬元 |
11 | 面向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整車控制器軟件柔性刷寫多適應性系統 ? | 2年 | 1450萬元 | 1450萬元 |
12 | “車-路-云”一體化多維安全測試評價方法與關鍵檢測裝備研究 ? | 2年 | 1600萬元 | 1600萬元 |
二、揭榜要求
揭榜方為全國范圍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或其組成的聯合體,并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具有較好的前期工作基礎、較強的研發實力、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穩定的科研團隊等,有能力完成榜單項目任務;
(二)制定的攻關方案可行、內容重點突出、技術路線明確、實施計劃詳實、預算安排合理,能夠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三)聯合揭榜的,牽頭單位和參加單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四)項目負責人應是項目申報單位正式職工,具備完成該項目所需的相關學術背景、科研能力或產業化經歷,以及完成項目所需要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
(五)項目形成的知識產權歸一汽所有或雙方共有。
三、揭榜流程
項目揭榜采取網上申報和紙質申報并行的方式,網上申報材料與紙質申報材料應一致,主要包括項目申報書及相關附件材料等。
(一)材料填報
1.網上申報。揭榜方根據張榜項目要求登錄吉林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申報網站,網上填報、上傳提交,并經推薦單位審核后下載打印申報書及其他申報材料,一式7份膠裝裝訂成冊,報送推薦單位蓋章。申報資料要真實、可靠,如有弄虛作假的,將按照有關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承擔相應責任。
2.審核推薦。吉林省內的中省直單位對本單位申報的項目進行網上審核推薦;市(州)或縣(市、區)以及省級以上高新區和各類國家級開發區科技管理部門對轄區內企業和省直以下事業單位及其開辦的企業(協會)申報的項目進行網上審核推薦;吉林省外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研管理部門對本單位申報的項目進行審查推薦,企業由省級或地市級科技管理部門進行審核推薦。推薦單位重點審核揭榜單位的申報條件和申報材料真實性、有效性、完整性,要對推薦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負責。在紙質申報書中蓋章,并出具加蓋本單位公章的正式推薦公函(須帶發文編號,附所有推薦的項目名單),如有弄虛作假的,將按照有關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承擔相應責任。網上申報和在線審核推薦時間為本通知發布之日起至2025年6月25日16時。
3.報送申報材料。推薦單位匯總所推薦項目的紙質申報材料,連同正式推薦公函一式5份送至吉林省科技創新平臺管理中心、一式2份含正式推薦函送至長春市科技局高新處,無正式推薦公函不予受理。紙件受理截止時間為2025年6月25日17時(如采用郵寄方式,以快遞寄出時間為準)。
(二)形式審查及評審論證
吉林省科技廳和長春市科技局將會同需求方中國一汽,組織專家對揭榜方及項目負責人的資質條件、科研能力、技術路線、實施方案等進行評審論證,一汽根據評審結果確定揭榜單位(評分應高于80分)并報吉林省科技廳、長春市科技局。
(三)簽訂科技合作協議
一汽與揭榜單位簽訂正式科技合作協議。
(四)履行審批決策程序
(五)公示
擬支持的項目和揭榜單位在吉林省科技廳、長春市科技局官網進行公示。涉密、敏感或中國一汽要求不公開的,經吉林省科技廳、長春市科技局黨組會審議同意可不公示。
(六)簽訂任務書
吉林省科技廳、長春市科技局對公示無異議的項目,按有關規定與項目承擔單位簽訂任務書。
(七)經費投入
吉林省專項資金1億元,長春市專項資金1億元,中國一汽和相關企業投入2億元,合計4億元。
(八)資金撥付
吉林省和長春市專項資金一次性撥付到中國一汽,中國一汽分兩批次向揭榜方撥付科研經費,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生效后的20個工作日內向揭榜方撥付首筆專項資金,額度不低于項目經費預算的50%,剩余專項資金應于項目執行期的第13個月至第15個月內向揭榜方撥付。
(九)項目執行期
項目執行期見附件信息。
(十)項目中期調度及驗收
項目中期調度及驗收參照《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驗收管理辦法》執行。
四、其他要求
(一)限項要求
按照《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有關精神,為避免一題多報、交叉申請和重復立項,確保項目負責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研究工作,2025年度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張榜項目作如下限定:
