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廣元千佛崖第 366 窟菩提瑞像
摩崖造像是古人宗教信仰、雕刻技藝的集中體現,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類型。研究摩崖造像,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年代問題。摩崖造像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判斷造像年代的方法較為固定。從目前已有的成果來看,判斷摩崖造像的年代主要有三種方法—題記、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題記斷代能具體到年號,而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只能得出相對年代。14C測年手段雖早已應用到考古研究中,但在摩崖造像斷代方面仍舊顯得過于宏闊,操作困難。
題記斷代
刻寫在造像旁側的題記是造像年代最有說服力的判斷依據。這些文字從內容上可以分為造像題記、裝彩題記、供養題記、游覽題記及其他類題記,這些題記有時交織在一起,既是造像記,又是供養記。其中對造像的年代判斷最為有效的屬于造像題記,如四川綿陽魏城圣水寺第7龕右側龕壁刻一題記:“敬造水月觀音菩薩一身/并及須菩提弟子王宗建/敬造中和五年二月廿三日/設齋表慶了”,這則造像題記顯示題材為水月觀音,建造人為王宗建,時間為中和五年(885年)。
(左)綿陽圣水寺第7龕水月觀音(右)唐中和五年題記
考古學方法斷代
石窟寺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產生的時代要晚于中國考古學的誕生,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形成。石窟寺考古學,簡單地講就是運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石窟,而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則是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這兩種方法可共同運用在摩崖造像的斷代之中。賀云翱教授在《大眾考古》2013年第2期、第3期連發兩文對于考古地層學、類型學的產生歷程以及原理都做了介紹,因此我們這里僅將重點著墨于考古地層學、類型學是如何運用到摩崖造像的斷代之中。
運用考古地層學
摩崖造像雖然不同于常見的地層堆積,但是依舊可以使用考古地層學的方法。開鑿于巖壁之上的摩崖造像(立面)與埋于地層之下的遺跡表現形式(平面與剖面)雖有不同,但考古地層學的研究原理是一致的。為此,需要了解考古地層學中的疊壓關系、打破關系與組合關系,這三種關系是摩崖造像調查、研究中較為常見的現象。
廣元千佛崖第535窟蓮臺(《四川廣元千佛崖蓮花洞考古新發現》)
(左)南充青居山《重修東巖記》(右)牛仙寺龕像打破關系圖(陳佳 供圖)
打破關系是指晚期人類活動形成的遺跡打破早期的地層或遺跡而形成的地層關系。在這種關系當中,打破者在時間上必然要晚于被打破的遺跡。摩崖造像調查中經常發現打破關系,出現的原因多數是后者并沒有規劃好摩崖造像規模,為了追求形制的對稱破壞了旁邊的龕像,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我們在調查樂山夾江縣牛仙寺摩崖造像時,發現一處較為明顯的打破關系。圖中右下角方形小龕打破了較大龕左壁,在判斷兩者時間上可以明確小龕的時間要晚于大龕,兩龕在繪制龕像立面示意圖時也需要將這種打破關系如實表現。彭明浩先生在《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一書中提醒我們應該注意造像的打破關系與避讓關系,而區分這兩種關系最重要的標準則是看剖面上龕面的深淺關系。如果是打破關系,后開鑿的龕在深度上要比早開鑿的龕深;如果是避讓關系,兩者的龕面平齊。這種判斷方法在龕形較深的情況下不一定適用,但作為判斷打破關系或是避讓關系的方法值得我們重視。
龕像避讓關系與打破關系圖(《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
牛仙寺組合龕
牛仙寺造像局部
廣元千佛崖726窟左側脅侍菩薩
廣元千佛崖第806窟持蓮觀音像
廣元北魏延昌三年佛像及廣元唐以前龕窟形制
(《巴蜀佛教石窟造像初步研究—以川北地區為中心》)
考古類型學不僅在判斷造像年代問題上發揮著重大作用,在研究造像形態特征的內涵上也有重要作用。以廣安沖相寺K26定光佛兩手姿勢所表達的含義為例,定光佛旁有題記表明該龕開鑿于隋代開皇年間(581—600年),但佛的兩臂半伸向身體兩側,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的姿勢與常見的佛像存在較大差異,以往的研究并未指明這種獨特手印的寓意,只是寬泛地認為其象征著定光佛的顯赫地位。通過收集關于定光佛的材料,以組合標準將其分為5類,在使用類型劃分的梳理過程中,便可自然尋見能夠解決定光佛手印問題的線索。最終結論顯示,定光佛左手手心向上表示接受三童子獻施,而右手手心向下則表示在為釋迦的前世儒童進行授記。當然用考古類型學對摩崖造像進行研究,其意義是多方面的,并不僅僅局限于判斷年代與探討造像含義上。
廣安沖像寺K26定光佛(劉超 繪)
以上三種方法是判斷摩崖造像年代的主要方法。在調查研究中,也不僅僅局限于這3種方法,摩崖造像中的供養人服飾、龕像中的仿木構建筑、崖面的開鑿條件、龕像的分布等都能給我們提供年代及開鑿次序上的信息,只有將這些方法綜合考慮,才能夠得出較為合理的年代序列。此外,科技的發展為摩崖造像年代判斷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手段。14C測年在敦煌莫高窟研究中已經有了運用,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雖然目前將這種技術用于巴蜀地區龕像的年代測定工作還存在較大難度,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方法的巨大前景。在當前化學、物理等自然學科逐漸深度參與摩崖造像研究與保護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有更多更有效的自然學科技術手段能夠運用到摩崖造像年代的測定中來,為造像的準確斷代發揮更大作用。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川渝歷代紀年石窟內容總錄與編年”(項目編號:23BKG026)、西華師范大學科研創新團隊項目“川渝石窟寺調查研究”(項目編號:CXTD2020-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符永利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趙雙全為西華師范大學考古學碩士研究生)
來源:大眾考古
掃描二維碼,關注旃檀精舍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