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陜西
劉濤?綏德融媒?2025年06月06日 18:39?陜西
六月上旬,綏德縣棗林坪鎮張家畔村陡峭的土石山上,新栽的白皮松迎風挺立,為沿黃土石山區增添了勃勃生機。面對“十四五”收官之戰,今年,綏德縣將投資5338萬元,重點推進“三北”六期防護林、沿黃提質增效等四大類九個項目,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位于綏德縣城東北部龍灣森林公園內的一處瞭望塔上,護林員24小時不間斷巡視著周圍一片片山林。龍灣生態綜合治理區從1999年開始治理,至今已二十余年,目前森林覆蓋率達80.09%,成為綏德縣城的一道綠色屏障。
綏德縣建立覆蓋全縣的“三級林長+360名護林員”管理體系,通過建立“網格長+林草干部”聯動機制,將全縣劃分為278個責任網格,實現林草資源監管“一網統管”。創新推行“四上墻、四入檔”標準化建設,在720個村級公示牌上公示林長職責、監督電話等關鍵信息,累計發放巡林提醒函108份,三級林長開展巡林3.7萬次,解決侵占林地等突出問題67個。
在生態修復領域,林業部門攻克土石山區造林難題,創新采用“壘石坑客土造林+育林板保墑”技術,在沿黃流域完成坡面綠化3.2萬畝,植被恢復率達96%。在定仙墕鎮界首村,曾經寸草不生的干石山如今遍布魚鱗坑,每逢雨季,集雨池收集的雨水通過滴灌系統滋養著油松幼苗,成活率從不足40%提升至85%。
走進定仙墕鎮,雞鳴聲不絕于耳。近年來,定仙墕鎮借助棗林資源和生態優勢,在王新村、后馮家山村、趙家山村等8個行政村發展林下生態肉雞養殖產業,帶動村集體和群眾增收。“雞吃棗林里的蟲子和雜草,糞便又能給棗林施肥,棗林里還能種植紅蔥、藥材、紅薯等產業,形成了一地多收、綠色循環發展的新業態。”定仙墕鎮鎮長馬璐說。
在四十里鋪鎮三十寨村,滿山的棗樹郁郁蔥蔥,嫩葉間怒放的金黃色棗花更是像金子一般,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閃閃光芒,給滿山的綠色增添了黃色的點綴,也給農民帶來了增收的希望。“以前畝產不到500斤,現在采用高接換頭技術改良品種,預計畝產可達1500斤。”三十寨村黨支部書記安綏利說。
據了解,2024年全縣紅棗低產改造2000畝,改良核桃、巴杏2000余畝,發展林下紅薯產業2050余畝,遠志、黃芩、柴胡、芍藥等中藥材5000余畝,林下養鵝12000余只,養雞34000余只,林下經濟整體增收近1000萬元。
此外,綏德縣將生態林、經濟林進行分類防治,確保生態林健康發展,紅棗、紅梅杏等經濟林穩定、高產。
“今年全縣將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病蟲害防治等面積6萬多畝,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綠色生態帶來的福利。”綏德縣林業局局長劉振亞說。
站在綏德縣龍灣森林公園1號水塔瞭望塔遠眺,目光所及的山頭上泛起層層綠浪。從“求生存”到“謀致富”,從“被動防”到“主動治”,綏德正用綠色畫筆描繪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