1.項目負責人在2025年度只能申報1個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重大科技專項類項目〔含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
2.有在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重大科技專項項目負責人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且實施期間,不得作為負責人申報重大科技專項。
3.項目負責人在2025年度只能申報1個長春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含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后補助項目除外〕。
4.有在研的長春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負責人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
(二)科研誠信及科技倫理要求
1.科研誠信要求。揭榜方、需求方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決杜絕弄虛作假、串通控榜等不良行為發生。牽頭申報單位、參與單位、項目負責人和團隊成員應符合科研誠信管理要求,不在禁止承擔或參與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技活動期限內,無相關社會領域信用“黑名單”記錄。牽頭申報單位應對項目負責人、團隊成員進行科研誠信審核,項目負責人和團隊成員在申報過程中應遵循《負責任研究行為規范指引(2023)》(國科督函〔2023〕15號)等相關規范。
2.科技倫理要求。在申報前,申報單位應按照《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國科發監〔2023〕167號)等相關規定對應進行科技倫理審查的申報項目進行倫理審查和監管。項目負責人應嚴格落實《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等相關規定,對應進行科技倫理審查以及科技倫理專家復核的項目,須在申報書附件中提供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材料以及科技倫理專家復核批準材料。
五、聯系方式
(一)吉林省科技廳重大任務與省實驗室處 趙泉臻;
電話:0431-88955913;
地址:長春市南關區民康路522號433辦公室。
(二)長春市科技局高新處 陳海洲;
電話:0431-88777273;
地址:長春市南關區華新街700號591-1辦公室。
(三)中國一汽研發總院 姜 ?楠;
電話:0431-82021953;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新紅旗大街1號中國一汽NBD總部。
(四)吉林省科技創新平臺管理中心 鄒連楊;
電話:0431-89101531,0431-89101532;
郵箱:jlkjps@163.com;
地址:長春市前進大街1244號吉林省創企人才孵化器東門一層(吉林省科技廳科研園內)。
(五)項目申報網址:http://www.jlkjxm.com/,咨詢電話:0431-89101521,0431-89101522。
?
附件:2025年度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張榜項目信息
?
吉林省科學技術廳 ?長春市科學技術局
2025年6月20日
附件
2025年度一汽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張榜項目信息
項目一:超高速小型化電驅技術開發
一、研究內容
圍繞高效率、小型化的技術需求,開展超高速高效電機技術、大速比同軸減速器技術、高效高集成逆變器技術等三項技術開發,解決超高速帶來的效率及散熱難題、大速比同軸減速器可靠性及效率難題以及高電壓、高集成需求下逆變器效率和EMC兼容難題,實現電驅系統小型化、輕量化和高效化。
1.針對高速電機發熱、溫升快的問題,開發新型槽內冷卻技術,實現繞組直冷,提高散熱能,提升電機持續性能。
2.針對高速電機的NVH與效率問題,開發基于新型極槽配合的少極化低諧波磁路拓撲,應用低損硅鋼片、分塊永磁體技術,開發低激振電磁優化設計技術,實現高效低激振電機設計。
3.針對高壓高速電驅軸承電腐蝕問題,開發高剛度保持架軸承、精準冷卻潤滑結構、抑阻導三位一體防護技術保證電驅高速可靠性。
4.針對大速比減速器體積大、重量高的問題,自主創新開發集成差殼一體化雙NGW復合行星排構型,實現速比≥14。
5.針對高速行星排減速器難以保持高效率的問題,主動干腔按需供油潤滑,系統級熱管理和高效散熱,保證最小發熱量和最優熱平衡。
6.針對高速行星排減速器的高速NVH嘯叫問題,建立齒輪參數多目標尋優,降低行星排齒輪階次噪聲。搭建多合一系統多體動力學仿真模型,減低主頻及邊頻噪聲。
7.針對高壓高頻逆變器的效率問題,開發超低雜散電感功率模塊,突破低雜散電感芯片互聯設計、強絕緣散熱設計、高Tg材料及高絕緣導熱材料應用等關鍵技術。
8.針對高壓高集成逆變器的體積與EMC性能難以平衡的問題,開展系統級電磁干擾仿真預測,在提高仿真準確度的同時實現高集成化逆變器總成的開發。
二、績效考核指標
1.電驅CLTC工況效率≥92%;
2.電驅重量≤65kg;
3.電驅Z向高度≤300mm;
4.電驅體積≤53L;
5.峰值功率≥240kW;
6.峰值扭矩≥4000Nm;
7.持續功率≥80kW;
8.電磁兼容EMC等級≥3級;
9.減速器速比≥14;
10.最高轉速≥28000r/min;
11.申請發明專利23件;
12.授權軟件著作權1項;
13.制定企業標準5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29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725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72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45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二:高帶寬機電式全主動懸架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主動懸架系統小型化與高帶寬控制問題,開展高帶寬機電式全主動懸架構型技術與高動態耦合控制技術研究,解決高帶寬機電式全主動懸架系統構型設計、多約束下執行器高精度與高動態控制及主動力-阻尼力全頻域分頻控制等6項核心技術問題。
1.研究機電式全主動懸架構型技術。包含高速電機與減速器同軸直驅構型技術,大傳動比、高剛度、低慣量減速器技術,低慣量高速電機和高集成高壓控制器技術。
2.研究高動態耦合控制技術。包含高帶寬系統架構技術,能量回收與平順性耦合控制技術,高、低頻分頻控制技術,高精度主動力控制和高動態電機控制技術。
二、績效考核指標
1.主動力響應帶寬≥75Hz;
2.最大主動力≥5000N;
3.離散路面沖擊平順性@30kph≤1.8m/s2;
4.平均能耗≤100W;
5.總成重量≤12.5kg;
6.申請發明專利4件;
7.制定企業標準2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20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50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5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0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三:操作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未來智能汽車多域融合后操作系統軟件復雜的技術難題,開展操作系統集成、Linux內核增強及應用部署、操作系統中間件和AI模型車端部署等技術研究,解決由接口不統一導致的集成效率低、現有宏內核操作系統安全與性能不足、跨域協同困難和AI模型車端部署復雜等問題,在車端嵌入式環境集成與運行,支持國產化多域融合芯片,實現操作系統整體安全及性能提升。
1.構建基于國產化芯片的自主可控整車操作系統平臺,開發統一接口,支持多芯片平臺集成。
2.研究Linux內核安全及性能增強機制及智能化診斷模型,實現輕量化容器和整車操作系統的實時監測與智能告警。
3.開發輕量化中間件以及基于DDS與TSN融合的跨域確定性通信中間件,支持整車跨域高效可靠通信。
4.構建操作系統車端AI模型運行環境,實現模型車端優化部署。
二、績效考核指標
1.支持操作系統融合域種類≥2種;
2.支撐典型車型部署≥3個;
3.跨域通信時延≤1ms;
4.跨域通信丟包率≤0.01%;
5.跨域中間件支持國產芯片數量≥2個;
6.整體集成接口滿足POSIX PSE52;
7.內核任務切換時延≤15us;
8.支持內核安全機制數量≥9種;
9.系統關鍵故障診斷準確率≥90%;
10.容器拉起速度≤200ms;
11.域間通信時延≤80us;
12.跨核通信丟包率≤0.001%;
13.支持AI推理模型數量≥3個;
14.交付OS軟件1套;
15.交付OS集成環境樣機1套;
16.申請發明專利≥10件;
17.制定企業標準≥1份;
18.授權軟件著作權≥5項。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22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55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55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1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四:高性能鎂合金開發及制備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鎂合金在車輛濕區、高承載區應用面臨腐蝕、高溫蠕變、強韌性不足、連接技術不成熟的痛點,開展耐蝕耐高溫蠕變及高強韌鎂合金材料、連接、防腐、產品開發研究,解決鎂合金產品腐蝕及高溫蠕變失效、半固態注射工藝穩定性不足、鎂車身結構件強韌性差及現連接工藝不適配等問題。
1.開發電驅殼體用耐蝕耐高溫蠕變鎂合金技術,包括微量多元稀土成分設計與組織調控、耐蝕耐蠕變機理研究、合金性能測試與評價。
2.開發車身結構件用高強韌鎂合金技術,包括多元微合金化成分設計與組織調控、強韌化機理研究、合金性能測試與評價。
3.開發鎂合金電驅殼體連接及防腐技術,包括表面處理技術、螺栓連接區電偶防腐技術、防腐性能驗證及評價。
4.開發鎂-鋼/鎂-鋁異質材料焊、鉚復合連接技術,包括連接質量設計、工藝設計與開發、性能驗證、質量控制。
5.開展鎂合金電驅殼體“剛/強度-重量-散熱-密封”多目標協同結構設計,進行鎂合金真空壓鑄工藝研究、產品試制及性能驗證。??
6.開展鎂合金座椅骨架集成化與高安全結構設計,進行鎂合金半固態注射工藝研究、產品試制性能驗證。?
二、績效考核指標
1.耐蝕耐高溫蠕變壓鑄鎂合金材料:中性鹽霧年腐蝕速率≤0.5mm/a,150℃-50MPa-100h下蠕變應變≤0.3%;
2.高強韌壓鑄鎂合金材料:板料試樣屈服強度≥120MPa、抗拉強度≥240MPa、斷后伸長率≥12%;
3.鎂-鋼/鎂-鋁異質材料先進連接:自沖摩擦鉚焊接頭強度F≥4.5kN,自穿刺電阻鉚焊接頭強度F≥4.5kN;
4.鎂合金先進螺接及防腐技術:防腐處理后經96h中性鹽霧試驗,連接區無明顯銹蝕,表面腐蝕面積占比≤10%;
5.鎂合金電驅殼體:降重≥25%;
6.鎂合金座椅骨架:集成6個以上零件為2件,降重≥25%;
7.申請發明專利6件;
8.制定企業標準3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29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725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72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45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五:新能源商用車低能耗、長續航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新能源商用車能耗高、續駛里程短、智能化程度低、安全性不足問題,開展新能源商用車低能耗、長續航技術研究。?
1.開展超低風阻技術、半固態電池技術、重型純電動轉向技術、集成熱管理技術、電驅動掛車技術、大功率充電技術研究,解決整車風阻高,重量高,附件能耗高,充電時間長問題。
2.開展智能駕駛技術、智能駕艙可視化體驗技術研究工作,解決新能源商用車智能化程度低問題。
3.開展混動專用發動機技術、混動集成熱管理技術、混動整車控制技術研究工作,解決發動機熱效率低,整車能耗高問題。
4.開展高安全高可靠輔助制動技術研究,解決混動商用車輔助制動安全性不足問題。
二、績效考核指標
1.純電整車電耗≤140kWh/100km,風阻系數≤0.3,整車自重≤11t,充電時間(SOC:20%-80%)≤48min;
2.純電整車續駛里程≥ 550km,動力電池容量≤850kWh;
3.智能駕艙可視化體驗技術:語音可見即可說覆蓋度≥90%;
4.6×4 P2混動油耗≤30L/100km,混動發動機最低比油耗≤168g/kWh;
5.4×2 增程電耗≤143kWh/100km;
6.輔助制動最大制動功率≥500kW;
7.申請發明專利27件;
8.制定企業標準2份;
9.編寫規范、方法4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50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125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125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25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六:新能源商用車大線規扁線電機及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下一代商用車電驅800V高壓平臺、200萬km長壽命、持續功率及高動力性提升、高效率、高集成等需求,開展大線規扁線電機技術研究和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研究,解決驅動電機在電驅橋集成應用的痛點問題和大功率單堆集成難及附件功耗大的問題。
1.開展800V高壓絕緣技術,解決下一代商用車電驅800V高壓平臺、200萬km長壽命需求。
2.開展浸油式冷卻技術,提升驅動電機的持續功率。
3.開展大線規扁線定子X-Pin設計及制造技術,進一步減小電機體積,解決電驅系統緊湊化高集成布置難點。
4.開展電機與橋一體化集成技術,解決驅動電機集成電驅橋應用痛點。
5.開展高效SiC逆變器一體化集成及控制技術,實現電驅系統高集成布置,進一步提升電驅系統效率。
6.開展功率電堆集成技術,大活性面積雙極板技術,高效低成本膜電極技術,解決大功率單堆集成難題,在同等功率下使得單堆重量更輕、體積更小。
7.開展排氣能量回收技術,雙級引射回氫技術,余熱回收利用技術,解決附件功耗大難題,進一步降低附件能量消耗,提升燃電發動機功率、效率。
二、績效考核指標
1.X-Pin繞組線規≥3mm;
2.電機最高效率≥97.5%;
3.持續功率/峰值功率比≥0.8;
4.800V高壓壽命200萬km;
5.電驅系統扭矩密度大于37.5Nm/kg;
6.燃料電池發動機功率240kW;
7.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效率45%;
8.申請發明專利10件;
9.授權軟件著作權3項;
10.制定企業標準5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40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100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10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20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七:面向體系節能和融合安全的商用車電控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商用車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無法應對高算力體系節能技術落地需求,以及輔助安全功能場景適應性差的問題。開展面向體系節能和融合安全的商用車電控技術研究,解決跨域整車綜合控制、多場景輔助安全、區域控制平臺集成等技術難題,實現多動力構型極致節能、多使用場景極限安全,高集成電控系統平臺化開發等目標。
1.開展跨域融合整車綜合控制技術研究。采用高階能量管理算法實現整車節能;基于模型預測控制算法實現熱管理控制;通過動力底盤協同控制方法提升車輛穩定性,降低整車能耗。
2.開展多場景輔助安全技術研究。基于車輛工況、駕駛員意圖、路況等信息與感知信號融合,進行多場景自動緊急制動控制,提升極限場景下整車運行安全性。
3.開展區域控制平臺集成技術研究。采用硬件資源就近接入,多控制器集成,軟件模塊化設計等方法,減少整車控制器數量,提升商用車電子電氣集成度,提升軟件迭代速率。
二、績效考核指標
1.混動/純電重型商用車綜合能耗降耗率≥5%;
2.動力電池入口溫度穩態誤差≤1.5K;
3.過熱度穩態誤差≤1.5K;
4.區域控制器芯片國產化率≥55%;
5.控制器使用壽命35000h;
6.跨域通信延時≤1ms;
7.路面濕滑場景車輛滿載前向防撞減速≥52km/h;
8.申請發明專利10件;
9.授權軟件著作權2項;
10.制定企業標準2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40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100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10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20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八:融合邊緣Agent OS的新一代座艙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智能座艙交互能力和信息安全難題,開展車云協同架構的邊緣算力動態調度、智能座艙輕量化AI模型、高效的腦電信息解碼、智能態勢感知等技術研究,開發融合邊緣Agent OS的新一代智能座艙系統,解決算力受限、用戶體驗不足、安全風險高等問題,提升中低端車型智能體驗,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
1.研究車-邊-云融合的邊緣算力動態調度架構,實現AI能力按需分配、端云一體部署、智能體驗全車型覆蓋。
2.研究多模態輕量化AI模型與結構壓縮技術,實現高精度、低功耗的模型部署,賦能普適智能體驗。
3.研究多Agent任務協同與智能體調度機制,實現多智能體有序協同、能力互補、全場景閉環響應。
4.研究腦電信號采集與情緒/意圖識別技術,實現從語音/觸控向腦機共感的自然交互躍升。
5.研究車聯網數據治理技術,開發奔騰車聯網數據管理軟件系統。
6.開發基于AI的車輛態勢感知系統,構建奔騰車輛主動信息安全防護平臺。?
二、績效考核指標
1.端-邊緣云大語言模型交互時延≤450ms;
2.端-邊緣云多模態大模型交互時延≤2000ms;
3.邊緣云部署模型參數量3B-7B;
4.核心AI功能支持離線運行≥80%;
5.座艙功能Agent調度的成功率≥95%;
6.座艙場景下腦電操控任務準確率≥50%;
7.網絡攻擊檢測識別的準確率≥95%、精度≥95%、召回率≥95%、誤報率≤5%、漏報率≤5%;
8.數據中臺模型可復用率≥95%;
9.奔騰車聯網數據管理軟件系統1套;
10.奔騰車輛主動信息安全防護平臺軟件1套;
11.融合邊緣Agent OS的新一代智能座艙系統1套;
12.申請發明專利6件;
13.授權軟件著作權3項;
14.制定企業標準1項。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40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100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10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20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九:整車外觀微小缺陷高精度一體化智能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
一、研究內容
針對汽車制造業中整車外觀微小缺陷檢測精度低、效率低、集成度低等難題,開展高精度多模態傳感器與數據采集、智能檢測算法優化和一體化裝備集成等3大類8項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一套既滿足高精度檢測要求,又適應多車型共線生產的高節拍、高柔性智能檢測系統,達到提升國產汽車品質形象和市場競爭力,推動汽車制造業技術升級和智能化發展的效果。
1.開展高精度結構光投影技術、多傳感器聯合標定技術、車身姿態估計技術及動態三維成像技術研究,實現對不同顏色、材質車身表面的高質量圖像與三維數據采集。
2.開展三維斷面檢測技術、多類型缺陷智能分類技術研究,確保各類缺陷高準確率識別。
3.開展高集成度檢測系統開發技術和高節拍統籌檢測技術研究,構建覆蓋整車外觀缺陷檢測全工藝流程的智能解決方案。
二、績效考核指標
1.外形測量范圍:6m×3m×2m;
2.整體檢測節拍≤58s;
3.車身移動方式:自動;
4.檢測方式:在線檢測;
5.缺陷判斷形式:自動;
6.缺陷檢測率≥97%;
7.檢測成像分辨率優于0.05mm;
8.可檢測類別≥10種;
9.三維掃描分辨率優于0.2mm;
10.適配車輛類型≥3種;
11.申請發明專利8件;
12.授權軟件著作權2項。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29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725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72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45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十:面向車身裝配場景需求的雙臂協同復合機器人作業系統開發
一、研究內容
針對車身零部件無序分揀和自動上料需求,解決車身零部件位姿估計、抓取軌跡規劃及系統集成等問題,實現自動識別、抓取、上下料等功能,滿足車身自動凸焊、自動擰緊等復雜生產場景的需求。構建具有“感知-認知-決策-控制”的雙臂機器人協同操作智能化作業系統。
1.研究機器人移動底盤設計與路徑規劃算法。開發靈活穩定的移動底盤;基于SLAM算法形成自主導航與避障技術;融合多源數據形成全局與局部優化的路徑規劃算法。
2.開展機器人雙臂、仿生抓持手設計與控制研究。設計優化自由度雙臂與抓持手;研究并形成雙臂協調控制算法,實現精準同步操作完成多樣復雜裝配任務。
3.開發感知與環境識別技術。通過雙臂力學交互與本體感知,實現仿生式精細裝配,融合多模態傳感器數據,構建智能感知實時優化環境模型,提升復雜裝配場景下的自適應能力。
4.開發雙臂協同復合機器人控制系統。基于具身智能的動態控制算法,實現機器人身體姿態的自主優化以及任務排序與裝配優化。形成故障診斷與自動恢復機制,確保系統穩定性。
5.開展系統集成與優化。整合子系統并進行仿真與實地測試,優化系統性能提升效率與裝配精度。在真實生產環境中驗證系統表現并持續優化。
二、績效考核指標
1.端持器定位精度≤±0.1mm;
2.手臂重復定位精度≤±0.05mm;
3.單臂最大抓取重量≥20kg;
4.抓取力控制精度≤±1N;
5.移動底盤移動精度誤差≤±10mm;
6.抓取板料到達凸焊位置時間每次≤5s;
7.移動底盤移動速度≥60m/min;
8.雙臂可自動切換端持器≥2種,實現產品柔性抓取種類≥3種;
9.申請發明專利8件;
10.授權軟件著作權1項;
11.制定企業標準2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40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100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10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20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十一:面向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整車控制器軟件柔性刷寫多適應性系統
一、研究內容
針對當前新能源車型定制化軟件功能多樣、無法統一化罐裝的技術難題,開展智能體集群控制器刷寫的全方位動態優化、低代碼圖形化仿真調試、整車在線混采AI大模型數據協議分析等研究,研制控制器軟件智能化罐裝、整車在庫控制器軟件批量化緊急刷寫裝備,解決涵蓋新能源汽車生產多種控制器柔性刷寫問題,實現整車多控制器柔性刷寫全套解決方案。
1.研究智能體集群控制器刷寫的全方位動態優化技術,實現控制器軟件刷寫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調度、預警功能。
2.開發低代碼圖形化仿真調試工具,實現控制器檢測刷寫流程快速構建。
3.開發整車在線混采AI大模型數據協議分析系統,實現車輛數據總線的個性化數據采集。
4.研制控制器軟件智能化罐裝裝備,支持多控制器柔性化刷寫。
5.研制整車控制器軟件批量化緊急升級裝備,實現網絡環境差異下整車軟件批量升級。
二、績效考核指標
1.智能體集群控制器刷寫的全方位動態優化軟件1套:圍繞控制器刷寫的整體流程搭建智能體≥5個;支持接入整車生產系統PDM、MOM、ERP;支持A2A數據協議;單一智能體接收延遲<100ms;智能體間協同誤差<50ms;
2.低代碼圖形化仿真調試工具軟件1套:診斷流程圖形化基礎組件數量>60個;診斷協議支持數量>2種;
3.整車在線混采AI大模型數據協議分析系統1套:兼容XCP、CCP、UDS、J1939、KW2000等5種數據協議;數據協議分析AI大模型準確率>95%;推理延遲<3s;
4.控制器軟件智能化罐裝裝備1套:控制器自動裝載耗時<5s;硬件防錯率>99%;非標刷寫控制器切換時長<3s;適用性>90%;動態排產調整速度<60s;
5.整車控制器軟件批量化緊急升級裝備1套:一次性更新成功率大于95%;無線有效覆蓋>100㎡;
6.申請發明專利4件;
7.授權軟件著作權12件;
8.制定企業標準1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29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725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72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45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項目十二:“車-路-云”一體化融合安全測試評價方法及關鍵檢測裝備研究
一、研究內容
針對“車-路-云”一體化系統的信息感知、通信保障與AI安全的問題,開展感知安全測評、通信性能測評、AI安全綜合測評的研究,解決多源異構感知數據可靠性不足、通信系統時延高、AI系統安全性低的難題,實現對“車-路-云”一體化系統的協同測試驗證,構建安全、可靠、高效的“車-路-云”一體化融合安全測試評價方法。
1.開發感知性能測試用例庫并研制測試裝備,實現路側感知系統的精準、安全、規模化的測試驗證。
2.研究車聯網應用場景無線通信性能評價方法及測試裝備,支持車輛網聯能力的測試評估。
3.研究智能網聯車AI系統安全測評體系和測試裝備,實現對AI數據安全、AI模型安全、AI系統應用安全等多維測試評估。
二、績效考核指標
1.構建車路云感知安全測試用例庫1套,其中用例≥100個;
2.車路云感知安全測試裝備1套,其中測距能力≥250m,盲區≤0.97m,位置精度(典型值)測量誤差≤3cm,速度精度≤0.02m/s,紅綠燈燈色識別準確率≥99%;
3.多維信道參數自動化采集裝備1套,其中射頻輸入頻率5.905G-5.925GHz,射頻開關切換速度≤10ns,信道采集距離≥300m;
4.車聯網信道典型場景庫及評估軟件1套,其中評估效能評估的擬合度 R2>0.92,交通環境特性適配能力的覆蓋種類≥6類,典型智能網聯車信道環境場景≥50個;
5.智能網聯車AI安全測評軟件1套,其中測評方法≥5種(覆蓋數據集、AI模型、上層功能系統及整車4個層級;涵蓋輸入擾動測評、對抗樣本測評、模糊測評、邊界條件測評、退化測評等≥5種測評方法);
6.智能網聯車AI安全綜合測試裝備1套,其中測試功能類≥3類;
7.面向智能網聯車AI安全的測試場景庫軟件1套,其中覆蓋AI安全風險≥5類;
8.面向智能網聯車AI安全的測試用例集1套,其中測試用例≥1000條;
9.申請發明專利12件;
10.授權實用新型專利6件;
11.授權軟件著作權4件;
12.制定相關標準3份。
三、項目預算
總預算:3200萬元,其中吉林省財政資金800萬元,長春市財政資金8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1600萬元。
四、項目完成時間
2027年6月。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